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有很多葫芦,最有名的是葫芦洞。
葫芦洞位于巨峰玉清宫遗址后山,洞体初圆如窦,中忽缩,再进复阔,宛如葫芦,很有意趣。这个洞从洞门、洞壁的圆润光滑及节理可以看出,绝对是天然形成的典型花岗岩原生洞穴。
最有型的是葫芦石。
葫芦石在天地淳和侧的山谷中,为一葫芦状的巨石,肚大腰细,头圆口凸,受日月之精华,采高山深谷之灵气,浸润芦体,养育圣胎,胎已封闭几百万年,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物事,也无人可以打开。
葫芦洞葫芦石一内缩于岩一外显于谷,内缩于岩者为雌,外显于谷者为雄,两者一雌一雄,分居巨峰上下,阴阳合而生万物,暗合道家万物相生之理。
最神奇的是葫芦窑。
葫芦窑悬在几十丈的绝壁之巅,这就是崂山头的仙窑,因为位置和形状,我有时候也称其为“悬壶”。其形为凹,其状为阴,在崂山头绝壁的顶端悬挂,宽约两米,高近三米,底深米半,其底略平,若一个上窄下宽的葫芦悬在面东的绝壁上,又如一个盘身跌坐的道人镶嵌在岩中,合道家紫气东来之法,承潮海之托,吸纳天地之气。
葫芦窑的位置最为惊险,其处居崂山头八仙墩转东悬崖岩壁之巅下侧,岩壁是九十度的垂直悬崖,在山上是无法看到起真容的,其下则是几十丈的绝壁,绝壁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稍一失足,即随波匝去,蓝水先生说“勿轻性命,辄尔尝试”。
因其下洪涛澎湃,人不得前,舟亦不敢近,要观其真容,只有从海上远远观之,而风大浪涌,是否可一观,全看个人缘分了。其形状、所处的位置到都可算大崂的一个奇迹。悬壶是如何形成的?周宗颐在《太清宫志》给出了答案:“系张三丰养静处。” 眼前是绝壁悬崖,脚下是波涌洪涛,在此养静,非心志守一之人而不能为。
最有人间烟火气的是葫芦拴。
崂山南九水自汉河到柳树台原有一条百年古道:台柳路。台柳路历史不长,但很有名,是青岛乃至山东省最早通行汽车的公路。路由台东开始,经市北区东吴家村、保儿、河西、李村、北龙口、汉河,到达柳树台。1904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后不久,在崂山南九水的柳树台建起了麦克伦堡疗养院。为了进出崂山方便,1905年,殖民当局修筑了百年台柳路。
随着台柳路的开通,到崂山旅游真正成为青岛的一个特色,如1931年9月13日的青岛《中华报》上刊载了青岛一家位于景区内的饭店所作的广告称:“到崂山去避暑,比牯牛山岭凉爽,比莫干山伟大,比北戴河美丽,比青岛市节省,崂山大饭店最相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崂山旅游的情况。
台柳路曾是进出青岛的大动脉,可惜随着其他道路的开通,台柳路被分割、改造,目前除了汉河到柳树台这一段,其他已看不出百年老路的一丝痕迹了。
台柳路还是幸运的,当年同时期修筑的路还有台登路,自东镇至登窑;苏乌路,自苏家下河至乌衣巷。随着城市的开发,这些路都被替换升级了,原先的历史遗迹已无存。
在保留下台柳路的山村中,如果仔细寻找,可以看到镶嵌在山墙中的拴马石,有些拴马石被雕刻成外凸于山墙的葫芦,寓意着吉祥如意,福禄皆至的美好愿望,我称呼这些拴马的葫芦为“葫芦拴”。
古人说葫芦者,福禄也;又有人说,葫芦者:糊涂也。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不知道是福禄带来了糊涂,还是糊涂导致了福禄。行走在山谷街巷中的各色葫芦中,时而糊涂,或有福禄。我想:如果注定要为此生寻找一个来处,为逝去找到一个归处,我希望是一个葫芦。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