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好事,特别是为普通老百姓做一件好事,大家都会记住他。
特别是为官者,为官其实就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有所作为,可以流芳百世的平台。为官者要想有所作为,一己私利是最大的障碍;只要有私利在胸,边无鸿图之念。无此之念,何谈为民执政。如此则庸碌一生,可惜了这个平台。所以为官者有平台可以为社会做好事是一件荣幸的事,应该好好珍惜。
沈鸿烈是对崂山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主政官之一。
认识沈鸿烈是在爬崂山之后的事。他的主要功劳,青岛人记住他的主要功德就是对青岛的路特别是崂山路的整修。
目前经滑溜口到达华严寺。每至重要路口,都有石刻标识甚至里程,如明道观路口石标上镌:南至棋盘石500米。那长长的石阶天梯和蜿蜒于大山腹地、那四通八达的幽深小径,均是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之所为。
沈鸿烈为整修崂山之路,曾亲自环游崂山七天并著有《七天环游记》。自行考察崂山路网布局。在文中,沈市长说修崂山之路,目的是鼓励登山,而鼓励登山的目的是因为“习于攀岩涉水冒雨凌风,则体格日臻健康而胆气自壮;习于云光离合景物雄奇,则思想日臻美化而心境自超;登山须赖自力,故足以养成独立自尊之心;登山并须结伴,故足以养成爱群合作之习。”
如此,与目前崂山景区层层设卡,山山收费甚至用铁丝网将崂山整个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下去,古老的梯子石、百年的明清古道、千百年形成的樵牧之径都将慢慢湮没在岁月的磨蚀中......
登山安全为重,开辟山道尤须先行。由此,沈鸿烈组织当时的工务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明霞洞上巨峰,崎岖坎坷游人望而却步。此道便“迭经斧凿;障者去之使通;高者夷之使平;滑不留足者,锉之使滞差可容足。”凡辟山道,工务局沿途皆“立标石,指出来踪去路,以及路口或号数。”
目前的崂山每年多有迷路之人,这些人大多数情况是迷失在靠近主路几十米甚至路上,而前人所设立的标石早已漫漶不清,其实将这些标识重新整固标示,方便路人寻路,可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将节约大量的救援资源。
施工中,沈市长亲往勘验,如云“自北九水经双石屋、蔚竹庵以达巨峰及棋盘石,今后并拟再行展宽”,又曰“赴滑溜口及赴白云洞之道,均经工务局新近修过,但余意仍需展宽耳。”
其中有名的“梯子石”原为古代的樵牧之径,“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
现在几乎所有的不收门票的地方都安装了铁丝网,行人沿着重重叠叠的铁丝网行进,如行走在囚笼中,不知道是在看山还是在钻山。再也没有了“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情怀。
筑路大军,为崂山山民;他们自带工具和干粮,农闲则干,农忙则停,工程材料则由市府提供。由此,长长的石阶天梯连接起华楼宫之上下,幽深的小径四通八达蜿蜒于大山的腹地。
沈鸿烈为青岛做了一件好事,今天崂山的山民,登崂山的驴友都会记得他,那蜿蜒于大山腹地、那四通八达的幽深小径和越来越多登山的人群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为官者如果有了一个平台,应该想想自己走后,百姓将做如何评价,如果不存此想,则虽看起来起朱楼,着红袍,实际不过是“懵懵懂懂,随意活着”而已,生命的最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当然这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