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义阐丨佟雨菲 美的欣赏与传递——“三意”写作观心解:发现、再现、表现

文摘   2024-05-22 07:57   吉林  
编者按:东师创意写作教育“三意”(留意·会意·创意)“四端”(哲思·史识·文心·艺趣)理念,经由有关课程的持续标举与践行,已日益广为闻知并发生影响。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本号曾推出数位同学颇有见地的阐释文章。秋季学期又有不少同学撰文发表体会,从本期起,我们择优继续推送。为醒目起见,该主题文章将以“三意/四端义阐”专辑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美的欣赏与传递

 ——“三意”写作观心解:发现、再现、表现


 佟雨菲
写作,是每个人绕不开的一项技能,如何写作,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命题。一个好作品的诞生不能单纯依靠情感的勃发,更需要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加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的核心离不开对于“美”的追求。徐老师提出的“三意”写作观的内容,是“留意、会意、创意”。如何在写作过程中达成“三意”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呢?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实现美的传递呢?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写作活动中完成这样一个步骤:发现、再现、表现。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原始社会文物上的几何纹饰并不是单纯地从生活观察中直接描摹的,也并不是单一为了美观和装饰的需要。书中指出,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抽象化、符号化,最终形成了复杂的观念和想象的意义。从发现动物形象,到用图腾符号再现,再到以抽象化的几何线条表现,原始社会审美意识的生发离不开“从发现,到再现,再到表现”的过程,写作离不开审美意识的生发与传递,因此我们可以类比,以写作为核心的对美的欣赏与传递同样需要“从发现,到再现,再到表现”。

留意:发现文学之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作灵感的来源并不虚妄,是长期积累偶然习得的结果。所以,留意需要保持发现的眼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着眼世间万象,保持思维灵敏,挖掘生活中值得深思、值得付诸笔端的文学意象,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惊异,发现“美”的主体。这些都是后继我们进一步欣赏美、传递美的基础,发现的内容越丰富,范围越广阔,后续的多种生发才会游刃有余。

徐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写作习惯,“卡片笔记写作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卡片作为我们写作的笔记。卡片的优势在于便携,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后续进一步分类整理,成为只属于自己独特体系的写作资源。偶发的情感,偶得的佳句,通过卡片笔记的记录才能让这些妙笔保持新鲜,它们不一定会在何时何地给文章增添“本天成”的意趣。在我看来,这就是将对美的感受化为写作中文学素材的不二法门。当然,发现并不是无标准的全盘纳入。生硬的,不分场合对象的发现记录,不加思考以量取胜的卡片笔记某种程度上和白纸别无二致,脱离了“发现”自由发散思想的初衷,在紧绷的精神状态下丧失了对美的感知。因此,真正的留意是保持思维的敏锐和自由,允许偶尔奇怪想法的萌发。摆脱格套语句和主题的束缚,发现山可以不是巍峨雄壮,发现水可以不是柔和平静,笔记的记录不需要是所见所闻的忠实复述,也可以在后继的翻阅中推倒重来。留意,最重要的还是自由,只有思想真正自由了,面对万事万物才会真正有所感,对于写作才能真正实现内容的丰富、主体的多元。


会意:再现文学之美

发现和再现不是割裂的,是在内涵上一脉相承的思路历程。留意过程中对文学素材的笔记记录丰富多样,但是这些存在内容零散的缺陷。缺少逻辑和系统的只言片语同文章篇目的写作仍然有一段距离。也因此,我们需要会意,就是在更深层次的阅读中体会到自己或者他人在文字中隐含的意趣。

会意是一种比较隐秘的情绪感受,通过再现的方式和发现一起,达成欣赏美的整体过程。再现可以是画面感的再生成,可以是对于文字的再创作,也可以是情感的再生发。比如同是面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李清照是赞叹他的英雄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杜甫是理性地表达战局的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又在杜甫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心层面的思考“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就是会意的有趣之处,不同人对待同一件事物,着眼点不同,理性感性侧重不同,再现的文学性思考也不一样,获得的美学感受也不尽相同,这些对于读者来说又是新的会意对象,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更加丰富的再现。再比如同是泛舟赤壁之下,飞觞醉月如履仙境,舟中之客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但是苏轼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同是清风明月,会意不同,文字各异,情感各异。我们留意的主体是客观的事物,但是会意的主体是我们自己,会意之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领会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意趣,才能让发现中获得的美感基础成为可以进一步发挥的内容。


创意:表现文学之美

创意是比较好理解的词汇,写作本身也是创作的一种。创意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是一个范围更广的写作观,是在留意、会意之后,在文学写作上的更进一步。留意的笔记记录,会意的思想感发,最后也要在创意里获得真正的文学新生。创意需要主体的表现,我们在写作的前期积累中发现美、再现美,在写作实践中表现美、传递美。
好的创意可以让写作有如神来之笔,既引领读者的思维,又留有余地,激发更多的创意。比如8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有一段台词,作为编剧增添的内容让电视剧的表现效果更加具有张力,也让曹操枭雄的形象借助语言文字,强烈地撞击观者的感官:时曹操祭奠袁绍,命陈琳读当年所写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其文历数曹操及父祖罪状——其祖父曹腾,与朝廷宦官,并作妖孽。其父曹嵩,乃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贿赂权门。操承劣遗丑,本无德行,更兼狡诈,好乱乐祸。手下众将阻止:“丞相,别让他念了!”曹操:“念!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影视作品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写作主体也在新的形式中,通过对话和自白将角色的特点伴随影视直观感受的优势中,达成更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文学艺术的美感在交流融合的创新中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生发。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创意呢?我认为,创意的灵感源于“长期积累,偶然获得”。对于创意的培养,最重要的也是在于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说死板的背记抄写,而是积累思维的发散范围,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虽为虚构但符合现实中的武功门派和地理分布,在亦真亦幻中让武侠世界实现了创意的突破。所以,实现创意能力的提升,积累不可或缺。至此,我们又回到了在留意中发现文学之美的概念,写作也在发现美、再现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波浪式前进。

《美的历程》中介绍,原始审美意识的产生并不是瞬时性的结点,而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我看来,这个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生发经历了三个环节:从图腾符号的客体性审美,到歌舞活动的主体性审美,再到有意味形式的主客体审美交融。同样,文学作品是蕴藉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写作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写作的过程也是追求美的过程,留意,在以客体为主的过程中发现美;会意,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再现美;创意,在主客体交融的过程中表现美。以写作为媒介,以作品为样本,最终实现对于美的欣赏与追求。

 作者简介:

佟雨菲,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往期文章回顾

三意义阐丨柴青青 重回人的写作
三意义阐丨唐雨璇 得失寸心知——三意写作观心解
三意义阐丨从“钻木取火”到“火焰万丈长”——“三意写作观”心解
四端义阐丨 王家慧 探索创作的无限可能——“四端”素养说心会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一十四期

责编:田欣雨

  主编:马  鹏  杜艾伦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

东师创写
留意,会意,创意。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日常更新专业动态,发布有关创意写作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