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胡玫导演电影《红楼梦》遭到议论后,我贴出了儒家社团《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胡玫电影<孔子>剧组公开函》,揭开2009年一文化公案。彼时,公开函发布后,媒体和坊间议论纷纷,某乃应约为多家媒体撰写评论:其一篇曰《我们要学会尊重孔子》;其二篇曰《腾出地方,欢迎孔子》;其三篇曰《学会让世界倾听孔子》;其四篇即本篇曰《莫以艺术化庸俗化神圣性》,邮件显示撰写时间为2009年9月2日。】
某知名电视台文化谈话栏目的策划人打来电话说:他们想围绕胡玫导演正在拍摄中的电影《孔子》作档节目,并争取教师节前夕或孔诞前夕出炉以便赶个热闹,所设想的辩论焦点是《孔子》商业化是否合乎情理,并征求我的看法以广其思,同时也希望我作为嘉宾参与辩论。我告诉策划人说,我对参与这样的辩论不感兴趣,但我会写文章陈辩:胡氏《孔子》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商业化的操作模式,而在于会将孔子庸俗化——我本不想再辩,但剧组近期持续造势,透露出一些令人不安的信息,所以不得不辩。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名忠实的孔子粉丝,我从内心就排斥拍摄以孔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象征符号,其地位可比于释迦牟尼之于释教、耶稣之于耶教、穆罕默德之于伊教等等。或我孤陋寡闻,释、耶、穆三人的事迹很少拍成影视作品——即使拍摄了,也多引起巨大争议。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这些文化象征符号是一种文明或宗教的最大公约数,其精神旨归虽然清晰明确,但文化外延则相对模糊笼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统摄力,以便给学者和信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诠释领域,而一旦拍成影视作品,则难免将其形象定格,造成“有一千个观众,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从而把不认同这一哈姆雷特形象的受众排斥在外,这对一种文明或宗教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孔子是圣人,用孟子的话说孔子是“人伦之极”,用牟宗三的话说孔子“通体散发着仁德的光辉”,所以刻画孔子的某种性格或某个层面,难免挂一漏万,走失孔子的本来面目。此外,孔子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其道无体,其人无暇,其行无偏,脱凡入圣,优入神域,是不可摹状的。即使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也不禁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另一名孔子非常喜欢的高足子贡也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亲炙弟子尚且难以体会其博大的思想和精妙的言行,千百年后的凡夫俗子摹状孔子焉能不走形神呢?更何况书阙有间、文献无征,记载孔子的史料不仅有限,而且乖乱,完整饱满地刻画孔子的形象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可避免的掺入编导的个人想象,孔子也就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对孔子的个人想象是每个人的权利,旁观者只能说:我不认同你刻画的孔子形象,但我尊重你刻画孔子形象的权利。然而,尊重并不意味着不能讨论,究竟如何刻画孔子的形象就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无利不起早”,在商业化大潮下,影视作品的价值已被想当然地等同于票房收入,耗资1.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人和制片商绝不会不考虑票房收入,而把拍《孔子》说成是为了文化而艺术则纯粹是自我崇高甚至是自欺欺人。当然,文化的商业化未必完全是坏事,甚至可以说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和可资借助的力量。由此而言,《孔子》的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反对的。
问题在于,商业化虽然必须亲近乃至迎合大众和市场,但并不必然地等同于庸俗化。事实上,引人入胜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皆可以成为影视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得到的一些信息来看,《孔子》不仅坚持商业化套路,而且决心要把庸俗化进行到底。比如,胡玫透露说《孔子》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孔子如何从一个冲动和喜欢炫耀学问的年轻人转变为一个思想深邃的成年人。来自香港的编剧陈汗则放言说孔子也有缺点,那就是比较迂腐,而《孔子》不是要把孔子刻画为圣人,而是刻画为一个“真人”,或者说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现实中的人。另据透露,片中还会出现一位孔子所钟情的大美女,即使不是女主角,其内容也会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坦率地说,胡、陈所透露出的《孔子》的主旨和内容已属离经叛道、非圣无法。孔子幼时即研习礼仪,又特别主张“克己复礼”,焉能说孔子好冲动呢?孔子学无常师,入太庙每事问,自称于稼穑园圃之事不如老农老圃,自言“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焉能说孔子喜欢炫耀学问呢?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孔子凄凄惶惶奔走救世,虽然不为时人所理解但实则是心怀天下志于太平,焉能说孔子迂腐呢?孟子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导师之一,不是圣人又是什么呢?孔子不是神仙,自然有血有肉、有情有欲,但不刻画孔子的神圣性而专注于孔子的平常性,到底是在褒奖孔子还是贬低孔子呢?特别是,礼本人情,发乎情止乎礼是孔子的主张,但这个“情”绝非俗人所理解的“情欲”的“情”。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穿插于史无征的孔子的感情戏,不仅俗不可耐,而且是亵渎和侮辱圣人。
说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一句话:“庸人的眼里是没有英雄的。”我想,庸人眼里之所以没有英雄,是因为庸人只看到了英雄和庸人一样也吃喝拉撒睡。圣人和凡夫俗子人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圣人希望按照自己的境界引导凡夫俗子脱凡入圣,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凡夫俗子则把圣人按照自己的境界理解为凡夫俗子,所以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会出现种种不解、误解甚至是曲解圣人的现象——《孔子》即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证。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编导不仅自己对孔子的理解很庸俗,而且把广大的受众也设想为和自己一样庸俗,因此不仅侮辱了圣人,也侮辱了大众。一个不知道珍惜自家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不知道珍惜自家圣人的民族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民族!当此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复苏之际,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样一句古训:敬畏圣人!
电影《孔子》的拍摄已经启动,要求停止拍摄《孔子》是不可能的,阻止《孔子》商业化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希望编导们能多一点文化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拍摄《孔子》时,应费尽思量,切莫把孔子庸俗化!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拍摄下去,《孔子》将成为颠覆传统、恶搞圣人的一部文化上的失败之作;即使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也必定会把中国文化引向价值虚无与境界平庸!因此,如果编导们还想为中国文化尽点绵薄之力的话,就大有必要推倒现有剧本从头再来!否则,“女安,则为之”!
【推荐作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