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说崂山】乾

文摘   旅游   2024-12-14 18:23   山东  

前言:易经是阐述天地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易理即天下万物之理,即人世百态之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无不是易理,喜怒哀乐、分别执一也无不是易理。


《易说崂山》系列希望通过对山的描述阐述易理,也通过对易理的思考更好了解山。


喜欢山,可以通过这个系列了解易理,喜欢易,也可以通过这个系列了解山。读这个系列,会知道,“易”很简单,“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就是“易”。


本文为易之首:乾,其原文如下:


乾:元亨利贞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易的原文需要自下而上来阅读,需要了解易的基本知识的可自行百科,本文仅根据爻辞结合崂山自下而上来解读。)


初九:潜龙勿用‌。这是天下万事万物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如母体中的婴儿,如土地里的种子,如地火正在聚集还没有冲出地面的岩浆。在这个时候,一切都是未知,然正因为未知,却也有无限可能。当地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可能是八仙墩的绚烂,也可能是青龙嘴的岩灰。

 

崂山关于潜龙的山迹有三:五龙洞、滚龙洞和小龙山。

 

五龙洞在北宅西南的五龙山,附近有五龙河、五龙村。山半腰的悬崖上,青灰色的花岗岩裂缝中有一个扁圆的洞口,周围树林茂密,不到近处是很难发现。踩着人工搭建的石梯,手脚并用,爬入洞中。洞口外小内大,最高处有2米多,弯弯曲曲的有20多米深,洞体的形状非常相似一条蜿蜒的巨龙。

 五龙洞属于崂山自然形成的最大、最奇特的山洞,可惜在自然的演化或者人工的干预之中,它没有好好的生长出来,一致潜养在深山之中,沧海桑田,世易时移,也许再过几万上千年,五龙洞会钻透山体,形成一个透洞,那个时候,其潜之力才去。

 

滚龙洞在鹤山,两块巨石,一仰一俯,中间形成狭窦,人想要通过,非匍匐辗转不可。洞中石结如玉,清风徐来,铮然有声,意趣无穷。过滚龙洞有两种方法,一是爬过去,二是滚过去。爬过去投入的是手脚,滚过去投入的全身,所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当地有谚语曰“滚过的是龙,爬过的是虫!“。小小一座滚龙洞,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潜龙勿用。

 

最神奇的是小龙山,这里有真正的潜龙。山在近即墨东部,又名“天井山”,天井山山小名大,可为即墨有记载之第一名山。《齐乘》有天井山之记载;《太平广记》“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二里,上有井,深不可测,天井之名以此”。

 

天井是山顶的一个大潭,潭壁陡峭深邃,大旱不涸,潭边为龙爪抓山形成的五道深沟,拇指、食指、小指每个指头都能找到抓痕(但不知龙是否也是五个指头)。与此井有关的神话传说为“秃尾巴老李”为黑龙江之黑龙,传说黑龙江行船至今如有山东人则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事物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种子钻出了地面,可以看到禾苗;地火喷出了地面,岩浆正在流动,地平线上的航船已经露出了风帆,龙出现在田间,眼前是美好的世界,这时候需要大德之人出来引导。

 

白龙洞、犹龙洞、龙潭瀑在刚刚在田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际遇。


白龙洞本来并不起眼,因为第一次遇到大人而“利”,因为没有再次遇到大人而只能湮没在钢筋水泥中。

 

其第一次遇到的大人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道长作诗将崂山改为鳌山,洞体上刻录了丘处机在崂山所做的二十首诗,字正楷略带仿宋,运笔凝重古朴,遒劲有力,诗、书、刻三者皆佳,更是崂山唯一,其古诗刻数量之多,堪称“崂山一绝”。

  

可惜丘道长去后,此处再无大人光顾。目前只能被一道铁丝网隔离在景区之外,附近更是建设各种度假村、别墅区,再过几年,可能会变成一个储藏室也未可知。白龙洞想要飞天,需要再见大人!

 

对比白龙洞,太平宫附近的犹龙洞因为靠近太平宫,同时遇到了山东提学邹善这位大人,改老君为犹龙,并且有赵孟頫的石刻,所以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被信徒们好好供养。

 

八水河下游的“龙潭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飞落直下,崖高水急,水流喷洒到壁半后凌空飞溅,望去像一条白龙从云中腾起,落入水潭。周至元有诗云:“绝壁千寻立,飞流一派流。蒙蒙烟云湿,恰似大龙湫”。与白龙洞、犹龙洞不同,龙潭瀑则是因为遇到了无数的游客这个大人,至今也是风光无限好。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事物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幼小的事物逐渐成长起来,但还没有获得稳定的发展,所以终日谨言慎行,每日反省,才不容易有过错。这其实就如儒家:“我每日三省吾身”的至理。

为什么要终日乾乾?因为世事无常,红颜易去,即使高的山,再长的河,再大的光,如果不终日乾乾,也会消失的一干二净。如果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铁瓦殿就不会只剩下几根石柱,与上下清齐名的玉清宫不会只留下三个字;黄石宫可能会剩下比长在地上的两尊赑屃更多的东西。

 

当年的登瀛村,多以种梨卖梨作为生计,故其山前山后遍布梨树,每当洁白的梨花盛开的时候,恍惚之间宛如雪压枝头。自沙子口以东,花开如雪,掩映增姿,旧时名为“登瀛梨雪”,为青岛十景之一。现在谁还记得当年登瀛梨雪的花开?


