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他们也和小孩子一样,从小婴儿开始慢慢成长,努力锻炼生存技巧,并最终获得侵袭转移的能力。
而1cm以下的小肺癌尚处于襁褓期,侵袭性通常很弱,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如果能在这个阶段进行干预,效果自然也很好。但,并非所有的肺癌都是这样,有的病灶天生就是恶魔,就算不足1cm也很危险。这是前段时间我们接诊的一名患者,60岁,常规体检发现无明显诱因的叶间淋巴结肿大。但很奇怪,肺上并没有看到特别典型的原发瘤表现。
于是,我们打开了他两年前的CT影像,通过比较发现,有一个非常可疑的实性小结节,在过去2年中,悄悄地长大了。
进一步查看上下层面,病灶最大径仅有5mm,且沿着气管壁分布(黄色箭头)。而在上下层面还出现了空泡表现(下图中绿色剪头),并有磨玻璃密度的改变。基于此,我们考虑这个病灶是恶性可能,并在微创条件下为其开展根治性手术,在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彻底清扫淋巴结。最后病理确诊为淋巴上皮瘤样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未见转移,叶间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pT1aN1M0 IIA期。1cm病灶纵隔淋巴结转移
第二名患者是一名33岁女性,体检发现右下肺1cm实性病灶。
术后病理回报低分化肺腺癌,100%高侵袭性,合并气腔播散,未见胸膜侵犯,其中第七组、第十组、第十一组淋巴结转移。1.3cm病灶广泛淋巴结转移
第三名患者,是一名21岁年轻女性,体检发现右上肺1.3cm病灶,从CT来看,实性成分分布并不均匀,在部分区域还有磨玻璃的显影特点。但就是这个病灶,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切下来是一个低分化肺腺癌,清扫下来的淋巴结广泛转移:病理亚型:低分化,55%的高侵袭成分(35%复杂腺体、15%实体、5%的微乳头),合并脉管癌栓和气腔播散。支气管旁淋巴结清扫2枚,转移1枚;2、4组清扫12枚,转移6枚;第十组淋巴结清扫6枚,转移5枚;第十一组淋巴结清扫2枚,转移1枚。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肺结节的生长规律,并基于此开发了倍增时间计算器(关注郑正有词话肺癌公众号,后台输入“倍增时间”即可得到)。
在长期工作与总结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类型的肺癌,生长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积倍增时间见下图。从中可以看到,生长速度最快的,就是实体/微乳头为主肺腺癌、肺鳞癌以及小细胞肺癌。
其中,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基本都是实性起病。
而肺腺癌一旦携带ALK这样的驱动基因,则往往会跳过磨玻璃阶段,直接从小实性起病,绝大多数都是低分化,高侵袭性成分占比还很高(实体/微乳头为主型)。
已经有研究发现,ALK突变肺腺癌往往伴随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其转移风险将是其他未携带ALK突变的患者的8.052倍。
那么,如果ALK可以带来这么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那生长速度相当的肺鳞癌又如何?
那侵袭性勇冠三军的小细胞肺癌又如何?
这样的病例确实很少,但是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如果体检第一次发现肺部5~6mm的磨玻璃结节,我们自然可以放心,因为磨玻璃的存在本身,就是安全的保障,所以我在过去的多篇文章里,会毫不吝啬地用黄马褂、金钟罩和铁布衫去形容它。
但是,假如体检第一次发现的是肺部5~6mm实性结节,而影像学又不能完全排除恶性风险,请务必不要轻敌,严阵以待,最好半年随访一次,摸清楚生长规律,再制定后续战术。
毕竟,恶魔再小,也还是恶魔。若不想养虎为患,就不要心慈手软。只以大小论风险,难免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