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作者的精神图腾
——《白鹭》文本解读
陈德兵
作者对白鹭的喜欢,对白鹭的爱,那是不容置疑的。文中无处不在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你看,作者开篇就直抒胸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以诗作比,突出白鹭之美。作者是文人,是诗人,是作家,在文人、诗人、作家眼中,诗便是人世间最美的事物了,是最令人怦然心动的创造了。更何况,在作者看来,这还不是一首一般的诗,而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无可挑剔的诗!在文章末尾,作者又再次重申: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那淡雅的色素,那精巧的身段,那流线型结构,那适宜的大小,的确是作者所爱。但,这些都不重要!作者所爱的,是白鹭的“韵”!是白鹭藏在骨子里的“韵”!那么,这“韵”又是什么呢?啊!作者一口咬定,白鹭就是清澄的形象化,就是“清澄”的代名词、就是“清澄”的代言人了!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何为清澄?遍查辞书,竟无此词汇!——看来,这“清澄”便是作者为白鹭量身定做的一个词汇了!!说量身定做,当然是中听的说法。某一门语言的语汇,可是某一人能决定的?!语言发展史告诉我们,新语汇的诞生,必定是大家广泛使用、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此刻,作者竟不管不顾,为心中的白鹭“生造”了一个词!这还不够说明作者对白鹭的爱吗?要理解清澄,我们只能使用“拆词法”了!清澄,清和澄也!清,清洁、清澈也;澄,澄澈、澄明也!合起来,便知大意为“清澈、澄明”。从二字的构造看,均为三点水旁,那么,清澈、澄明,自然指的是水,也可以扩展至空气。白鹭是“清澄”的形象化,肯定不是水或者空气的清澄的代言,肯定是一种抽象的具体化。很显然,作者笔下的“清澄”是用在人身上的!人的清澄指的是什么呢?和原本指水或者空气的清澄有什么关联呢?二者的共同点都指向“未被污染”。水和空气有可能被废水、废气被其他杂质污染,那么,人有可能被什么污染呢?名望、地位、权力、金钱……都可能污染人,污染人的心灵、污染人的灵魂!那没有被这些浊物污染的、清澄的人,是什么样的人?那不就是超凡脱俗的人吗?那不就是品行高洁的人吗?那不就是拥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吗?你看,“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最妙的是这个词:钓鱼!白鹭不是在捉鱼,不是在捕鱼,而是在钓鱼!捉鱼、捕鱼,那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那都是为生活所迫的忙忙碌碌!钓鱼却不同,钓的是那份闲情逸致,钓的是那种潇洒自在,钓的是那层物我两忘……想必大家都记得“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吧?想必大家也都记得“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吧?此时此刻,作者眼中的白鹭,大抵就是张志和、柳宗元的化身吧!你再看,“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望哨多紧张啊,白鹭需要这样机警地望哨吗?当然不用,以他独立小树绝顶的功夫,谁能动得了他呀!这不就是武侠小说中的稀世高手吗?这样的高手,身怀绝技,深藏不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何须看任何人的脸色呀!这不就是“清澄”的代名词吗?你再看,“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白鹭偶尔的低飞,作者便觉得那是一种垂赐和恩泽,这哪还是一般的喜欢、喜爱呀!这简直就是把白鹭当成了神灵啊!同时,不难想象,作者是多么渴望与白鹭亲近亲近、一睹真容啊!然而,作何偏偏只能一次次失望而归、无功而返。因为,你压根儿没机会呀!你稍微离他近一点,人家早就振翅高飞啦!这样的白鹭,不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莲一样的君子吗?所以,才以至于偶见白鹭低飞,便兴奋不已,把他当作了一种恩惠。白鹭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跟麻雀、喜鹊、燕子等鸟儿比起来,更加独立,不需要依附任何人!这不就是“清澄”的最好说明吗?原来,作者爱的,是白鹭的这份高洁、这份超然!不由得,我们想起了孟子对“清澄”人格的刻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往今来,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操守。所以,不难看出,白鹭之于作者,已经不是普通的鸟儿!他成了作者的情感寄托,成了作者的精神图腾!所以,作者因为爱白鹭的“清澄”,而爱上了白鹭的一切!因为白鹭“清澄”,他的一切当然都是无可挑剔的!甚至,违背常理、违背逻辑地为白鹭辩护: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为了证明白鹭不会唱歌不是缺点,不惜否定一切的歌声,否定所有的歌者,认为会唱歌的,唱出歌来都太铿锵,都太聒噪!——请问,这是什么逻辑!然而,作者偏偏就这么想了,就这么说了,就这么写了!然而,只有偏爱,才是真爱呀!古语有云,“情人眼里出西施”!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白鹤大一点就不美了?就太大而嫌生硬了?这又是谁的标准?这又是谁的逻辑?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就比白鹭大那么一丢丢,你就觉得人家不好看了;你还觉得人家“不寻常”——不寻常不应该“物以稀为贵”更显得美丽难得吗?又是赤裸裸的狡辩!又是赤裸裸的偏爱!当然,也更是赤裸裸的真爱!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爱白鹭,归根到底,是因为白鹭的灵魂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没啥稀奇的!“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啊不,“高贵的灵魂万里挑一”!只要灵魂高贵了,啥样的皮囊,都是最好看的了!更何况,在一个将白鹭当作自己精神图腾的人眼里,图腾永远是完美无缺的存在!!
相关链接:
【文本】统编教材对《匆匆》的修改得失谈
【文本】换个思路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文本解读
【文本】《母鸡》一文里藏着的表达秘妙
【文本】用经典致敬经典——《西游记》第24至26回赏读(之四)
【文本】无巧不成书,无书不是巧——《西游记》第24至26回赏读(之三)
【文本】以儿童视角 写儿童心性——《西游记》第24至26回赏读(之二)
【文本】以儿童视角 写儿童心性
【文本】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的两难抉择
【文本】身体的病好治,心理的病难医——扁鹊、蔡桓公带给我们的启示及其他
【文本】它揭示了故事写作的秘密——《“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文本解读之二
【文本】《少年中国说》(节选)文本解读
【文本】学者们的误读
【文本】它揭示了孩子成长的秘密——《“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文本解读
【文本】借助科普文本 学习提取信息——《飞向蓝天的恐龙》文本解读
【文本】破解“美丽”的丰富内涵——《跨越百年的美丽》文本解读
【文本】好一座伟岸的山——《桥》文本解读
【文本】父亲贬“苹果”了吗?——对《落花生》一文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文本】设置误会是让故事变得曲折的秘诀——《给予是快乐的》文本解读
【文本】在对比中认识乌塔——《乌塔》文本解读
【文本】种树人的悖论——换个角度读《桃花心木》
【解读】感受语言的魔力————《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