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师创意写作教育“三意”(留意·会意·创意)“四端”(哲思·史识·文心·艺趣)理念,经由有关课程的持续标举与践行,已日益广为闻知并发生影响。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本号曾推出数位同学颇有见地的阐释文章。秋季学期又有不少同学撰文发表体会,从本期起,我们择优继续推送。为醒目起见,该主题文章将以“三意/四端义阐”专辑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醍醐、神会、妙悟
胡芸瑕
(一)留意
留意,对应着艺术感知的第一步“观察”,强调通过感官体知外部形象。这要求我们开放五官、善于发现、抓住特征、深入细节。毛姆说过“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之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有一句名言: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要善于留意生活中的矛盾、留意前人的言辞、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将所见所思札而记之。
除了要时刻留心,记好札记外,“留意”还需要取舍。人眼有5.76亿像素,比宇航级的天文相机还精细,可以成像出世界上最绚丽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但处理图像的大脑,为了避免疲劳,选择性过滤掉了95%以上的视觉信息,只留下它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在生理天性上如此,在写作上也需如此。我们观察一位坐在店门口的杂货商,察觉到的信息可以用几千字来记录,但最终留意的不是大段无关的信息,而是让读者不会把他同其他杂货商及守门人混同起来的特征。
因此在我看来,留意是一个得到“醍醐”的过程。“醍醐”是将牛乳精制后留下来的最益于人体的部分,《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记载了提炼的过程:“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可见醍醐为其中最上乘。佛教将醍醐比作“最上正法”,后也被喻为智慧或高明的意见。用五官体知生活就像收集牛乳,而在最后的留意阶段,唯有经过取舍,形成徐老师所说“深刻反映客观事物外部形象的表象”,方能获有益启发、心地清凉。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在创作城市诗歌的代表作《穿越布鲁克林渡口》时,不仅留意到了乘渡船横渡纽约富尔顿渡口的居民日常通勤经历,还舍弃这个场景中的无关意象,抓取了最核心的“潮水”“十二月的海鸥”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自然景物,才有助于诗歌创作,更好地在诗中建构自我。
(二)会意
会意,对应着艺术感知的第二步“感受”。在“留意”阶段我们得到的“醍醐”,是外部形象特征,而“会意”偏重内部的心理内容,“会意”和“创意”是在“留意”基础上的审美升华。从文学上来讲,“会意”要求作者和读者双方提升感觉敏锐度,进行双向交流。作者在写作时需要捕捉到刹那直觉,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能够直观觉察出作者所要传达的含义。
我们要善于感受。在创意写作课堂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老师在讲感觉变异时强调的独特性,徐老师举了《静静的顿河》里的例子:格里高力在埋葬阿克西妮亚后,“看到头顶上是黑黑的天空和亮得耀眼的黑黑的太阳”,这种对太阳的感受超越常理,我们在阅读感受时,就不由自主受到震撼,由静观变为共情,感受到那种忧愁、痛苦、黑暗的情绪。我们不仅要感受作品遣词造句的细节,还要注重文本结构,否则就容易简单片面化,甚至产生误解。正如评价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时,法国批评家安德烈·莫洛亚曾写道:“普鲁斯特的作品刚发表的时候,批评家们未能立即理解它的结构,不知道它在结构上与大教堂一样简单、稳重。”
中国传统鉴赏论讲究“意领神会”,“神会”是鉴赏心理中的直观体验,我认为可以用这个词体现会意的核心过程。特别是在阅读国外文本时,“神”作为原作的精华和内在,它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傅雷就曾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重新提出翻译界广为传播的“神似”理论。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概念“sein”为例,用“存在”、“在”、“有”去理解这个系动词显得不太准确,而英译的“Being”就很容易让我们“神会”。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系动词太常用而不被当作问题,但当海德格尔将它作为问题提出,就带来惊讶与失措的思想冲击,让读者自觉思考存在的意义为何。因此,在阅读精微的文本,思考复杂的概念时,我们就需要把握其神。
最后,会意并不是按自己想法随意解读,这需要主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在主体建立自己的审美心理图式时,要求主体将自身的“神”积累丰富,这样才能体察到原作传达的本真的思想情感。
(三)创意
创意是“三意”写作观的最后阶段,需要的不再是普通阅读积累的知识、不再是重复别人的心理体验、也不再是抽离体验的机械思辨,而是“妙悟”。
“妙悟”的本意是对神秘佛理的直觉领悟,后来成为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非逻辑性的审美体验。从创作论范畴阐释,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有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他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跟学问的多少和抽象的说理没有关系了,只学诗法成为不了李白这样的诗人,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妙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达到了“第一艺”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能达到的。
那到底怎样才能有写作上的“妙悟”呢?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可以先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这也意味着,“三意”写作观的前两个阶段“留意”“会意”,是帮助我们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力的积累阶段,而“创意”,就是前两个阶段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以至“妙手偶得”、“浑然天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意”写作观正是这样一个总结精辟而条理有序的写作系统,告诉我们写作者要有灵气,在留意、会意之后,丰富和完善主体自身的审美心理图式,最后获得写作上的开悟,写出造意精微、超越寻常、具有创新性的妙作。
作者简介
胡芸瑕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
三意义阐丨佟雨菲 美的欣赏与传递——“三意”写作观心解:发现、再现、表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二十四期
责编:陶新宇
主编:马 鹏 杜艾伦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