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圆佛偏——“程门立雪”与“禅门立雪”读说

文摘   2024-10-19 21:55   北京  

【案:今日读佛学札。昨日读札可见“风幡之辩”与“风铃之辩”》。又,所用两张“程门立雪”的图片,皆是通俗读物误解“程门立雪”的场景,文中有说明。】

【推荐阅读】

“风幡之辩”与“风铃之辩”——佛学读札001

为什么要援天下以手?

典雅汉服,美丽中国

善治:要“正制度”也要“正人心”

为什么要告别余英时?

“政治合法性”儒学释义

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

追回境外流失文物需要国家立法

北大罗荣渠和中国现代化

政府职能的理论悖反和行动困境

“中国本位文化论”重提与新诠

孔子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给国学上“户口”名正言顺

当马克思遇到孔夫子

儒家天下观念与世界秩序重建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

北宋儒家游酢、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在中国家户喻晓。据《二程全书·遗书十二》载: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宋史·道学传二·杨时》又记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之事,反映了尊师重道的虔敬之心,也反映了求学问道的虔诚之意,是儒家儒学儒教的经典故事。但是呢,我们说这个故事,在佛教那里,也是有踪可寻的,是有前例的。我们知道,禅宗认为自己西天有二十七祖,而东土或中土有六祖,一祖菩提达摩法师,二祖慧可法师。昔年达摩法师北上金陵,然与梁武帝意见不合,所以又一苇渡江北上。《神会和尚禅语录》记载:

达摩“行至魏朝,便遇慧可。慧可时年四十,遂与菩提达摩相随至嵩山少林寺。达摩说不可思议法,慧可在堂前立。其夜雪下至慧可腰,慧可不移立处。达摩诘慧可曰:‘汝为何此间立?’慧可涕泪悲泣曰:‘和尚从西方远来至此,意欲说法度人。慧可今不惮损躯,志求胜法。惟愿和上大慈大悲。’达摩语慧可曰:‘我见求法之人咸不如此。’慧可遂取刀自断左臂,置达摩前。达摩见之曰:‘汝可’。慧可深信坚固,志求胜法,弃命损身,喻若雪山童子舍身命以求半偈。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予慧可”云。这个故事,《五灯会元》里做了延展描绘。

不难听出,游、杨“程门立雪”与慧可“禅门立雪”的故事,是很相近的,很相似的,故事场景一样,尊师重道一样,求学求道一样。但是,这其中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我经常说,儒家是本乎人性、人心、人情的学问。不合人性,不符人心,不近人情,算不得儒家的学问。游、杨尊师重道求学,故侍立小程子卧眠之际不敢喧哗,以至于不知不觉中门外雪深一尺。注意,是门外雪深一尺,不是现在一些通俗读物说的二人立在门外、站在雪中。所谓“程门”,是指老师门下,而不是老师的门口;所谓“立雪”,是指屋中侍立小程子卧眠,而门外下雪深及一尺。

通俗地讲,就是老师打了个盹,学生不敢喧哗。这种场景,是自然而然的,是合人性、符人心、近人情的,不是勉强的,不是造作的。所以这个故事很温和很圆润,很好的体现了儒家的气质和风骨、价值和观念,因而一传千载、家户喻晓。

相反,慧可虽然也是为了求法求学,但剑走偏锋,不是一般的偏执和极端了,而是相当的偏执和极端了,是一种宗教神道的设计,亦即非人、超人的故事场景。首先他是站在门外站在雪中,这不仅是很冷酷的,而且是很残酷的。其次达摩法师不许其做法,他又自断左臂,这就极端残酷了,是违背人性人心人情了。

当然,宗教神道就是这样的,是一种以其非人性、绝人性而达于神道神化的境界。儒家也是一种宗教,有超越性,但不非人性、绝人性。比如,《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典型的儒家主张,是从简易处立教,从人性深处立教,而不是剑走偏锋、非人绝人处立教。所以我说,儒教是圆教,佛教是偏教,与佛教类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宗教也都是偏教。(20241019

【推荐阅读】

“风幡之辩”与“风铃之辩”——佛学读札001

为什么要援天下以手?

典雅汉服,美丽中国

善治:要“正制度”也要“正人心”

为什么要告别余英时?

“政治合法性”儒学释义

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

追回境外流失文物需要国家立法

北大罗荣渠和中国现代化

政府职能的理论悖反和行动困境

“中国本位文化论”重提与新诠

孔子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给国学上“户口”名正言顺

当马克思遇到孔夫子

儒家天下观念与世界秩序重建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

春秋学微
春秋有大义,其传在吾辈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