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帽,世俗地位的象征,为世人所纷纷追逐。崂山有不少形似纱帽的石,被命名为纱帽石,成了行山人时常光顾的所在。最有名的的纱帽石是一座山峰,名为纱帽山。在周至元的《崂山志》有名有姓:“纱帽山,在劈石口西,巅石方整,宛若纱帽”。劈石口是崂山南北著名的古道。此道沿着山势盘旋上升,到顶点后是著名的劈石。石高10米有余,天然裂为二片,裂缝中可行人走马,蔚为奇观,劈石口因此而得名,是通往崂东必经之地。
在劈石之西半刻有“劈石天开”四字,呈田字形排列,可倒读,亦可环读,均能成句,字径l米。另有诗刻“劈石口”,为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县县丞周蹯所作,诗文为:“莲花片片削空青,华岳分峰仗巨灵。吏向劳山挥玉斧,洞天有路不常扃。”诗刻于劈石之东半片上,通幅刻石高达4米。
劈石口西的纱帽山也许是守护劈石口的官员吧,可能相当于劈石口驿站的站长。
最常见到的是长岭村的纱帽石。长岭最有名的是岭上的天心池和日起石,纱帽石在进村的路边,孤零零的一块形似纱帽的石头静卧在平地上,若无当地人指点,没有人会注意到它。这可能是一个常驻基层的地方官,相当于当地的村长或土地神,可惜半侧已被村民损毁,说明基层管理的不易。最名副其实的纱帽石在青山口至太清宫之间的石阶古道上,巨石因其形状被崂山本地人称之为“纱帽石”。这个纱帽可不是一般的纱帽,而是跟秦始皇可以挂钩的纱帽,估计至少是个部级纱帽石吧。正因为其级别高,此石也成了崂山最为命运多舛的一块纱帽石。据说始皇帝曾经到过崂山,但却没有什么遗迹。为从始皇帝借借光,太清道士曾找人在原纱帽石上题写“波海参天”四个大字和“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十二跋字。后始皇帝驾崩,纱帽倾覆,刻石也被压在了千吨巨石下。正所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块巨石的命运说明了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最奇怪的纱帽石在百福庵。石在百福庵前的空地上,为整块巨石所凿。从其外形看,其顶端雕有方形和圆形双层基座,外形像帽子,故名“纱帽石”。可以想象上面原有一座石塔,可惜已不见踪迹。石窟门楣的镌刻由于风化无法辨认,所以也无从得知其真实的名字了。其方形的石门两侧有门栓形成的石孔,说明石窟原来另有门;石窟内凿有可坐卧的石床,供修行的人休息,现在则成了人们供奉的香案。此纱帽石工艺制作精细,所在的布局也比较讲究,左右有天然的石柱拱卫、前有莲池守护,地理形势绝佳,在各类纱帽石中别具一格。如此巨大的石窟是将巨大的岩石运到此处所凿,还是利用原有的岩石,需要进一步考证研究。
最宏伟的纱帽石在华楼山华表峰。华表峰又名聚仙台,位华楼山东峰,一磐石突起若楼、四壁削然陡立,垂直若十丈,顶部平坦如台,远望如叠石高楼直插云天,在崂山中称“华楼叠石”。华表峰与纱帽有了关系,首先是因为黄肇颚。黄肇颚《崂山续志》有一段记录也,说华楼山为凤形,华楼峰为凤头,高架崮为凤尾。华楼山这只凤是要飞的,方向自然是向崂山腹地,如此华表峰是凤凰头上的凤冠。其次是因为蓝水先生。蓝水先生在《崂山古今谈》中对此封的描写为:“顶石探出如冕”。华楼峰其奇在阳,由峰后东去折而南下至涧底,回首北望,峭壁参天,方显“岩汰戴冕”的奇观。蓝水先生命名此景为“岩汰戴冕“,这时候的华表峰又是帝王头顶的“王冠”。既为“凤冕”也为“王冠”,可见华表峰不愧为“崂山第一奇石”,或也可称为:“崂山第一纱帽“。纱帽有时候是一块巨石,有时候是一座山,有时候天然的,有时候是人工的,有时候沉重如山,有时候轻如鸿毛,有时候无处不在,有时候也从未存在。纱帽到底是什么,是重还是轻,在还是不在,关键在于看它的角度和距离,山里山外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