编者按:东师创意写作教育“三意”(留意·会意·创意)“四端”(哲思·史识·文心·艺趣)理念,经由有关课程的持续标举与践行,已日益广为闻知并发生影响。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本号曾推出数位同学颇有见地的阐释文章。秋季学期又有不少同学撰文发表体会,从本期起,我们择优继续推送。为醒目起见,该主题文章将以“三意/四端义阐”专辑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得失寸心知
——三意写作观心解
唐雨璇
关于文学创作的“三意”理论,与其坐而论道,不如从自己的写作实践出发,通过最鲜活的经历来谈心得。
本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原则,我想以个人的习作为例,谈谈我在文学的创作中,是如何贯彻、再发现、丰富“三意”理论的。
以下,是我创作的一首现代诗《看破》。
看破
俄罗斯套娃
一层一层剥开
最小的那一个藏在最深处
眉眼潦草
好像哭花了脸
盛装人偶
襟前破了洞
原来她没有红色的心脏
里面没有一个和我诉知心话的精灵
它标着 聚酯纤维 80%
想躲进蜗牛壳
红通通的秘密宫殿
母亲在前身躯起伏
母亲驮着我朝拜
祈福灵显 大风大雨攻不进来
温热 腥湿 红天红地
我的宫殿
在自行车上的红色雨披里
今天我戴上眼镜
夜幕上的花变成了月亮
不是月亮 是斑驳的月球
时间洪流冲刷童年的庙宇
佛祖的金箔寸寸脱落
我不敢看肉体凡胎的真貌
午睡 不知何时醒来
竹席印在全身萝蔓
喝剩下的绿豆汤
碗壁长出青苔
就像千年的斧柄已经朽烂
我扛着柴火下山
假装浑然不觉
我无法知道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
因为我不认识他们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真相与孤独的小诗。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俄罗斯套娃
一层一层剥开
最小的那一个藏在最深处
眉眼潦草
好像哭花了脸
套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玩具,而它的构造充满了诗意。只有“留意”者才能注意到此。
童年的我一层层剥开套娃的身体,惊叹于最外层娃娃的精致华丽,遗憾于最里层的潦草不清。这何尝不是一次哲理的发现呢。
这是发现生命真相的一种譬喻,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名句,关于生命的寓言——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们一定得走近才能看见虱子,我们一定得剥开生命的外衣才能看见真幕。甚至有可能是我们把虱子错看成了珠宝,才会认为袍子华丽。这其实很残忍。这就是“会意”。这是我和张爱玲之间跨时空的握手。只有了解她文字的人才可解其中味。
“剥开俄罗斯套娃”,这个意象放在最前面,因为它真实、具体、明确,是“留意”的重要表现。它在描述成长时发现真相后的惨痛。
盛装人偶
襟前破了洞
原来她没有红色的心脏
里面没有一个和我诉知心话的精灵
它标着 聚酯纤维 80%
林奕含曾在她的绝笔作品中,形容悲伤为:“像露出棉花的布娃娃”,我受之启发,并在自己的诗句里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发挥。我认为,这就是从“会意”到“创意”。
这一段与第一段一脉相承。也是讲一种看破、看透——精致妆扮着的人偶娃娃,它原来无灵无肉,它其中只有冷冰冰的填充物,聚酯纤维80%。
这里我特意将80%的聚酯纤维点明,这个怪异的冷冰的术语是一个陌生化的意象,生动地表现出孩子发现真相时的错愕。说实话,小时候我一直认为玩具娃娃里有与我对话的小精灵。让“精灵”与“聚酯纤维”相对,语境骤然转变,可以带来意象奇接的跳跃美感。
想躲进蜗牛壳
红通通的秘密宫殿
母亲在前身躯起伏
母亲驮着我朝拜
祈福灵显 大风大雨攻不进来
温热 腥湿 红天红地
我的宫殿
在自行车上的红色雨披里
写这一段,我花了很多心思。
第一句说蜗牛壳,锅牛壳是一种逃避的象征,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惊惶地发现了人生残酷的一面,他第一个反应恐怕就是逃避与躲藏。
“红通通的秘密宫殿”,这个意象兼喻体放在此段伊始,读者刚开始是不会明白其所指的。谁能想到,这个红天红地的秘密宫殿,只是我在自行车后座的红色雨披中的想象呢。
母亲骑着自行车载着我,这是我童年中难以磨灭的回忆。母亲在前蹬车,身体上下上下地规律晃动,总让我获得一种受神明庇佑般的安全感。母亲仿佛在完成一种宗教仪式。我想,那就像是在为我祈福。
道上风雨交加,车水马龙,我坐在母亲的身后,像乘小舟摇晃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而我一点不害怕。这与冰心的诗句:“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把“母亲骑自行车载我”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意象,诗化为宫殿中祈福灵显。红天红地的秘密宫殿是童年专属的奇幻想象,逼仄空间里氤氲着温热腥湿的微妙氛围,只有细腻多思的善怀者才能领会到。
