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种兵”年末特辑:最近,圈内人都在哪里汲取“艺术能量”?

文摘   2024-12-19 21:18   英国  



作 为艺术世界的“特种兵”,在紧凑艺术日历之间,人们总是需要不断地行走与观看,也总是有种冲动选出自己在当下心目中“最佳”。
Artnet新闻中文网特推出月度新系列,邀请艺术界人士分享他们最近的“心中三个最佳”,可以是一个展览、一次工作室访问、一件作品,也可以是艺术周期间的好去处(比如餐厅)、一个街区或者任何“一个”。本期专题由“品味趋势”专栏作家王陆宁(Luning Wang)组织。

关于作者:王陆宁(Luning Wang)是一名居住于伦敦的文化艺术顾问、媒体人,同时也是FT中文网专栏作家。她的个人自媒体平台“毕加索与单身女孩”专注于国际艺术圈与精英文化内容,通过线上编辑和视频内容为中国观众提供一手西方艺术资讯与咨询。你也可以在Instagram(账号 @luning.w)和小红书(账号 @Luning陆宁)上找到她。

一个“对比”

今年是我“动”得比较多的一年,和以往跟随艺术世界展会日历全球跑相比,今年是从一个旅居者的角度感受了巴黎和上海两座城市,并在上海做了一个叫做「荣垆RONG LU」的艺术空间。全新的环境和工作方式会让我不自禁地将新城市和居住了十年的伦敦做对比。


艺术生态上,巴黎确实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伦敦仍然有着更为完整的艺术市场和系统,以及培养、发展和捧红艺术家的土壤,许多国人熟悉的二级市场“年轻红人”最初都是在伦敦“出道”的。在新晋艺术家的资讯获取上伦敦仍有着领先优势。



不过上海在艺术与奢侈品、生活方式的跨界活动上仍有着“老派”的欧洲无法比拟的活力与向上的力量。比方说,在上海我与地产、奢侈品、酒的品牌做内容合作,还有为艺术平台ART养云在养云安缦(AMANYANGYUN)做了法国艺术家文森·漆(Vincent Cazeneuve) 的展览策展。


市场方面,我发现即使在IG和国际艺术媒体内容已经将更多信息透明化且传播速度更快的当下,本地观众对国际前沿趋势的了解仍然有些“滞后”,对已被普及过的艺术家接受度更大,让我意识到,说在国内媒体已比不上自媒体了,但是艺术的媒体在宣传艺术家上还是作用非常大的。

一个工作室访问:付亮工作室

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次艺术家工作室访问是5月份在巴黎去到了付亮的工作室。今年十月份在巴黎的Paris Internationale展会上这位艺术家大放异彩——LINSEED画廊带来了他的个展,随后上海艺术周上海蜂巢·生成空间的展览更是让很多国内藏家关注到了他。


我去的时候,恰好看到了他为秋季个展准备的作品完成之中的样子,他的创作一部分是对矿物质的着迷和对图像关系带来的思考。也和我展示了自己的架上作品创作前的摄影实践,在画画前,他会找模特拍摄出许多设想的画面样子,然后在电脑中校正挑选出需要的素材。


工作室访问是了解艺术家蛮重要的活动,我们听画廊和媒体讲的是包装后的故事,艺术家的亲自口述更能了解他们的创作和心境。我记得还和付亮交流了一些他关注和推荐的艺术家。我很喜欢听艺术家推荐艺术家,因为他们往往对同行的技法和观念评论更内行,也更苛刻;但因又置身于艺术家的圈子和群体,他们的信息往往又比藏家们更先一步。

一家餐厅:Mount Street Restaurant London

位于伦敦Mount Street街角一座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内的Mount St.餐厅可谓是Hauser & Wirth在生活方式领域做软实力推广的绝佳案例。在作品的选择和生活的融合上非常用心,除了卢西安·弗洛伊德、安迪·沃霍尔、亨利·马蒂斯、 莫兰迪这些大师之作,艺术巧用于餐厅细节之中并讲好故事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餐厅地面是委托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量身创作的,名为“Broken Floor”,是艺术家从自己的”Broken Men”系列作品中提汲的灵感;盛盐和胡椒的器皿是受到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雕塑的启发定制的;还有桌灯是受苏菲·陶柏-阿尔普(Sophie Taueber-Arp)1918年经典的Power Box作品定制的。


不过,精彩的艺术品外,餐厅的食物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Cathy Fan

Artnet新闻中文网主编


一个意想不到:杭州艺术周

在上海艺术周接近尾声之际,我为Artnet新闻英文版撰写了一篇日记体的报道,可却将开篇部分留给了另一个城市——杭州。
这是杭州首次尝试本地艺术周活动,由天目里美术馆发起,宛若“上海组曲”的序曲。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手持“官方指引”去探寻以“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s)闻名的杭州。我还想利用这个机会观察:十年以上的上海艺博会,是否已经将长三角腹地联动起来?


