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义阐丨从“钻木取火”到“火焰万丈长”——“三意写作观”心解

文摘   2024-05-18 11:13   吉林  

编者按:东师创意写作教育“三意”(留意·会意·创意)“四端”(哲思·史识·文心·艺趣)理念,经由有关课程的持续标举与践行,已日益广为闻知并发生影响。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本号曾推出数位同学颇有见地的阐释文章。秋季学期又有不少同学撰文发表体会,从本期起,我们择优继续推送。为醒目起见,该主题文章将以“三意/四端义阐”专辑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从“钻木取火”到“火焰万丈长”

——“三意写作观”心解


宋美静

   






隔一年,再解三意。文学理论中提到孟子《万章章句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想,我们对“三意写作观”的新的阐发和阐释也是一个“以意逆志”的过程。这期间,经过在中文系一年的学习,其中有对书本知识的积累以及相关写作的练习,相比较一年前的“浅谈三意写作观”,我对“三意写作观”有部分新的阐释。“火”象征着蓬勃和新生,比如“凤凰涅槃”,写作也是一个生产的过程,所以我将二者结合并将其比作从“钻木取火”到“火焰万丈长”。
徐老师曾对作文考题“原来”有过相关解析,依照训诂学方法寻其字形,究其词源,触其旁类,辨析“原来”与“本来”“原本”三者之关系。依托于此,我也将从“三意”的字义,词义入手,层层类推进行阐发解析。所谓“三意”乃“留意,会意,创意”从汉语词语结构上说三者都属于动宾结构的合成词,词根为“意”。何为“意”?此处的“意”又到底是何含义?现代汉语对“意”解释主要有四个:①心思(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如,意念,注意。②心愿,愿望;如,心意,意愿。③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如。春意,诗意。④料想,猜想;如,意料。而古代汉语对“意”的阐释有十项之多,在文史典籍或文学作品中也多有阐发,这里姑且只取前两个:《说文解字》“意,志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如果进行组合造词,“留意”“会意”与“留心”“会心”也可以说是近义词。因此,我倾向于将“三意”中的“意”理解为“心思”,是一种为达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意”解释完毕,且回到标题,“三意”与“火”有何关系?下面就由我来进行详细的阐释。

留意:火的发现

人们总说“火的发现和使用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作用”,若是没有一开始留心观察到“火”存在的那个人,接下来也就不会有种种人类文明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留意到“火”在那个原始社会阶段有着多么大的用处——烤制熟肉,驱赶野兽,在漫漫长夜带来一丝光明。我想写作也是这个道理,根据艾布拉姆斯教授作于l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可知作品是客观世界经过作家主观反映后产物。于是,生活中只要留意,处处是写作的素材。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晓得的。值得区分的是,这里的“留意”并非偶然不经意,“意”是一个自觉地活动,也因此“留意”是创作者“主动留心”并非“被动接受”。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反映旧社会穷苦人民的现实主义小说,但作品素材却是老舍在济南任教时从朋友那里偶然听说的一件关于车夫的小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在老舍心中久久萦绕不去,最终动笔写下来成了长篇巨作《骆驼祥子》。

若是我们总觉得生活实在无聊透顶没有什么好写的,或许先应该扪心自问是否拥有一双会主动“留意”的眼睛。再如郁达夫,也是文学界知名的作家和才子,他在日本留学时,整日捧着小说,最自在的事就是去购书,大量阅读外国文学原典。不可置否,这种主动“留意”积累的方式为其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主动“留意”,久而久之,便会有写作的“原始积累”,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如何留住“留意”?文字浩如烟海,每天接受的信息也如乱码,若是想抓住那转瞬即逝的一丝灵感,就应该学会用好的方法,比如契诃夫“卡片笔记法”,或是许多文学大家如胡适所用的“天头地脚”批注法,又或是摘抄,像汪辟疆就曾提出六种抄书法。简而言之,无论生活之中大小事的“留意”或是“留意”本身的保存都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发现和记录。

会意:钻木取火

当人们发现了火,留意到“火”的用途后,就会尝试自己自己去造火,去思考和尝试。但是这时有一个问题,古人自己造火时“会意”到了火的哪些特点,是它的热度,光亮还是其他的特征能帮助他们真正地造出属于自己的火。我们都知道火的诞生需要“氧气”“可燃物”“达到可燃点”方可生火,这才是关键之处。值得思考的一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诗很形象和恰到好处地概括了“三意”的前后—“留意”和“创意”,却也没提到“会意”之事。类比而言,这也是我认为“会意”的关键之处,共情和领悟能力人人有,但如何抓住关键点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却是个难题。

前文提到,“意”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心领神会”或能恰当地概括“会意”的过程,但也显得比较抽象。“何为会意?”这个问题通过前面关于火的比喻以及相关词语的解释是十分容易解答的。而较于之前,我对“会意”新的思考则是“写作时怎样会意?”以及“会意到什么?”(也就是从哪些方面能会意?)或许这两个问题显得有些许拗口。我想文学理论可以回答我的第一个疑问“写作时怎样会意?”连接创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艺术理解”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我所理解的“会意”过程—主观和客观统筹的结果。

再来到第二个问题“会意到什么?”以文学中的城市为例,纵观现当代文学史,城市是作家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和载体,但面对同一个城市,不同作家有不同的会意,比如北京,老舍会意到的是祥子的穷苦的老北京而郁达夫却会意到“故都的秋”;再比方说上海,茅盾会意到的是十里洋场,资本家商人的尔虞我诈而张爱玲会意到的却是缠绵悱恻的爱而不得。“会意”的过程大同小异,“会意”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我想这是需要我们每个“笔杆子”去体悟的和思考的。“会意”到的结果,我也将其成为钻木取火,这意味着“作品之火苗”的诞生。  

创意:火焰万丈长

经过前面人类发现火,取得火苗的两个阶段后,在历史上,人们又根据火本身的特性创作了许多用途——炼丹,军事甚至观赏性的烟花。火此时已经被利用到极致在文明史上开出了绚烂之花。类推写作,此时经过了“留意”和“会意”两个阶段,经过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和理解融合,写作的也应该到了一个生根发芽的阶段。

人类利用火的特性再创造,创作者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意”,与前人共鸣,受其影响在表现出自己的独创风格。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说“没有那些先驱,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就不会写出她们的作品,正如莎士比亚不能没有马洛,马洛不能没有乔叟,而乔叟也不能没有那些已被遗忘了的诗人,是他们雅驯了自然语言中的粗鄙之处,为后人铺平了道路。所有的杰作,都不是孤立地横空出世的,而是经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结果,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单一的作品发声,但响彻其后的是众人经验的共鸣。”我认为若是文字想要留名青史,像先锋小说那般的“创意”是十分有难度的。但即使韩愈言“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他本人仍是对文学有创新之处。

然而,“以小见大,以大观小”,创作者的技巧和方法或许别人已经常用。但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内容和情感却是一片无人涉足之地。我认为“创意”本质是将自己的所积所感和所想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创意并非创新而是创造,创造自己的作品。用文字派兵布阵在纸上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若是同时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为别人所“会意”,那就是真的“火焰万丈长”了。

作者简介:

宋美静,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往期文章回顾
三意义阐 | 柴青青 重回人的写作
三意义阐 | 樊雨晴 心摹手追之“三意”写作观
三意义阐  | 王晗畅 一片叶子落下来 ——“三意”写作观心解
四端义阐丨 王家慧 探索创作的无限可能——“四端”素养说心会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一十二

责编:李文杰

  主编:杜艾伦   马  鹏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



东师创写
留意,会意,创意。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日常更新专业动态,发布有关创意写作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