谁没有体验过坐在自行车后座或者钻进雨披里呢?创作需要人们“留意”到此,更需要“会意”其中的绝美意蕴。能够清楚地以用譬喻和渲染来传达其中诗情,这就是创意了。
今天我戴上眼镜
夜幕上的花变成了月亮
不是月亮
是斑驳的月球
前一段文意稍显隐晦,所以这一段我的语言较为明确,不致于形成审美疲劳与辞藻冗杂感。
虽然此段语言简单,但我还是尽力追求艺术性。我是近视、散光患者,当我摘下眼镜看向发光体时,总能看见雾扑扑的一大团。月亮在我看来,就像一朵黄色牡丹花。
戴眼镜已是现代社会常规经验,而“留意”到摘下眼镜后世界的变化,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的敏锐眼力。这一段里我采用了反向的表现法,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陌生化。多数人一般会如是写:“摘下眼镜,月亮变成花”——从月亮到花的比喻。但我要反其道而行之,我写的是从花到月亮,这是“看清”,也是“看破”。
至于说斑驳的月球,进一步术语化,看得更清晰了,真相也更残酷了。陌生化,就是“创意”。
时间洪流冲刷童年庙宇
佛祖的金箔寸脱落
我不敢看肉体凡胎的真貌
我个人赞同朦胧多义的美,所谓“话到笔头留半句。”而此段有一种散文化的直白感。这是为了把全诗意旨点破,即题目“看破”。
前面我写了朝拜与祈福、灵显,这里有庙宇和佛祖与之对应。此处的对照感,我非常喜欢。
当我发觉佛祖脸上、身上的金箔脱落的时候,庇护我的小庙也坍塌了。专属于童年的那种混沌的安全感,一去不复回。这样的譬喻,我认为是担得起“创意”一词的。
午睡 不知何时醒来
竹席印在全身萝蔓
喝剩下的绿豆汤 碗壁凝出青苔
就像千年的斧柄已经朽烂
这一段十分生活化——对应“留意”。
我想很多人都遇见过这样的场景(这一场景是梦核的重要素材)——夏日午睡,睡过了头,醒来时,家中空无一人,窗帘拉着,不知是昼是夜,房间里笼罩着低沉的气氛,一种被全世界遗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彼时自己头脑昏沉,意识蒙眬,真有一种“今昔是何年”的迷失感。
要用诗的语言写出这样的感觉,我选择了植物的意象。夏日睡觉时竹席印印在身上,是我们常有的生活体验。睡得越久,印子越多、越深,就像杂草与藤蔓的滋长。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它也是夏日常见物象。喝剩的绿豆汤,会在碗壁凝出沉结的豆渣,与青苔十分相似。
弥漫丛生的杂草藤蔓,在暗处悄然滋长的青苔,它们共同萦绕出一种幽远、孤独的意境。
“千年的斧柄已经朽烂”,这一句显然是用典。晋人王质下山砍柴遇神仙,醒来后,物是人非,斧柄已朽,同时代的人都已不在。
这一段充分贯彻了“三意”。日常生活中“留意”,在典故中“会意”,在情景创设与意象选择上,进行了“创意”。
我钟爱这个典故,尤喜那一股苍凉虚无的情调。王质下山后,发现凡间已过千年,这何尝不是一种“看破”。
我想,在文章中使用典故,如同插入了历史的超链接。
我扛着柴火下山
假装浑然不觉
我无法知道我们这代人的
平均寿命
因为我不认识他们
“扛着柴火下山”顺延着王质的典故。假装对时间流逝这件事浑然不觉——我漠然接受了长大这个事实,我无法对他人吐露这个秘密。至此,成长的孤独痛苦又加剧了。
“我无法知道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从我所塑造的诗境来说,是因为我可能已经在人间虚度了千年,同时我也无法知道他人是否也有这样的境遇。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真正准确无误地交谈的,这是孤独的成因之一。
同时,从客观的角度看,我无法知道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因为我几乎不可能是所有同时代人中最后一个去世的,样本调查不全面,当然无法得出准确的平均数据。
但我怎么写成诗句呢?我写,原因是,我不认识他们。
这种写法,我没有对应到现成的专业术语。我姑且称之为:误归因法。即故意得出一个错误的原因,一个荒谬的结论。这也是陌生化的一种表现,是我的宝贵“创意”。“我不认识他们”——所以我无法知道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永法无法彼此认识。这里鲜明地渲染了孤独感。
这段已从前面对生活的留意中抽象出来,留下一个“会意”与“创意”的结语。
至此,通过分析我自己的习作,可以看出“三意”理论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启发作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的生活实践是源头活水,而创意写作课堂鼓励我,打开创作的闸门。
作者简介:
唐雨璇,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一十三期
责编:濮 悦
主编:杜艾伦 马 鹏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