夏庄自少山至丹山一带周围多种果树,特别是阳春三月,桃红李白,漫山遍野,灿烂如锦,构成独有的花海奇观,前人有诗赞曰:“樱花落尽逐芳尘,此际丹山浩荡春。万顷嶾脂千岭雪,艳阳烘醉白头人”。   


赏花的人络绎不绝,当年形成了一种风潮,文人雅士称为“丹丘春赏”,或称“丹岭观花”,又称“碧霞丹丘”。现在的春天,少山一带仍可见昔日风采,可丹山,已不复往日灿烂,我想莫非是战争的残酷打断了丹山的花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一个“或”字尽显此“爻”之奥妙,事物发展到这个阶段,或“跃”或“在渊”。


也许跃龙峰算是跃起来了,峰在巨峰南,巨石宛若犹龙,拔岩而起,细长的身躯高高昂起,斜睨诸峦,形神兼有,跃龙二字可谓贴切之极。当跃龙峰是一块岩石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它,当它被冰川和岁月洗净了铅华,剥离了尘垢,它就是龙,这是君子的“跃”!

相比于跃龙峰,浴龙池(浴盆)则只能算是“在渊”了。浴龙池在光光雕顶之跃龙峰巅,多有游者至。因有蓝志载:“跃龙峰又名浴盆峰,顶有深池,荡漾莫测”,周志载:“跃龙峰巅有池曰浴盆,风涌浪翻,人不敢近”;曹臣《崂山周游记》也说:“池巅沉黝莫测,风来浪涌,人莫敢临视”。可惜目前人们找到的浴龙池,不要说“风来浪涌”,水也少的可怜甚至一滴水也无,只有一个凹坑。原因一是可能因山势的变化、岩石的风化导致前景不显,也可能这就是沧海桑田的易理吧,这是君子的“在渊”。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事物发展到了最好的时候,龙飞起来了,此时最好有贤臣相助,将更加辉煌。


崂山的飞龙应该是巨峰东南山谷的老子峰吧,峰高居善地、高达百米,气势巍然,处高山密林之中,若老君端坐,气势磅礴,自崂山有志书以来,从无人记载。联想到崂山道家名山的地位,其峰无论从形态之栩栩如生,还是从人文之贴切,都称得上崂山第一奇峰。

老子又名犹龙,谓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故孔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故此为真正之飞龙在天。


六曰亢龙,“亢龙有悔”。事物发展到最为盛大的时候,不妨放低身段,居高而戒骄,否则不免而悔。


明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云来游去,某日到了崂山的宝珠山下背山面海的太清湾,此处当时有草庵,原为三官庙(即后来的太清宫),因屡遭浩劫,已败落不堪,殿堂道舍倒塌废弃,道众流散他地,只剩下几个道士守着,生活已无着落。憨山在此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如此宝地,废弃可惜,这不正是建造佛教楼阁之佳地吗?  
大师在此得到即墨灵山桂峰法师的引荐,结识了即墨望族江、黄两家,得到泰岩、荫谭诸人的帮助,机缘巧合又收到太后所助之金。历经四年,规模宏大的海印寺于1590年工程完工。
 寺成之后,憨山大师开始开堂为大众说戒,为居士们讲解《心经》,佛教在崂山迅速传播开来。从此,四面八方的和尚和信众到海印寺的日益增多,香火大盛,名气可与山西五台山和浙江普陀山相媲美。
海印寺建成之后,信众不断,香火旺盛。本来为友的道士耿义兰道长却感颜面无光,出面驱逐不成,不断上告,终由佛道之争上升为“帝后之争”,造成“毁寺建宫”的后果。
大师在崂山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成果付之东流,气势恢弘的海印寺毁于一旦。岂非“亢龙有悔”之辞意?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仅有乾坤两卦有第七爻,分别为“用九”、“用六”。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处世之道和辩证法思想。

万事万物,日月星辰,需要有一个“首”吗?万物互即互入,相依相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可以脱离万物的怀抱而独立存在,也没有一个万物可以脱离任何一样事物。万物本勿分贵、贱、好、坏、你、我、美、丑、有、无、高、下、长、短、高、低,何来为首?


群龙就是广袤的崂山腹地,九水、华严、仰口、流清湾、巨峰、华楼、太清...;人世就是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村落......,返岭、长岭、青山、黄山、石龙庄、卧龙、五龙、雕龙嘴...... !这里是所有的存在,是上下左右、古往今来所有的一切,这里谁是“首”?谁是“尾”?


无首无尾,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绳绳兮不可名,才可言吉,故曰“见群龙无首,吉‌”! 



更多请点击标签关注行者老鱼公众号

 

行者老鱼
记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