几天后,我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UCCA在上海半岛酒店年度Gala的拍卖,不禁让我联想到几天前“花鸟集”的拍卖场景,两者在短短数日内相继发生,却各自在截然不同的语境中,细想之下颇为有趣。
与许多人一样,我驱车前往径山寺附近的桉画廊(希望下一次能在白天再访)。我参观了The Delta INST,这个隐藏于居民区的双空间由五位中国美院的年轻艺术家创立,目前展出苏格兰艺术家Andrew Gilbert的后殖民主题作品。此前,Gilbert曾参与天目里的驻留项目。我还去了Paral酒吧,这个“反向 speakeasy”空间表面是酒吧,但暗藏艺术项目。当晚,几乎半个杭州艺术圈的人都汇聚于此。我也造访了艺术家Alice陈的正向艺术研究会(PARC),在空间楼下遇到了因假期拥堵而骑共享单车前来的天目里馆长Francesco Bonami。
如今,杭州似乎已开始整合其聚集的元素:一家标志性的私人美术馆、一所培养艺术家的顶尖学院、一个吸引并留住艺术家的环境,与上海仅一小时高铁车程的便利,还有兼具国际视野的艺术空间与画廊,以及颇具潜力的藏家群体。


一座城市:悉尼

很惊讶的一件事,当我告诉同事我要去悉尼出差时,许多人告诉我他们从未去过。这也是我首次去往这个南半球国家。在物理上,这个大洋洲的岛国似乎离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远,但他们很积极在弥合着心理和文化上的距离。
此行的契机是悉尼当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简称MCA Australia)举办的Julie Mehretu夏季大展。没错,这里是北半球人们最舒适的冬季旅行目的地,当地文化艺术机构也都将年度重要项目放到了11月之后的夏季。


必须要在这里说一句,如果要评选全球美术馆最美咖啡,那么MCA Cafe一定会凭借这个view来入选。
很幸运的是,此次来悉尼期间,也正好赶上曹斐在新南威尔士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SW)的大型回顾展,以及勒内·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大展。


一个咖啡:harlan + holden coffee

在印尼雅加达出差的时候,喝到了菲律宾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品牌harlan + holden旗下的咖啡。这个butterscotch coffe加海盐奶盖,杯口覆盖了一圈焦糖,十分特别。


刘玮妍

艺术顾问

眼糖EYECANDIES画廊创始人


一次会面:阿布拉莫维奇——“Life goes on”

10月8号,我采访到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36年前,她和前男友乌雷来到中国,分别从长城两头向中间徒步行走,二人分别行走了三个月、2500公里,见面之后便分手,这段经历成就当代艺术史中最著名的分手作品——《情人·长城》。


数以万计的观众为艺术家曾经的爱情感动和遗憾。采访现场也有年轻的记者再次问及艺术家这段爱情,玛丽娜的回复却更像是一位看透沧桑的都市女性:“你陷入爱情,你也会走出爱情;你总会有新的希望,遇到新的爱人。我现在也有自己的伴侣,我不会再回忆过去的关系。”
尽管曾经爱人的影响就像河流给山川留下的沟壑,但玛丽娜的回应更符合历尽千帆的当代人精神:“Life goes on.”

一个展览:Louise Bourgeois

11月初,我走进东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路易斯·布尔乔亚的个展现场,就像走进艺术家的梦魇:昏暗的展厅中展出象征母亲角色的大蜘蛛,它庞大的身体被几支纤细的不锈钢柱支撑,金属拼接痕迹粗粝又极具压迫感;一旁是艺术家用粉色布料手作的女性躯体雕塑,只是她失去双臂,低头跪着,乳房被象征着乳汁的细线牵扯。


不管艺术从业者如何将这些作品诠释为“母亲的保护与力量”,观众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母亲的痛苦。我们已经太习惯“伟大的母亲”“母爱的牺牲”这种传统叙事,但还有女性艺术家愿意用自己的生命经历给出一个表达的窗口:当母亲也有痛苦的一面。也许有些女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适合当一个母亲。


一家餐厅:La Bourriche 133

11月29号,受一家媒体和威士忌品牌的邀约去到上海外滩源La Bourriche 133现代海鲜餐厅吃了一顿漂亮饭。餐厅所在的虎丘路是上海艺术爱好者不可能错过的一条小马路(四家国际画廊和外滩美术馆都集聚于此),但在外滩源翻新之前真的没几家特别出色的饭店。La Bourriche 133在我今年吃到的西餐里应该排得上Top 2,从配抹茶黄油酱的餐前面包(真是外脆里松),到鲜嫩又有嚼劲的蓝龙虾,都让我回味无穷,属于是我自己绝对会自掏腰包再上门的一家好餐厅。


推荐各位当代艺术爱好者都去一试,去外滩美术馆追求思想的深刻,在画廊里感受完艺术的审美之后,也可以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减肥就明天再想吧)。

