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圈里“升官发财”的祝福和愿望又开始多起来。虽然大多是理想丰满,现实骨干,但也是生活在烟火凡间的芸芸众生的一种寄托。山行之人更是把这种愿望寄情于山水,并乐此不疲。
在二龙山西南三四公里山梁的路边,有两块奇石。其中一块孤零零的横卧在杂草横生的路边,形状像极了一具巨大的石棺,棺盖与棺体的缝隙都很清楚,人工的修整都无法有如此的神似。此石山友命名为“地棺”,又名“发财石”。
在距离此石东侧的山上,另有一石横亘,也是棺材的形状。名为“天棺”,因此石位置较高,故为“升官石”。两块棺材石遥相呼应,自成一景。升官发财的愿望和行山走水的乐趣鼓励着一拨又一拨的山友来此赏景观山。
以上的山石虽然奇特,不过是山友的想象。在崂山另有真正的天棺地棺,别有意趣。
真正的天棺位于华楼凌烟崮顶。此崮现在有了栈道和云梯,游人可循梯攀援而上。而在其前,其径必须自崮东转北再西穿石而上,有二寸小径可依循凿脚窝攀附而上,下临深渊,非胆壮者不可。
在其崮顶有真正的天棺,名为“老师傅坟”。棺为一长方形神秘砖丘,丘上有相对二孔。所葬何人,无从查证。笔者认为可能是华楼道宫开山祖师。
除了老师傅坟,崮上另有两个神秘石椁。石椁一大一小,大者长2米,宽1米,上覆盖龟形巨岩,覆盖之缝隙以水泥封闭,无人指点根本看不出所在,小者敞露,内壁光滑有存水其中。
石椁来历更是无从得知,但元朝王思诚游崂山时留有灵烟崮诗一首:“巨壁千仞上灵烟,石椁深藏羽化仙,自是开山第一祖,悠悠此去几千年。”由此可见此石椁之久远。
清黄肇颚《崂山续志》记载:“游者穿石壁而过,上镌“手足阶级”,非胆壮者不敢登,上有砖洞石丘,无传老师傅为何如人者”。其中“手足阶级”四字应该被人工的栈道阻挡了,所以很难发现。
老师傅坟和两个石椁存在于崮顶,是真正的天棺,而真正的地棺在上清宫。
公元1227年,丘处机逝于道教天下第一丛林燕京白云观。作为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的崂山,道众在其修炼过的上清宫西南,选择了一处风水绝佳之地,用花岗岩为丘处机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又名“丘祖坟”。
文革时丘处祖坟被毁。据说红卫兵掘开其棺,仅见有一手杖其中,为丘处机当年用过的东西,混乱中,手杖不知被谁拿走。
所谓的丘祖坟其实是一个石头雕凿的棺材,长2米多;最宽处有1米多,窄处宽有0.8米。所以说其是地棺,在于这石棺是真正的嵌入地下,棺盖一封,在地面上根本看不出痕迹。
凌烟崮的天棺在崂山西北,而上清宫的地棺在崂山东南,一日之内要想升官发财貌似有些难。在崂山另有一处可同时升官发财的地方,这就是崂山头的八仙墩,具体来说就是八仙墩的张仙塔和晒钱石。
张仙塔,传为张三丰入崂修行后,羽化而去的衣冠冢,从这个意义来说是有明确人物指向的天棺。
据说其棺为三丰手砌,几乎关于崂山所有的山志、记载、游记都有关于张仙塔的记载,可谓卷帙浩繁。其中憨山的“屹立千寻险,山尧一径通。坐观丹峤外,遥映白云中”为最早对其的描写。蓝水先生直接说:“倘使尽人能到处,那能奇迹至今存”。而最使我感兴趣的为即墨文人纪润的描写:“一塔在海边,数丈削壁顶上,北边又有一碎石塔,塔旁有一大耐冬树,至今几千百年。而碎石安如盘石,非神物而何哉?”
张仙塔的神奇在于,它存在但你很难看到它,甚至找不到它的具体位置。
在塔的北悬崖下的海边,有大石似台,名晒钱石,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晒钱石,在张仙塔迤西海岸,大石平坡。传云昔日海神曾在此晒钱得名。
至今游客来此间,于石隙凹处寻得古铜篆文钱者,但不能多得,只一二文。又此张三丰祖师长卧于石上,亦曰邋遢石。”
传邋遢石为张三丰道士升仙的地方。在崂山有两处邋遢石,另一处在楼上村涧东,明张允抡有诗:“涉目皆成趣,登临趁夕阳。烟收千嶂紫,花染一溪香。鸟道松篁里,人家水石旁。群芳随坐卧,到处惬徜徉。”
上有张仙塔,下有邋遢石,还有古钱可捡,傍边还有八仙休息的墩子,真是天造地设的好地方。仙人在这里可以静养,俗人到这里也大多可以满足自己升官发财的愿望。
当然,升了官,发了财,别忘了自己,该干嘛干嘛。
更多发现请点击名片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