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早期肺癌的手术效果?这两点是关键

健康   健康   2024-10-10 19:30   四川  


随着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癌得以在早期阶段就被发现。

在海量的数据和科学的总结下,关于早期肺腺癌的复发风险、预后预判越来越明朗,相关影响因素涉及影像特点、病理亚型、高危因素、手术方式,以及驱动基因。

在各类驱动基因当中,EML4-ALK融合(以下简称ALK突变)无疑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因为它对肺癌的驱动能力太强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ALK突变驱动的肺腺癌,多表现为实性肺癌,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低分化,即便在病灶很小的阶段,其侵袭性可窥一斑。

第二,在没有靶向药的时代背景下,携带ALK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时间往往不超过半年,恶性程度极高。

第三,当靶向药成功开发后,通过靶向抑制ALK驱动基因,可以在这个群体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ALK是强驱动,也正是因为ALK的驱动力太强,所以抑制ALK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ALK突变是当之无愧的“钻石突变”。

ALK融合突变在坊间被称为“钻石突变”,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它的突变比例低;二是指它使用靶向药物后的生存时间长,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60%,甚至不乏超过7年的患者。

所以,ALK是强驱动,也正因如此,靶向抑制ALK才有好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早期肺癌如果携带ALK突变,术后用靶向药也有效果吗?能否复刻EGFR的佳绩?


ALINA研究

在2023年欧洲肿瘤学年会上,ALINA研究的数据披露,由此,针对ALK的术后靶向治疗时代得以开启。

研究纳入IB-IIIA期携带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进行随机分组,1:1分配至阿来替尼治疗组(600mg,口服,一天两次,持续两年)和含铂化疗组(4周期),直至复发。

相比传统的化疗方案,这种术后靶向的辅助治疗,是否适合ALK突变的早期肺癌?

最终,研究入组患者257例,其中阿来替尼组130例,传统化疗组127例。

在末次随访时,采用口服阿来替尼组的患者,实现了更长的疾病控制率。

数据显示,相比传统化疗,采用术后阿来替尼口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约76%的复发风险(HR=0.24)。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缺乏总生存数据,目前很难判读这种好药先用的模式所带来的复发优势,能否最终能转化为总生存率的获益。


那么,OS有没有差异?

ALINA作为一个明星研究,其研究设计乃至临床意义根本无需我过多介绍,因为大家都写过了,而且写的很清楚。
但是,之所以让我动了写它的心思,是因为我无意中瞥见了这个研究,即2024年发表在<转化肺癌研究>上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那些接受手术治疗的、携带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最后的生存结局到底怎么样。
所以,是生存,是最终的生存!
研究团队来自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诊疗团队,他们回顾性分析了2016-2021年期间在他们单位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的携带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排除所有接受术前降期治疗的病例。
最终,纳入了603名符合条件的患者。
术前分析资料显示,整组患者中有514名判定为临床N0状态(89名N+),但在开展积极淋巴结清扫后,有171名出现了淋巴结转移。
这意味着有88例的患者出现了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占比17.1%。
分析显示,病灶更大、密度更高的结节,更容易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接着,作者分析了ALK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结局,发现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治疗结果的最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更早,生存时间更短,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

最后,作者分析了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化疗和术后靶向的疗效差异。

非常惊讶,相比传统化疗,术后口服靶向治疗并没有带来具备临床显著性的无复发生存率改善(p=0.260)和总生存率改善(p=0.448)。

但是落实到具体生存曲线图中,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两组极不均衡的样本量比例:

在携带淋巴结转移且接受辅助治疗的147例患者中,术后采用ALK靶向药的仅仅只有11例,而其余136例都是采用传统化疗。

所以,即便我们用肉眼都能看出来差异的无复发生存率,在P值方面也失去显著性价值。

在总生存方面则更是如此。

11名靶向治疗的患者在最长50个月的随访周期下,截至最后,没有一例死亡事件发生,4年生存率100%。

而传统化疗组的4年生存率为90.2%,5年生存率为83.6%。

所以,我们都看到了趋势。虽然在绝对标准面前,它们还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一些思考衍生