王茜瑶

艺术家


一个艺术展:曼谷双年展“孕育盖娅”

作为第四届曼谷双年展“孕育盖娅”(Nurture Gaia,展期2024.10.24-2025.2.25)的参展艺术家,今年十月巴黎巴塞尔艺术周后,我从巴黎直飞去了曼谷参加双年展的开幕。


这次双年展以古希腊传说中的大地女神盖娅为主题。关于自然的主题在艺术界已不算新鲜,但在曼谷这样的地方,我觉得是自然又理所当然的。
双年展里有来自39个国家的76名艺术家,作品分布在11个场馆内,其中曼谷艺术文化中心(BACC)是双年展的主要场馆之一,整个建筑几乎跟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一模一样,很神奇,我的四件参展作品就在这个展馆的第七层进门处。


双年展的其它展览分布在城市里的寺庙和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卧佛寺、诗丽吉皇后会展中心。像威尼斯双年展一样,在游走于这座城市的展览的过程中也走进了这座城市本身,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居民生活的状态,去和城市中艺术以外的事情产生连接,这是渗透在城市中的展览的美妙之处。


一个好去处:黄山&齐云山

因为平时长期生活在国外(柏林),反而会想念国内的山川。回国也想找机会去多走走看看。这次在超强度的十一月上海艺术周结束后,离上海不远的徽州就成了自我修复和修行的好去处。


齐云山是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真武大帝显化之地。从唐朝开始就有很多道士来隐居。丹霞地貌加上长年的风化,流水侵蚀,让山上的岩石产生很多自然的凹陷,有些道士就住在这里。我坐在山体里面听风看云,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感觉一切都变得没那么重要,只需要专注在此刻,去感受,去珍惜当下。


一个意想不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小镇

从马赛坐火车即可到达的阿尔勒是今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艺术目的地。
梵高曾在1888-1889年间居住于此。阿尔勒时期是他生前最高产的时期,《向日葵》《星空》《黄房子》都是在这里创作的。这里也是李禹焕美术馆的所在地,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但可以近距离的观赏他不同时期的杰出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城市虽小,艺术却非常丰富且渗透在城市之中。我去的时候也正好赶上了第55届国际摄影艺术节。不过这座城市最让我惊喜的,还属LUMA Arles艺术中心。LUMA Arles的主体建筑是向梵高的《星空》致敬,整个面积有1400多平米。除了我喜欢的艺术家,诸如Tino Sehgal、Rirkrit Tiravanija、Franz West等人的作品,Theaster Gates的工作坊,还有一个专注于各种学术研究的神秘图书馆。

王汐楚

苏富比亚洲区董事

大中华区商务拓展部总管


一场隔空对话

12月的第一周,由于大湾区的各个艺博会的关系,我来到了和美术馆看展,看到了这件由丹麦裔冰岛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和美术馆三周年特别委任项目创作的动态装置作品《大气柱》。


两组钢管制成的同轴螺旋线构成了这件作品,长达20米,通过电动机垂直悬挂在顶部天窗,并绕轴优雅自转。给人以无限生长蔓延之感,与安藤忠雄设计的美术馆的双螺旋楼梯形成了有趣的隔空对话。
在安藤忠雄所打造的“自然与共生”为主题的空间中,站在双螺旋清水混凝土楼梯上,看作品的两条螺旋线分别以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旋转,如两层波浪相互交错,突然之间人物好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瞬间变得渺小如尘埃。初冬的暖阳透过天窗的光影变化好像生命之光的流转,从楼层中间平台望去,装置波浪般的变化构成黑白螺旋交叠的动态产生很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看展当日我头痛不适,站在作品底部向上看,看着两支螺旋线永恒旋转成同心圆向上旋转,好像可以把我的繁复思绪剥丝抽茧般拉出到空气中,莫名有一种很疗愈的感觉。也或许是抬头仰望之久对颈椎及其友好,但不仅了解到艺术家长期对天气、环境的关注以外,好像也与装置和建筑本身产生某种精神层面的对话,总之,极度舒适。

周艟

藏家


一个展览:付亮“虚空回响”

第一次看到艺术家付亮的原作,我就对他对特殊颜料的使用和在绘画中对非具体事物的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次在上海蜂巢·生成艺术空间的展览“虚空回响”(Echoes of the Void)上认识了艺术家本人,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位90后艺术家。他长期在巴黎求学、旅居的经历也让我产生了对他作品收藏的兴趣。


一个难忘回忆

自己的收藏的倪有鱼作品——“滚下楼梯的女人”再次在艺术家于宝龙美术馆的展览“手卷”中出现。一直看着这件作品在艺术家不同的展览中出现,对于一位藏家来说,是能够和艺术家共同成长的见证,也是美好的回忆。


一顿特别的晚宴

上海艺术周期间,在自己花了2年时间打造的新家中庆祝1690艺术空间展出的Omar El Latib个展的“黎巴嫩”私宴。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