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考试:教育创举和文化回归

文摘   2024-10-26 20:44   北京  

【案:2005年,母校成立国学院,一时惊起千层浪,赞同批评中庸意见纷纭踏至。某是坚定的“国学派”,当年即连连发文力挺母校之举,其中《兴我国学、塑我国魂》一时成为风口浪尖的名文。之后,某一直关注国学问题,先后为之陈情和建言文章达数十篇之多,如《给国学上“户口”名正言顺》,并对国学、汉学关系做了系统辩证,如《莫把“汉学”当“国学”》《国学为体,汉学为用》等。本文写于2014年4月17日,原标题为《国学考试是教育重要创举》,发表于国内某报纸。现将题目改为《国学考试是教育创举也是文化回归》,备存留念。】

【推荐相关阅读】

“挖坟掘墓”不如“封坟护墓”

原道書院開院賀聯、賀信

“文化中国”的想象与重构

为什么要告别余英时?

“政治合法性”儒学释义

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

孔子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当马克思遇到孔夫子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

近日有消息说,贵阳市拟在全市幼儿和青少年系统适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并准备将其纳入升学考核体系。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的重要创举,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又有助于夯实中华文化复兴的社会基础,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点和推广。

国学经典是往圣先贤千百年来生命、生存、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载体,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所以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而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姚永朴说:“夫经之所言,乃人人之所固有,本于天理,惬于人情,历代信仰,莫之敢易。”

的确,古代中国不仅以国学作为精神信仰,且无论是官办学校还是民间私塾,莫不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继而上则影响国家典章制度,下则渗透社会风俗习惯,使中国成为文化中国和经典中国,故国学大师钱基博说:“就中国言中国,而支配其数千年国民心理以维世教于不敝者,不得不首推‘四书五经’。”

当然,古代中国教育把“四书五经”等经典作为基本教学内容,也和自然科学尚不健全和发达有很大关系。及至近代,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内容也越分越细、越来越多,经典教育比重有所下降是客观趋势,不能违背。此一现象,不唯中国而然,欧美各国同样如此,而且比中国出现得更早。

但是,降低经典教育比重不等于要取消经典教育。遗憾的是,民国肇建伊始,即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令废止小学读经,并波及到中学和大学。自此而后,尽管不断有人呼吁恢复学校国学经典教育,但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得到实施——这是中国百余年来“拼命往西走”和“激烈反传统”的社会文化氛围所使然。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不在学校进行本国经典教育的大国。

无论如何,因为取消了经典教育,使学生越来越缺少关于历史传统、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基本共识,进而导致全民性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混乱。同时,由于学校越来越偏重知识化、技能化、工具化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和心灵完善,使不少学生成为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即只注重物质和外在生活,不注重精神和德性修养的人,进而导致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一系列社会恶果,乃至出现“以生弑师”、“以子弑父”等令人惊骇的可悲现象——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已经走出“事事不如人”的历史阴影,既找回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面临着培养健全人格与完善心灵的重任。职是之故,民间读经运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而教育部日前也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各级学校要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形成了官民同心协力共襄中华文化复兴大业的良好势头。

上述情况下,在因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而具有深厚国学传统的贵州省,由因创办“孔学堂”而激发全市“国学热”的贵阳市,率先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尤其是将国学内容考试纳入升学考核体系,很好地纠正了当下部分地区和学校只教学不考试的国学教育偏颇,诚为当代中国教育一大重要创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心民意,值得赞赏和鼓励,更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学习和效仿。

当然,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能蜻蜓点水和凌乱无序。唯有将其作为一门“有之不必可、无之必不可”必修课、考试课、学分课,并与学生升学、就业,乃至公务员等国家公职人员选拔考试挂起钩来,才能为学生乃至全民学习国学经典建立健全正向引导机制,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夯实中华文化复兴社会基础的国学教育目标。

【推荐相关阅读】

“挖坟掘墓”不如“封坟护墓”

原道書院開院賀聯、賀信

“文化中国”的想象与重构

为什么要告别余英时?

“政治合法性”儒学释义

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

孔子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当马克思遇到孔夫子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

春秋学微
春秋有大义,其传在吾辈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