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义阐 | 王伊然:人的写作,活的写作——“三意”写作观心解

文摘   2024-08-04 10:15   四川  

编者按:东师创意写作教育“三意”(留意·会意·创意)“四端”(哲思·史识·文心·艺趣)理念,经由有关课程的持续标举与践行,已日益广为闻知并发生影响。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本号曾推出数位学生颇有见地的阐释文章。秋季学期又有不少同学撰文发表体会,从本期起,我们择优继续推送。为醒目起见,该主题文章将以“三意/四端义阐”专辑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人的写作,活的写作

——“三意”写作观心解



王伊然



在接触徐老师关于创意写作的观念前,我就已经对写作感兴趣,并想有所深入。于是主动到网上去寻找过关于写作的教学教程。现在想想,这番工夫可谓是白费了。第一,我所找的教程大多是关于网文的写作,更多地是教如何迎合市场、找准读者需求从而获取收益;第二,视频内容多半不深入,要么是一些零碎的写作技巧,一眼望去庞大而繁杂,要么就是小有所成的作者的一家之言,并不构成理论体系,给人以落地的踏实感。


了解到“留意,会意,创意”的“三意”写作观后,我始有一种拔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其一,“三意”写作观很好地概括了写作的环节,留意是写作的起点,会意是写作的桥梁,创意是写作的再生;其二,“三意”写作观明朗了个人在写作上努力的方向。以上两点都只是表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以为“三意”写作观是关于人的写作,活的写作。在“留意,会意,创意”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的主体性——这是人这一生物特有的,是其它生物都难以比肩的。


写作是人的写作,人是会劳动的高级动物,具有复杂的情感;我们置身于这个伟大的世界,不是像一般动物一样依靠本能在生活,我们主动地把握这个世界,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时期,诗人被看作是神的信使,灵感的迸发是神意的显现,一切创作都具有神秘性。到了现在,“神”的迷障消失,我们理性地思索如何写作,何为好的写作。

留意,是写作的起点。写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落笔即有的。从我们呱呱落地,置身于这个世界开始,写作就开始了。因为我们具备了口、鼻、耳、脑等物质器官,对世界的观察也由此开始。而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实则也就是写作的第一步——留意。一个对生活无所留意的人是不会写作的;而我认为,“对生活无所留意的人”或许本身是一个不成立的概念。因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是因为其具有第三双眼睛——透视世界的眼睛。我们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无数的人们和无数的远方——每个人都努力地想要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想要给这个世界寻出点规律来,于是科学产生了。


然而,这个世界上也的确存在那一种对生活毫不关心、得过且过的人,我们又如何解释这一种现象呢?我以为有个比喻可以很好地说明:如果生活是一只兔子,那么人就是其皮毛上的寄生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越是深入皮毛的底层,难以再如最初的孩提一般用完整而惊奇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向死而生”,就是希望那些陷入琐碎日常的人能够重新跳脱出来,以清醒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三意”写作观中“留意”居于首位,这给了我们警示:写作绝对不仅仅是文字的编织与语言的把玩;一个会写作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会生活,听起来似乎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实则却是最难的。如何觉察到生活中大众忽略的点点滴滴?如何赋予生活独特的意义?如何用一个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这是关于生命底层的最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可逃避的问题。

会意,写作的桥梁。桥梁意味着连接,意味着过渡,意味着日积月累和水滴石穿,意味着踔厉奋发与笃行不殆。通常,人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老者总是谆谆教诲年纪轻的人说:“身体最重要”,这是因为个人之于这个世界的全部感受与体验,只有依靠健康的躯体才能实现。如果把身体比作容器,那么世界万象就是放进容器内的材料;没有了可以依托的容器,那么材料再丰富也无济于事。在这里,我如此强调个人健康,仍然是为了说明“个体”在三意写作观中的重要地位。有了人这一生命个体,才会有会意;而作为人,也只有保持五感的通达和身心的健康,才能够充分地体验世界。


叔本华在《人生的幸福》一书中把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归为三项内容,分别是: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一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间接产生影响。这一点也和我上面所想要表达的相一致。归根结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你所能享受到的、所能占有的才构成了你的全部生活。而你的全部生活才是你的写作的源泉。


会意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在对生活的各种现象,离奇、恐怖、平庸……有了留意之后,我们要询问我们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中的“我”,“我”是如何感受的?“我”又为何会这样感受?在这里,人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又得以彰显;而且,这里的“人”不仅是普遍概念,更是单独概念——其关注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且肯定了这样的差异性,鼓励我们重视内心的感受,大胆地表达自我。

创意,写作的再生。到了创意这一环节,就得把生活中我们所留意的、所会意的转化成纸面上的一个个文字。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一环节称为写作的终点呢?这是因为人类的创意、人类的想象是无穷无尽,没有终点的。任何我们现实中目之所及、耳之所听、身之所历,到了创意这里,就像破茧成蝶、凤凰涅槃一般,又一次获得生命了。


所以,哪怕我们的文化知识很少,语言素质低,也要有敢于写作的勇气,因为写作就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特有的权利。就像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几乎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孩子偶然的吟哦却富有诗意,超过苦苦寻求佳句的大人,这就向我们证明了人这一主体,他本身就具有创意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不过为什么大多数人年龄增长了创意却消退了?为什么本来生气活泼的人却越来越目光呆滞、头脑空空,宛如一潭死水?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同时,“三意”写作观也让我们有了坚定的底气相信:AI永远替代不了人类。现在市场上流行着这样一些标语:“AI帮你解决写作烦恼”“利用AI写作变现”……似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动脑了,只要把任务交给AI即可。但真的是这样吗?从“三意”写作观出发,我们就能够看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一,人类具有情感,一个人哪怕再渺小,其对生活的全部觉察与体验也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而AI只是冰冷的语料库,哪怕最后的文章缀合再完美,也没有人类所特有的生命力。二,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而AI只能遵照事先设置好的语法格式从语料库中挑选符合条件的词汇进行组合,永远也跳脱不了规则的局限。

契诃夫问一个穿着黑衣服的人:“为什么你一直穿着黑色的衣服?”那个人说:“我在为我的生活服丧。”如果生命之心已死,那么人即使活着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三意”写作观告诉我们,写作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那么在这里,我愿与诸君共勉:大胆地放出眼光、主动融入吧!发挥我们作为人的一切主动因子,去留意,去会意,去创意!尽情地投身于伟大的生活!


王伊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往期文章回顾

三意义阐 | 丁小红:从心中所有到笔下所成
三意义阐 | 田薪妍:“三意”写作观与论文选题之关系
三意义阐 | 胡芸瑕:醍醐、神会、妙悟——“三意”写作观心解
三意四端义阐 | 刘家乐:文笔流自然,四时得宁安——但凭“三意”修“四端”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二十八期

责编:梅雪炀

  主编:马 鹏   杜艾伦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


东师创写
留意,会意,创意。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日常更新专业动态,发布有关创意写作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