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崂山有沈鸿烈小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崂山还有老子小道。老子小道在崂山巨峰南向的壑谷中,由一系列的峰、石、谷、岩所组成,因为这条小道上所有的奇峰异石都与老子有关,所以我命名其为老子小道。
老子小道的中心是老子峰。老子峰在崂山巨峰东南的山谷中,但在山下是无法看到他的真容的。从森林公司上行子英庵口的途中,行到一定的高度,左行有一个小路口,横切百米,仰首远望,老子峰忽然就泊泊然的出现在面前。
峰高达百米,藏居善地、若老君端坐,神端势俨,气势巍然,处高山密林之中,从位置上来说其所处之地为二崂之极高处,海拔九百米左右,象征了老子高山仰止的地位。同时此峰又处巨峰之谷,不与巨峰争高,象征了老子所倡导的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巨峰高处有灵旗峰,为帝王之相。此峰与巨峰的帝王之相,恰好契合了中国文化内圣外王的思想,为中华文化与山水形胜的绝佳结合。
老子峰自崂山有志书以来,无人记载。联想到崂山道家名山的地位,其峰无论从形态之栩栩如生,还是从人文之贴切,都称得上崂山第一奇峰,也是老子小道之核心。此即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日有三勤,读经炼丹游历。读书知宇宙吞吐之道,炼丹凝世界精华之髓,游历播人间圣德之学。
自老子峰下行有天地淳和,这是老子小道的下端。天地淳和东侧的山体岩层呈页片状横向排列,从底部到顶部连续平铺共72级,浑似一堆古代竹简经书,故名“老子藏经处”,又名“七十二蹬台”,是老子所有经书存放的地方。
七十二磴台左侧有一高台名为“钓鱼台”,上有小亭称“搁云亭”,实际为不知老子奥妙之人所题,据老鱼所观,台为读经台,亭为“道德亭”。因为老子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道德经》,被称为中华三部奇书之一,据说在此构思而成。
自老子峰上行至极高处为丹炉峰,这是老子小道的最高端。丹炉峰位在巨峰北,海拔过千,峰顶较平坦,可容数百人,是观日佳处。是仅次于巨峰的崂山第二高峰,其峰顶部北侧有岩似“丹炉袅袅”,故名丹炉峰。
丹炉峰南有天池,原名仰天池,平庸之极,实际此为老子洗丹的池子,所以应为“洗丹池”。
又古语云:“蜗角大千界,眼纳须弥山。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常闻欲得大道,须“洗髓伐经”,七十二磴台伐经,此池亦也可名为:“洗髓池”。
老子读书,炼丹,丹丸则收藏在“有容乃大”的葫芦中。葫芦在老子小道的中端,有雌雄一对,雌葫芦位于玉清宫遗址后,名为葫芦洞。洞体初圆如窦,中忽缩,再进复阔,宛如葫芦,很有意趣。据说至今有人在洞内捡到状如仙丹的物事,如果真有别忘了分点尝尝,支持货到付款。
雄葫芦在老子峰侧山谷中,肚大腰细,头圆口凸,受日月之精华,采高山深谷之灵气,浸润芦体,养育圣胎,可惜芦口封闭,相信里面仍然有没来得及消化的仙丹,可惜非有缘人可解。
老子在读书炼丹之余,乘青牛游历天下,游历,焉能无牛,老子之牛就位于跃龙峰北的山口,口边有个石崮,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牛,人称“天牛石”,其实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青牛石。
青牛在跃龙峰侧,跃龙峰是崂山形状最奇特的山峰之一,似巨龙突起、斜睨诸峦、形神兼有,跃龙二字贴切之极。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形状奇异,在巨峰景区能够很明显看到的奇峰在各种版本的崂山志里面竟没有介绍,前人游记中也未见只言片语,可说相当怪异。
老子的青牛不好好跟着老子,为什么会跑到跃龙峰这个地方呢?此为不知老子之变化耶。其实老子又名犹龙,典出《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指道家老子,亦谓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泛称有道之士。故孔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变化万千,其犹龙耶,而出函谷关,更如龙飞天,此即“跃龙”之意也,所以跃龙峰实际是老子的另一个化身而已,这是为了方便看管自己的青牛,不然青牛下界,免不了又生出来一个:“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的故事”,还得麻烦佛祖(请参见《西游记》第五十一回)。
观老子小道,由天地淳和老子藏经处发端,中有青牛崮、跃龙峰、雌雄葫芦,上有丹炉峰,洗丹池,以上都以老子峰为核心,这些深处深山的非常之观,通过这“老子小道”连接在一起,有了这“道”,这些奇异之自然的风景边有了传说、有了生命、有了神性,行山人行走此道,若有所悟,若有所思,若有所明,若有所得。
小道存在已千年,前人无人提及,忽然有一天整体的展现在行山人面前,所以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老鱼行江海,忽见此道,若有所思,又遍历崂山诸志,不知此为何道,称为何名?而老子在《道德经》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无名”,不如以“非常名”称其为“非常道”,然道德经又曰:“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此道既明,不如干脆称为老子小道,或可耶!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老鱼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