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后转化成小细胞肺癌,这可怎么办?

健康   健康   2024-08-30 18:03   新疆  
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

一系列数据表明,相比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携带EGFR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但是,随着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耐药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各类耐药机制当中,有一个群体引人注目,就是小细胞肺癌转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小细胞转化

从现有数据来看,靶向治疗后的小细胞肺癌转化,主要发生在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率大概在5%-10%左右。

其他也可见于ALK靶向药/ROS1靶向药以及免疫治疗过程中。

目前学界针对为什么会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主要有两个理论体系:

一、谱系可塑性(lineage plasticity)

从起源而言,小细胞肺癌多源自神经内分泌细胞,而肺腺癌则来源于肺泡II型细胞,两者并不同源。

但是,谱系可塑性里理论指出,一旦肺腺癌出现了TP53合并RB1缺失,其作为源头的肺泡II型细胞就会具备神经内分泌转化条件,从而诱导小细胞肺癌转化的发生。

二、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

在这个理论下,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肺癌,原本就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混杂体,在传统靶向治疗下,消灭了混杂的非小细胞肺癌,但残存的小细胞肺癌却保留了下来并逐渐发展,最终成为最重要的病理亚型。

最容易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肺癌

什么样的肺癌,最容易转化为小细胞肺癌?

2019年,在<胸部肿瘤杂志>刊载了这么一篇文献,探讨了EGFR靶向治疗后的小细胞肺癌转化问题。

作者从4112名肺癌患者群体中,筛选得到863名携带EGFR突变且接受靶向治疗(21%)。

有43名患者,在初始状态下,除了携带EGFR驱动基因,还伴随联合的TP53合并RB1缺失,其中39名是肺腺癌。

最终,在平均3.2年的随访过程中,这部分三联突变的肺腺癌,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小细胞转化的几率高达18%(7/39),是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最高危群体。

在不同的基因表现下,肺癌靶向治疗的有效控制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单纯EGFR突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中位靶向药控制时间36.6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6.4月。

合并EGFR&TP53突变的患者治疗时间次之,中位靶向药控制时间12.5月,中位总生存时间40.8月。

合并EGFR&RB1&TP53突变的患者治疗时间最短,中位靶向药控制时间9.5月,中位总生存时间29.1月。

小细胞肺癌转化发生时间

靶向治疗过后,一般多久会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

介于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理论基础,不论是谱系可塑性,还是肿瘤特异性,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

现有两项分析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我们看到的中位转化时间分别为17个月和27个月。

转化后的治疗模式

一旦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应如何治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站在传统认知的角度,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敏感,对免疫敏感,而对靶向耐药,基于此认知,是否采用化疗甚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更为合适。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那么真实情况是否如此?

这是2021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上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

研究纳入29名在EGFR靶向治疗后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患者。

其中,13名患者接受基因检测,发现12名携带TP53突变、5名携带RB1突变、3名携带PIK3CA突变、以及1名携带PTEN突变。

5名RB1突变患者基因型为TP53&RB1联合突变。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的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n=16),其次是单纯化疗(n=8)。

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是EP方案(依托泊苷+铂类)。

分析显示,联合靶向治疗有助于带来更好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时间。

ORR:43.8% vs 37.5%;PFS:5.2月 vs 3.0月。

但是,联用靶向并不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14.8月 vs 13.0月,p=0.474)。

入组患者中,有18名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最多见是安罗替尼,83.3%),另有13名接受局部放疗。

分析显示,额外的抗血管药物带来了显著延长的总生存时间(15.1月 vs 4.3月,P<0.001);

而局部放疗也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总生存期(15.5月 vs 13.9月,P=0.045)。

即便是在矫正其他潜在干扰因素的前提下,抗血管药物以及局部放疗的应用也表现出可以显著改善生存的优势。

抗血管药物和局部放疗的治疗效果,在矫正其他潜在干扰因素的前提下,依然有效。

第二项研究,来自2021年的<肺癌>杂志,研究团队由湖南省肿瘤医院领衔,囊括国内多个知名医疗平台,纳入携带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患者。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研究对象总共32名,其中由25名患者在转化后接受NGS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22名患者依然具备初始EGFR突变(88.0%),17名患者出现TP53突变(68.0%),9名患者出现RB1突变(36.0%),3名患者出现PIK3CA突变(12.0%)。

值得注意的是,有7名患者在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时,既没有TP53,也没有RB1突变(32.0%)。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是依托泊苷联合铂类(n=27),该方案的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3.5月;

此外,有3名患者接受伊利替康联合铂类,实现的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7.6月。

此治疗方案应用人数较少,仅有3例,因此7.6月的治疗数据,存在较大偏倚。

5名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数据显示,联有用安罗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2月。

2021年,<医药>杂志曾刊载了一个关于小细胞肺癌转化的个案报道(case report)。
两名患者在接受EGFR靶向治疗后出现了小细胞转化。
其中,一名在转化后接受单纯的EP方案(依托泊苷联合铂类)化疗,其疾病控制时间仅有3月。
而另一名在转化后接受厄洛替尼联合EP方案(依托泊苷联合铂类)化疗,并在化疗结束后以厄洛替尼搭配口服依托泊苷长期维持治疗,最终实现了8月的疾病控制时间。

写在最后

小细胞肺癌转化,是靶向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耐药机制。
一旦发生,往往治疗效果不佳。
今天,我从既往多个研究数据,总结了它的一些特点,以兹参考:
1. 小细胞肺癌转化的诊断,有赖于组织学验证。
即,我们不能单凭TP53联合RB1突变,就断定出现小细胞肺癌转化。
事实上,TP53联合RB1突变,是诱导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最常见/最高效危险因素,其背后是诱导非小细胞肺癌起源的肺泡II型细胞,具备神经内分泌转化可能,但并不等同于转化成功。
背后理论基础源自谱系可塑性。
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初始状态就携带TP53、RB1突变的肺腺癌患者。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后,并没有检出TP53和RB1的突变。
背后理论基础或许和肿瘤异质性有关。
2.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的基因检测,十分有必要。
从治疗上来看,小细胞肺癌转化后,依然有相当部分患者携带EGFR突变,那么针对这部分患者,联用靶向药就具备改善PFS的功效。
3.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单纯使用依托泊苷联合铂类(EP方案)的化疗方案,效果不佳。
从现有数据来看,EP方案实现的控制时间往往在3月上下,而尽管有数据提示伊利替康联合铂类可能有更好效果,但极少的数据量让这种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4.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联合选择。
在联合用药方面,首推安罗替尼,从现有数据来看,安罗替尼在小细胞肺癌转化后的治疗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传统化疗的治疗效果。
针对局部可控的病灶,有条件者应该争取加上局部放疗,以提高控制效果。
转化条件后的长时间口服化疗,比如依托泊苷的口服化疗,或许可以在既定方案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治疗效果。
总之,小细胞肺癌转化是靶向治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耐药方式,其治疗难度较大,要想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更早的发现时机、更全面的基因定型、以及更科学的联合治疗手段。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肺癌的个性化问题
点击下图可直接咨询医生、医生
希望进行详细交流的战友,
也可根据下图提示选择线下面诊↓↓↓
  学术顾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和工具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郑正有词话肺癌
同时请您动动手指,点亮分享和在看


郑正有词话肺癌
线上问诊:进入“好大夫在线”APP,搜索郑于臻医生 线下门诊:每周二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胸外科门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