通过上述两篇文章,总结一下ALK突变肺癌的关键特点:
1. 容易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而这样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单纯依靠影像学难以判断;
2.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差;
3. 针对淋巴结阳性群体开展积极的术后靶向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并有提高总生存时间的趋势。

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相比传统化疗,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有助于ALK突变肺癌降低复发率,而后者具备转换成总生存获益的巨大可能。
在上海肺科医院的研究中,即便是淋巴结阳性的肺癌,在淋巴结清扫的背景下,在术后靶向的协助下,依然可以在最长50个月的随访中,实现无一人死亡的优异成绩,尽管该治疗组只有11个患者,但也足以说明一个关键问题:
ALK突变确实是钻石突变,不可手术肺癌是如此,可手术肺癌也是如此。
想来也是这个道理,那些不能手术的、多发脏器转移的肺癌,光靠靶向药就能实现长期生存,那只是单纯的淋巴结转移,不更是小case吗?
其次,针对ALK突变肺癌,预后最差的,不是病理检出淋巴结阳性患者,而是那些发生了淋巴结转移,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因为淋巴结清扫不彻底或者压根没清扫,而把阳性淋巴结遗留在体内的患者。
此时,转移的淋巴结将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对预后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而在过于乐观的分期假象下,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也被耽误。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郑医生,那简单,我直接上靶向不就完了?
好,那我问你:上靶向,你打算吃多久?
按临床研究的设计,早期肺癌是吃两年,因为肿瘤被拿掉了,靶向是为了巩固手术效果。
而晚期肺癌是长期吃,因为病灶在体内是长期存在的。
那么这种,因为淋巴结清扫不足的,我们该吃多久?
20%的漏检率,说高不高,那么靶向药呢,吃两年?吃三年?还是一直吃?
没有标准,提心吊胆,悔之晚矣,进退两难,非常尴尬。

一些病例

这是我最近网上接诊的一位年轻女性,21岁,体检发现右上肺1.3cm病灶,从CT来看整个实性成分分布并不均匀,在部分区域还有磨玻璃的显影特点。

但就是这个病灶,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切下来是一个低分化肺腺癌。

纵隔淋巴结清扫只拿了2/4组,12枚转移6枚。

肺内淋巴结也是广泛转移,拿了2站8枚,转移6枚。

但是,光看片子,谁能想到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CT表现下,居然是这样的转移模式。

她是ALK。


另一个病例,是我下乡期间做手术的一位年轻女性,左下肺病灶在过去几年一直在长大。

帮她算了倍增时间,200天上下,当时就感觉有点低分化的意思,结合实性、年轻女性不抽烟、低分化,我猜可能是ALK或ROS1肺癌。

于是,尽管这个病灶只有1.8cm,我依然给她做了肺叶切除并配合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最后,光是第七组就清出11枚淋巴结,其中9枚转移。

同样是ALK。

ALK突变肺癌的治疗效果,在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即便是晚期,效果也很好,因此更不用说可以手术的早期肺癌。

这背后离不开ALK靶向药的功劳。

但是,对于早期可以手术的ALK突变肺癌来说,还有一点很关键,不能忽略。

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淋巴结清扫,彻底移除身体里隐匿性转移的淋巴结。

有效的手术切除,加上逆天的靶向药支持,自然效果就好,就有希望彻底根治。

而如果手术切一半留一半,那靶向药再逆天,也只是在姑息的基础上去改善,效果自然就会打折扣。

所以,如何有效提升ALK突变早期肺癌手术效果?

其一是彻底清扫,其二是有效靶向。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肺癌的个性化问题
点击下图可直接咨询郑医生、廖医生
希望进行详细交流的战友,
也可根据下图提示选择线下面诊↓↓↓
  学术顾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郑正有词话肺癌
同时请您动动手指,点亮分享和在看



郑正有词话肺癌
线上问诊:进入“好大夫在线”APP,搜索郑于臻医生 线下门诊:每周二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胸外科门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