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走水】崂山的钱龙去脉

文摘   2024-12-08 18:54   山东  

钱都是挣来的,在崂山,却有一处可以摸钱的地方:摸钱涧。


摸钱的地方在鹤山的摸钱涧,摸钱涧在崂山北部的鹤山滚龙洞东下,涧中棘钩皆倒生,异于他处,这些都来自明代徐复阳的传说。徐复阳(1476-1556),字光明,号太和子,明代莱州府掖县(今莱州市)人,幼年双目失明,游食四方,后流落到鹤山,被在鹤山遇真庵修炼的李灵仙收养为徒。

李灵先为考验徐复阳的决心,将九枚铜钱扔在现在的摸钱涧中,令其至涧中寻摸。涧中尽有荆棘乱石,蛇蝎毒虫,徐复阳不畏艰难,入涧寻摸,无间寒暑。


始犹归庵两餐,后则采松毛,柏子而食。恒经月不归,手足重茧,肌肤皲裂,不以为苦。终于三年得八枚,所缺一钱,久不可得。一日寻摸之际,闻人呼,随音觅去,得一池,掬水洗面,双目顿明。见一钱置于池边,因名其池曰:“洗脸名目盆”(简称沐浴盆),涧曰“摸钱涧”。


复阳顿首谢曰:“非吾师异术,弟子何能重睹天日!”,灵先曰:“志壹则神凝,神凝则精气充足,而慧光内蕴,双目自可复明,权操于尔,何异术之有?”


摸钱涧的棘子朝上长,那是被徐复阳向上捋的,棘子尖是红色的,那是被他血染成的。清代道人王悟禅就曾有《咏摸钱涧》诗曰:“滚龙洞下涧东流,曾有仙真炼苦头,艳说摸钱留迹在,荆针多是上弯钩。”


徐复阳双目复明后,在鹤山遇真庵的仙鹤洞面壁九年,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清修,学经习武,最终在鹤山创全真“鹤山派”,亦称“崂山派”。至今在鹤山洞旁有徐复阳墓,墓东危崖屹立,名“升仙台”,台上有“炼魔石”,这些都与其有关。


深涧摸钱”的故事给人以“锲而不舍”和“金石可镂”的启示,至今仍在流传。

 

钱来了,可验看真假,验真假的地方在试金石滩。试金石滩在青山村东南三里,滩尽圆石,大如鹅卵。试金石滩的石头可以测试金的成色,是大自然的验钞机。


《太清宫志》记载:“试金石滩,在晒钱石西,长约里许。石分五色,花纹灿烂,形圆光滑,为海浪冲撞,忽有忽无,流转不停,自能分色,往来运转他出,大小形状各异。游山客侣俱喜拣选,携作玩石,以置盆盂内雅洁。其纯黑者可以试金,故名试金滩。”所以这是一种既可以赏玩,又可以测试黄金成色的石头,几百米的海滩布满了这样的奇石。

其实试金,实为试心,金者心也,心者金也。关于试金石试心的故事,最典型的是清代文字狱的主角黄培。黄培,字孟坚,号封岳,山东即墨人。黄嘉善之孙。幼年丧父,由叔父黄宗昌抚养成人。黄宗昌曾与黄培一起游八仙墩,行至试金石滩“见大石如墨,可丈许。”于是拖回家书斋中,以“丈石”名,并将书斋名为“丈石斋”。

黄培是很有才华的诗人,隐居乡间,他不屑与新朝权贵结交,不惧剃发令,依然蓄发宽袍,爱憎分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黄培把27年来所作280余首诗编作《含章馆诗集》,刊刻传世,赠与亲友,以笔为刀,抒发心中怨愤,被断章取义指控有反清复明思想,酿成清康熙著名的“黄培文字狱”案,后以“莫须有”罪名,被处以绞刑,葬于今天之水清沟。
黄培的副室刘氏在墓旁自缢以殉,其子黄贞明亦入崂山深居不出,其女带着其父画像,出家崂山潮海院为尼,法号“喜岩,后迁巨峰前白云庵,今庵前之白木槿系为亲手所植。后黄宗昌说“石非以丈计为贵,称丈石,以石为丈也”,故这里的“丈”,应为大丈夫之“丈”!
试出来的钱,如何保存,先要晒一晒,晒钱的地方在晒钱石。晒钱是在崂山头覆盂峰下八仙墩侧,在山头后顺山根伸展出一平坦石矶。此石向阳的平整斜坡面上,有好多铁锈色般,铜钱大小的斑点,散布在石坡上,这可能就是晒钱留下的遗迹。据说游人经常在此石上拾获古钱,不知真假。
钱为何要晒?这实际是对钱的第二次试金,需要知道,可以暴露在阳光下的钱才真的是钱,而藏在黑暗中的钱只是幻象,看着非常绚丽,摸起来也好像真的,实际一戳即破。所以某些东西晒出来并不是为了给谁看,只是为了证实:这是真的。

验证无误的钱如何存放?主要存在砖塔岭。砖塔岭在烟云涧上,存钱的地方为金壁洞、银壁洞、聚钱洞。


因金壁洞、银壁洞、聚钱洞目前已消失,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载中找寻一下三洞的记录。首先在周至元崂山志记载曰:“金壁洞在砖塔岭东。巨石礌砢,类灵鹫一角,洞处乱石间。东俯大海,壁上镌金壁洞三字。刘鍑永有咏《金壁洞》诗”,“银壁洞,石上刻字磨灭不可识。周至元诗:“耀然石洞发银光,大海潮声日夕扬。何用更寻蓬岛去,眼前咫尺即扶桑。”,“聚钱洞,在金壁洞旁。樵牧者时于洞中得古钱。”


其次清代光绪年间即墨文人黄肇颚编著的《劳山艺文志》里也有记载:“金壁洞―大石壁立,东朝大海,壁前为涧。额镌‘金壁洞万历十七年子秋道人立。’左右镌‘青龙、白虎’字。洞上旧有庙圯。”  再者清纪润《劳山记》有关于金壁洞的记录:砖塔岭“东南有一金壁洞,宽大明亮,凡在内读书者,未有不发达者也。”;曹臣《劳山周游记》中也有:“自岭脊径而南二里许,为金壁洞,径东二里为夹岭河。两境俱有修真玄客。”


根据记载可知,金壁洞石镌金壁洞三字,旁边是聚钱洞。离此洞不远,还有银壁洞,洞上也题刻,但字迹已漫漶不清。以上三洞据说在前些年被村民打石头打掉了。石刻“金璧洞”、“青龙”、“白虎”也都无影无踪了,现在仅其遗址的大石壁上还保留了《韩子秋题记》。

记曰:“贫子离家四十年,祖居直隶盐山县。老祖名波官五品,七载胶州管万民。少祖名儒胶东秀,先父韩梅是外郎。贵荣浮生人未久,谁肯修真抱道士。万历三十七年韩子秋立。”


金壁洞、银壁洞、聚钱洞已毁,其中存的钱何处去了呢?原来都封在中心崮的棺材石里。棺材石在崂山的中心崮附近,石生天然,浑然一体,厚厚的棺材板将所有的棺体密封,中间的缝隙又给贪心者以觊觎。有人叫它发财石,有人叫它升官石,不同的名字预示相同的结局。

人生在世,往来钱钱;人生离去,无丧无得。钱就如空间的米分毫,时间的年月日,是人类创造出来束缚自己的另一条枷锁。钱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正如山里的路一样,世界本没有钱,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钱。



更多发现,请点击名片关注微信公众号

行者老鱼
记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