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作为传统文化捍卫者或者文化保守主义者,举凡传统价值观念、制度文物、风俗习惯等,皆在我审慎的观察和支持之列,汉服亦不例外也。多年来,某撰写为汉服正名和陈情的文章,不下十余篇。今拣出2013年6月27日的一篇贴出,留念备存。】
【推荐相关阅读】
屈指算来,中国汉服复兴运动已有十多年历史。起初穿汉服仅为少数商业演艺行为或个别爱好者的服饰行为,如今则进入民众日常生活,流行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甚至波及南洋、北美、澳洲以及英伦三岛等海外华人聚集区。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共有汉服网站50多家,社团2000多个,参与者300多万人,穿汉服蔚然成为一大服饰潮流和文化运动。
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服装,为何会在消失良久之后再度卷土重来?首先,纵观近现代历史,欠发达国家在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进“现代化”,在后期则往往是以“现代化”成就推动本土文化复兴,重建民族自尊和自信。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力日隆,国人逐渐走出“事事不如西方”的历史阴影,开始回归本民族文化传统。汉服以其直观性、简易性、大众性等特点,成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马前卒和急先锋,或说成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畅快表达,正如《国语》上所说:“夫服,心之文也。”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交往日益增多,资讯日渐发达,面对诸多来自不同文明的“他者”,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我”的特征,也就更加珍重、更愿突出自己在文化、民族以及国家等方面的身份属性。毫无疑问,身穿民族传统服装,有利于清晰表达我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美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正如著名影星成龙所说:“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就是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第三,古代中国是东亚地区的“衣冠上国”,汉服或高贵典雅,或古朴大方,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事实上,日本“和服”起源于唐代服装,而韩国“韩服”则深受宋明服装影响。作为对单调“西装”或凌乱“便装”的反叛,身穿优美汉服成为一种既古典又时尚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举办汉服婚礼,有人甚至喊出了“娶妻当娶汉服女,嫁人要嫁汉服郎”的口号。
基于上述原因,十几年来汉服复兴运动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当然,它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中认为会助长“民族主义”的批评声音尤其强烈。然而,任何一个族群的服装总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审美基调和民族特色。西装是欧美一些国家的传统服装,但从未听说欧美人穿西装就是在鼓吹“民族主义”!目前,汉族几乎是全世界唯一丢失自己服装传统的民族,重穿汉服同样与“民族主义”无关。
不过,在推动“汉服”复兴的同时,也要提倡“国服”的观念,以便增进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国服”重在“国”而不是“服”,凡是能够体现中国性和表达民族性的服装皆可列入“国服”的范围,如汉服、唐装,清代长袍和旗袍,以及现代的中山装、立领装等。最重要的是,要综合各朝代、各民族的服装样式,改制和创新推出一种作为“正装”或“礼服”的“国服”,推动国家公职人员在国际交往、国家典礼等重大场合上穿戴。
如无改制和创新,也不妨一仍旧贯,继续采用中山装作为“国服”。中山装是贯通历史和现实、融合中西文化的杰作,创制者孙中山先生释其义说: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四维”,封闭式翻领表示严谨治国,笔山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无缝表示追求国家和平统一。历史上,中山装曾被民国政府法定为公务员服装,解放后更是一度一统天下,2007年又曾入选世界十大有影响的套装之一。目前,以中山装为国礼服的呼声也是最高的。
此外,古代中国一向是“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并称。唐代大儒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就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圣也说:“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可见服装和礼仪乃至与整个文化精神,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因此,提倡穿“国服”的关键不在于“国服”形式本身,而是通过穿“国服”重建中国的礼仪系统,找回失落已久的中国文化精神。
无论如何,如果国家领导人能响应广大汉服爱好者热切呼吁,在除夕之夜身穿民族传统服装发表新春贺辞,必将得到海内外华人的热烈欢迎与广泛支持,进一步增强全球炎黄子孙对中国文化、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我们相信,以汉服为代表的“国服”,与环境优美、人心向善、政治清明一样,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