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大家对早期肺癌接触得越来越多,相应的研究数据也就越来越深入。
从最早的单纯分期判定,进一步引入影像学的各种特点。
所谓肺磨玻璃结节,是指在高分辨率CT扫描上表现为其内支气管及血管纹理可显示的密度轻度增高影。简单理解,就像在正常肺组织上,贴上一层磨玻璃贴纸,原本透光的区域,变得不那么透光了。
研究发现,那些表现为磨玻璃的早期肺癌,预后都非常好,不要说纯磨玻璃,只要影像学表现掺杂了一点磨玻璃,5年生存率都能达到90%以上。
所以,这几年,大家都对胸部CT越来越上心,毕竟早发现早治疗就是治愈,而拖着不处理,过上一两年,可能就麻烦了。
但是,随着数据的积累,我们逐渐发现,即便是磨玻璃,也是会分三六九等的。
首先看面积,在这一方面,主要就是看实性成分百分比(CTR),换句话说,磨玻璃占比越大,效果越好。在这个问题上,国际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甚至已经开始基于这个问题去专门开展临床试验来指导临床决策了。基于这一点,同样可以有效地区分出磨玻璃肺癌远期疗效的好坏。
一些冷知识
这里要先插播一小段冷知识。
看CT有两种窗框,一个是肺窗,一个是纵隔血管窗,看名字也好理解,肺窗是专门看肺的,而纵隔窗主要是用来看纵隔大血管的。肺窗由于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肺,而肺里面往往掺杂有大量的空气,因此密度较低,肺窗整体设置的密度阈值很低。纵隔窗由于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血管,而血管里面流的是血液,因此密度较高,这个窗框整体设置的密度阈值就高一些。简单来说,一个低密度的病灶,可能只能在肺窗能看到,而在纵隔窗不可见。
而在磨玻璃演变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演进方式,就是在磨玻璃的基础上,发展出实性成分。换句话说,只要肺窗能看到实性成分,那么这个病灶,就是个混杂实性的磨玻璃结节。但是,很显然,一个在肺窗能看到的实性病灶,和一个在纵隔窗能看到的实性病灶,他们的密度是不一样的。那么,由此区分出来的磨玻璃肺癌,他们的预后到底会不会有区别呢?
研究分享
今天分享的这项研究,来自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陈海泉教授团队,2022年刊载于《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期刊。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在2010年到2015年收治的IA期磨玻璃肺腺癌,总共纳入865名患者。最终,基于肺窗和纵隔窗的实性成分是否显影,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s)、异质性磨玻璃结节(hGGNs)和真性亚实性结节(rPSNs)。最终的分析显示,低侵袭性的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的比例,在纯磨玻璃结节人群中最高、异质性磨玻璃结节人群次之,而在真性亚实性结节人群中最低。
生存分析显示,三组人群中,真性亚实性结节的预后相对最差,5年复发率8.1%,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98.8%。所有患者中,无论是影像学上的纯磨玻璃,还是异质性磨玻璃,换句话说,只要在纵隔窗上没看到实性成分,在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1例复发或和疾病相关的死亡病例。
写在最后
我之前写过一个帖子,形容磨玻璃对于肺癌的意义,就像套上黄马褂一样。有了它就有社会地位,因此自然结交的人群也是人中龙凤(各种优秀的预后因子);有了它就有影响力,因此对肺癌的预后影响也是独立于其他因素存在的;有了它就有威慑力,可以震慑弱化其他不良预后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早期也分三六九等,那到底应该怎么划分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虽然都是黄马褂,但他们的功效却还是有区别的,有的永不复发,有的却依然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一个是实性成分百分比,另一个,就是今天分享的实性成分纵隔窗可见程度。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实性成分百分比<50%,还是实性成分纵隔窗不可见,都可以实现接近治愈的治疗效果。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因素,视为最重要的护身符。所以,如果早期肺癌也有金字塔。
那处于金字塔顶峰的,肯定是那些没有实性成分的纯磨玻璃结节群体。这种圆环套圆环的缜密结构,是不是很像岳云鹏的《五环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