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的许衡——折节力行传千载,奈何时今有骂名

文摘   2024-08-14 23:13   北京  

【案:2004年始,某既不喜作鸡零狗碎的学术文章,乃开始关注社会热点、激扬文字评论。西历2005年初,某参加一场硕士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阅卷,见得许多学生指摘许衡“义不摘梨”,遂为古人打抱不平,作《死不瞑目的许衡——折节力行传千载,奈何当今有骂名》,刊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2月23日),编辑对题目做了修改。随后,时评名家乐毅先生同报刊布《争议:道德不在试题里》(3月2日)与我讨论,我即撰《永不过时的许衡——我与“争议”的分歧》回应(邮件显示写于3月5日),是否刊布记也不得。今将两文发布,备存也。】

许衡(西历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是彼时少有的儒学大师,被赞为是元朝一人朱子后一人

《元史许衡传》上说: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故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所去,人皆哭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条,终身不敢忘。或未尝及门,传其绪余,而折节力行为名世者,往往有之。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孟子尝言: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许衡的德行言教,大有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风,在当时就是很受人推崇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广为人所传诵,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是大为后人所敬仰。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此一故事在人称奉行周公之礼,孔孟之道的礼义道德之邦的中国流传近千载,自不枉然。后人曾有诗称赞许衡说:许衡方渴时,不食道旁梨。一梨食细微,不义宁勿为。

然而,许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上不愧天、下不怍地而折节力行的事情,在今天,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谴责。事情源于2005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中的一个辨析试题,该题就许衡此一故事而发问: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并要求考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这一故事加以分析。

从该题命题的用意来看,出题者是希望考生能作出如下答复: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是标志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范畴。价值具有多样性,相同的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众人和许衡在口渴的情况下,对是否摘梨吃,各自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第二,人生价值是双重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中得以实现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因此,道旁的梨子不该摘,许衡的做法是值得赞赏的。

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考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出题者的命题用意。非但如此,大部分考生反而作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比如:把许衡的吾心有主,解释为许衡心中认为梨树是有主人的,故而认为梨子不该摘。这样回答,尚没有大的出入或差错。令人震惊的是,还有相当部分考生,把此一解释为是许衡的主观唯心主义。另有相当部分考生,则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定义入手,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许衡不摘梨,是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后两种回答,都导致考生作出了梨子应该摘的判断,进而指责许衡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谩骂许衡是迂腐、封建、僵化、保守、顽固、虚伪。一件本应称赞和学习的事情,反而遭受如此之骂名,许衡在天之灵如果有知,真不知会做如何感想?

吾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许衡讲吾心有主义不摘梨,道出了做人的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精神,更道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道德底线。这正是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上所极力称赞推许的慎独的崇高境界。该不该摘道旁的梨子,本是一个连三、五岁的小孩子也能立即作出否定回答的问题。但是,在已经成人并有可能踏上知识精英路途的众多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却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不得不让人心痛和深思。

心痛者何?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中国人的道德生态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道德失范,社会失衡,秩序失控,虽非完全可用道德信念的理由解说之或调控之,但是恢复或重建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毕竟已是迫在眉睫,亦是一可欲可行的选择。

深思者何?哲学本是一贵族学问和个人嗜好,哲学的大众化必然导致哲学的庸俗化。况且,作为输灌的哲学考试,少有教人聪明灵性,反而使人教条化僵硬化,甚或使人非其所是和使其本真,乃至使人一边诵记一边浑噩。

一个建议:拓展和强化综合性的人文通识教育课。通识课涵概文史、地理、哲理、道德、科学、法律等范围,盖意在提高学生之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此种经验,多已有之,可取法。

【推荐阅读】

神性、秩序、从祀及所谓“新经学”——民邦兄“新荀学”献芹献曝

儒家历史哲学谈要(甲)——顺着讲:走出中西比较视阈

“故乡的异客”与“永恒的历史”——维柯《新科学》读札

温厉兄论魏默深《书古微》书后

历史符号的界说和思想谱系的填写——以傅斯年为例

西方文明特征:“创造性毁灭”和“托勒密体系”

我娘说过的那些话

“不自由,毋宁死”——陈寅恪“三纲六纪”论小说

春秋学微
春秋有大义,其传在吾辈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