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要 聊到摄影发展内部脉络的重要转变,上世纪70年代是不可回避的时间段。可是,这一时期在公众领域和专业领域尚未被广泛注意和讨论,直到现在。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最新特展将探讨这个重要的议题。“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在上海艺术周期间开幕。展览由蓬皮杜中心策展人弗洛里安·埃布纳(Florian Ebner)和马蒂亚斯·费勒(Matthias Pfaller)联合策划,将重点讲述“新一代艺术家如何将摄影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寻找表现物质世界的新模式。”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场落地上海的专题展览,该项目特别引入了中国视角。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将出现在每一个章节中,从多个角度与不同时代和背景的艺术家形成耐人寻味的对话。比如在展览的开篇,金石声1932年的肖像作品《罗敦司德镜头下的自拍像》即与近50年后杰夫·沃尔(Jeff Wall)同样含有自拍像的名作《为女性而作的图像》(Picture for Women)形成对话;荣荣与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与同为基于“东村”行为艺术的创作。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开展前夕,Artnet中文网组织了一场特别对话:知名摄影收藏家、SIPA图片社总裁靳宏伟犀利“发问”展览的两位展览策展人:
靳宏伟
知名摄影收藏家、SIPA图片社总裁
弗洛里安·埃布纳(Florian Ebner)
蓬皮杜中心策展人
马蒂亚斯·费勒(Matthias Pfaller)
蓬皮杜中心策展人
A:我们的工作模式是一开始会进行一些想法的收集,正式确定方案之后再投入紧密的工作日程之中。而对于这次展览而言,最开始筹备大概是两年多之前,而我们正式开始紧密工作大概是去年夏天,到现在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Q:这也是中国国内很重要且全面的一次摄影大展,所以它大致的策展思路和策展重点是什么?A:这次展览最重要的一个想法是展现出摄影“第二个黄金时代”的面貌。第一个黄金时代指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主义者、超现实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进行的一些摄影创作,比如大家熟知的曼·雷(Man Ray)等;而第二个黄金时代就是从70年代开始,如果说此前的摄影更多是一种概念艺术的记录方式,而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则逐步开始把摄影作为概念艺术创作本身可使用的媒介,也是一种从small format到tableau的转变(编者注:法国艺术史学家Jean-François Chevrier用tableau指代70年代后出现的一类摄影作品,主要特点是尺幅大、装裱考究、且主要展出于美术馆、博物馆中,它并不一定拘于某种特定的题材和风格,而更像是一种特定的感知图像的模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摄影内部的变革和转向,也就是展览标题“another avant-garde”的来源。另一方面,我们选取1970-2000这个时间段正是为了展现不同艺术家/摄影师的不同策略——有人思考的是技法层面,也有人思考的是社会或政治层面的议题——希望通过这种综合展示,表现出摄影内部的多样性、丰富性。
安德烈·古斯基,《99美分》,1999年,彩色合剂冲印,迪亚塞克工艺装裱 © Andreas Gursky 由Sprüth Magers ADAGP提供,照片来源 蓬皮杜中心, MNAM-CCI Philippe Migeat Dist. GrandPalaisRmn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Q:我注意到这次展览里没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人们熟悉的法国摄影大师的作品,这是否是为了区分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和当代摄影(contemporary photography)?另外,有很多德国的当代摄影大师在展览中出现了,比如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和安德烈·古斯基(Andrew Gursky),这方面有怎样的考量?A: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这次展览可以起一个“artist using photography”的副标题,所以展览中聚焦的更多是艺术家使用摄影这种媒介进行的创作,而不完全是标准意义上摄影师拍摄的摄影作品。而托马斯·鲁夫是一个标志着杜塞尔多夫学派转向的重要艺术家,他就是把摄影从small format转变到tableau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使摄影在八九十年代在艺术世界中逐步成为了一个重要媒介,并产生了更多可能。所以在这次展览中也特别聚焦了他的肖像摄影,时间跨度大概在15年左右。确实,八九十年代许多德国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对全球摄影界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蓬皮杜中心也有体量不小的德国摄影收藏。另外,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正在和蓬皮杜中心合作一个新项目,可能会在明年在蓬皮杜正式闭馆、开启五年整修期之前,作为最后一个项目来展出。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吕讷堡(自我)》,2020年,喷绘打印,2022年由蓬皮杜中心之友协会国际委员会赠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Q:那么,蓬皮杜中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摄影作品的?现在的馆藏中有多少是摄影作品,又有多少是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A:大概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摄影收藏,目前约有10万件藏品,其中4万件为印刷品,6万件为底片。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我们并不是法国规模最大的摄影收藏,但是也有相当的重要性——摄影部门是蓬皮杜中心里借出作品最多的部门,我们去年大概借出了2000件作品,有的是为自己的展览,也有的出借给了其他的机构。而至于中国当代摄影,我们目前收藏有75位艺术家的181件作品,当然,我们明白在这个领域我们还有一些线索需要继续完整和丰富,所以也正在试图继续深化研究和丰富这方面的收藏,所以这次展览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很好的了解中国创作者和作品的机会。![]()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