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数据表明,相比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携带EGFR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但是,随着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耐药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各类耐药机制当中,有一个群体引人注目,就是小细胞肺癌转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从现有数据来看,靶向治疗后的小细胞肺癌转化,主要发生在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率大概在5%-10%左右。
其他也可见于ALK靶向药/ROS1靶向药以及免疫治疗过程中。
目前学界针对为什么会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主要有两个理论体系:
一、谱系可塑性(lineage plasticity)
从起源而言,小细胞肺癌多源自神经内分泌细胞,而肺腺癌则来源于肺泡II型细胞,两者并不同源。
但是,谱系可塑性里理论指出,一旦肺腺癌出现了TP53合并RB1缺失,其作为源头的肺泡II型细胞就会具备神经内分泌转化条件,从而诱导小细胞肺癌转化的发生。
二、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
在这个理论下,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肺癌,原本就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混杂体,在传统靶向治疗下,消灭了混杂的非小细胞肺癌,但残存的小细胞肺癌却保留了下来并逐渐发展,最终成为最重要的病理亚型。
最容易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肺癌
什么样的肺癌,最容易转化为小细胞肺癌?
2019年,在<胸部肿瘤杂志>刊载了这么一篇文献,探讨了EGFR靶向治疗后的小细胞肺癌转化问题。
作者从4112名肺癌患者群体中,筛选得到863名携带EGFR突变且接受靶向治疗(21%)。
有43名患者,在初始状态下,除了携带EGFR驱动基因,还伴随联合的TP53合并RB1缺失,其中39名是肺腺癌。
最终,在平均3.2年的随访过程中,这部分三联突变的肺腺癌,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小细胞转化的几率高达18%(7/39),是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最高危群体。
在不同的基因表现下,肺癌靶向治疗的有效控制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单纯EGFR突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中位靶向药控制时间36.6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6.4月。
合并EGFR&TP53突变的患者治疗时间次之,中位靶向药控制时间12.5月,中位总生存时间40.8月。
合并EGFR&RB1&TP53突变的患者治疗时间最短,中位靶向药控制时间9.5月,中位总生存时间29.1月。
小细胞肺癌转化发生时间
靶向治疗过后,一般多久会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
介于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理论基础,不论是谱系可塑性,还是肿瘤特异性,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
转化后的治疗模式
一旦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应如何治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站在传统认知的角度,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敏感,对免疫敏感,而对靶向耐药,基于此认知,是否采用化疗甚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更为合适。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那么真实情况是否如此?
这是2021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上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
研究纳入29名在EGFR靶向治疗后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患者。
其中,13名患者接受基因检测,发现12名携带TP53突变、5名携带RB1突变、3名携带PIK3CA突变、以及1名携带PTEN突变。
5名RB1突变患者基因型为TP53&RB1联合突变。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的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n=16),其次是单纯化疗(n=8)。
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是EP方案(依托泊苷+铂类)。
分析显示,联合靶向治疗有助于带来更好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时间。
ORR:43.8% vs 37.5%;PFS:5.2月 vs 3.0月。
但是,联用靶向并不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14.8月 vs 13.0月,p=0.474)。
入组患者中,有18名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最多见是安罗替尼,83.3%),另有13名接受局部放疗。
分析显示,额外的抗血管药物带来了显著延长的总生存时间(15.1月 vs 4.3月,P<0.001);
而局部放疗也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总生存期(15.5月 vs 13.9月,P=0.045)。
即便是在矫正其他潜在干扰因素的前提下,抗血管药物以及局部放疗的应用也表现出可以显著改善生存的优势。
抗血管药物和局部放疗的治疗效果,在矫正其他潜在干扰因素的前提下,依然有效。
第二项研究,来自2021年的<肺癌>杂志,研究团队由湖南省肿瘤医院领衔,囊括国内多个知名医疗平台,纳入携带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患者。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研究对象总共32名,其中由25名患者在转化后接受NGS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22名患者依然具备初始EGFR突变(88.0%),17名患者出现TP53突变(68.0%),9名患者出现RB1突变(36.0%),3名患者出现PIK3CA突变(12.0%)。
值得注意的是,有7名患者在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时,既没有TP53,也没有RB1突变(32.0%)。
小细胞肺癌转化后,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是依托泊苷联合铂类(n=27),该方案的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3.5月;
此外,有3名患者接受伊利替康联合铂类,实现的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7.6月。
此治疗方案应用人数较少,仅有3例,因此7.6月的治疗数据,存在较大偏倚。
5名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数据显示,联有用安罗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2月。
写在最后
背后理论基础源自谱系可塑性。
背后理论基础或许和肿瘤异质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