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底,北京三里屯T+Mall的户外大屏上开始展示一系列植物主题的作品,《秩序的解码》是策展人苗欣荣(Stella Miao)推动的公共数字艺术项目,邀请朱力行、范懿文、宋婷、刘昕4位艺术家,探索户外大屏的全新展示场景。4位艺术家分别有各自专注的领域,朱力行和范懿文是程序员背景的算法工程师,宋婷擅长使用AIGC重述经典故事,刘昕是一位在航空及生物工程领域的跨学科创作者,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解码“真实”,而数字艺术是他们作品共同的特质。《秩序的解码》公共数字艺术展现场视频
在苗欣荣的记忆中,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附小学的课外活动在她心里埋下了太空的种子。2018年,她写的一篇《地球放不下他的艺术了,让雕塑在太空飘一会儿!》研究整理了太空艺术的发展历史。2019年,苗欣荣从中央圣马丁硕士毕业,她的毕业创作方案是将艺术品通过卫星送上太空。当时的项目辅导老师认为这有点异想天开,并找来一本厚重的太空理论专著说明这件事“难于上青天”。午饭时间老师在学校食堂把书递给她时,她没接稳掉在了地上,巨大的声响让喧闹的食堂顿时安静,所有人望过来,时间凝固。直到今天这段经历依然让她历历在目。2022年8月,她参与的Space Art DAO发射“时间胶囊”,搭载“泰景一号01”卫星,成功将三件NFT作品送入太空。巨大的成就感支撑她坚定地“做正确的事”。相继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和英国中央圣马丁完成学业,苗欣荣学习艺术史和艺术管理,硕士攻读创意产业应用专业,回到中国,她先后在时尚集团、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富艺斯拍卖工作,对艺术行业全景式的深度参与,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在崇高的艺术追求之外,策展人的工作有必要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苗欣荣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90后一代艺术从业者的经历,他们具有国际化视角,在多元文化中深度体验。对这一代人来说,“当代艺术”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可能性探索。我们一定都还记得2021年Beeple在社交媒体上引爆的话题——《每一天,第一个5000天》,这幅名不见经传的紫色拼接作品在苏富比拍出6934万美元的高价,成为大卫·霍克尼和杰夫·昆斯之后的最贵当代艺术第三名。这次拍卖带来的是艺术、互联网、金融和媒体的全面讨论,把“加密艺术”“数字艺术”的概念带入到主流视野。这个事件对学习创意产业应用的苗欣荣来说不难理解,她认为这是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全新拓展,2022年,苗欣荣以合伙人兼上海画廊总监的身份加入了BCA Gallery。策展人苗欣荣作为嘉宾在北京当代艺博会参与论坛早在NFT热点之前,北京的加密艺术项目BCA已经在区块链和艺术作品数字化的领域进行了两年的探索。2019年成立的BCA Gallery是中国大陆最早,也是最严肃地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品牌。苗欣荣加入BCA,将加密文化带入艺术创作,并主导先后发布了“Take Off”“PO1NT”和“Universal Equivalent”。“Take Off”《在黄昏时起飞》是艺术家孙一钿的个人项目,画面的灵感来自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象征着白天与黑夜的两件作品像极了不分昼夜的区块链人群,他们聪明,敏锐,不分昼夜,猫头鹰成了加密艺术玩家精神世界的化身。“Take Off”受到传统藏家与Web3玩家的同时关注,524件NFT在开售后33分钟售罄。与艺术家孙一钿合作的NFT项目“Take Off”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展出
全球疫情给数字化带来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区块链是一个开放世界,那么,链上信息就是一个权益空间。“PO1NT”是一个权益类的策展项目,整个项目被设计成一块100x100格的大画布,NFT的持有者可以作为策展人决定展示的内容。这个项目曾在上海美罗城裸眼3D球幕展出,与球形大屏的物理结构形成了互文。随着加密市场的转向,NFT开始从疯狂的炒作转向对意义的探索。蒲英玮个人艺术项目“Universal Equivalent”通过对货币的回顾,在区块链世界发布艺术纪念币。三个项目不仅在香港巴塞尔、西岸艺术博览会、ART021等艺术场景展出,同样在新加坡Token2049、香港Web3嘉年华等场景呈现,NFT以加密艺术的形式介入到加密人群。疫情期间的线上线下联动让苗欣荣认识到数字艺术的生命力,从策划到出品的一系列流程也让她切身体会到这类艺术项目从创作、传播到收藏的崭新模式和未来潜在的挑战。策展项目“PO1NT”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裸眼3D球型屏幕展示2022年,SpaceX的猎鹰火箭全年发射次数达到61次,其中34次星链发射,共发射了1722颗星链卫星。中国也发布了《“十四五”民用航空规划》,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8月,随着Space Art DAO发射“时间胶囊”,搭载“泰景一号01”卫星,成功将“PO1NT”“Take Off”“Universal Equivalent”三件作品送入太空。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中的重要筹码,巨大的能量正在将人类推向下一个发展阶段。2023年8月,社交媒体悄然兴起“有效加速主义”(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 e/acc)浪潮,用户纷纷在社交媒体昵称后加上e/acc的后缀,标榜科技发展解决一切问题,更加激发了区块链、民用航天等技术的热情。此时,以《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反思技术加速带来的后果,呼吁回到真实世界,并且关注“人”本身。展览《Byte, Block, Black Void 字节,区块与黑空 》,香港Web3嘉年华,2024
经历了NFT浪潮的洗礼,2024年,苗欣荣以策展人的身份加入Black Void团队,回到对艺术内核的探索。Black Void由来自建筑设计、算法、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不同背景的成员组成,关注科学技术与自然创造的“混合生态”。2024年4月,受香港Web3嘉年华邀请,作为唯一的艺术文化类展出了“大气炼金术(Twin Cloud)”和“生态圈3号(Biosphere3)”两个艺术与区块链结合的艺术项目。Twin Cloud是一个气象数据驱动的生成式艺术项目,不同城市的气象数据在算法的演变中变成一团优美的数据云,成为城市的气候身份,关注可持续发展。正像“云”的自然和科技两种概念一样,是生命与存在的美感,又是数据和网络的扩展。苗欣荣呼吁Web3技术人群以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加密文化的表达。Black Void,《Twin Cloud Bitcoin》,数字艺术,2024
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不是用艺术给科技包一层糖纸,在创作理念上,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世界变得更好。对苗欣荣来说,二者共识的观念让她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数字艺术。此时的NFT已经从一个炒作的标的转换为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在“Biosphere 3”中,艺术放飞的想象力和硬件设备的极致呈现,项目以“假设真菌率先移民火星”为题,创造了火星蘑菇数字生命的生成系统,一条条细腻精微的菌褶由3D打印完成,以复杂的造型展示了艺术团队的创作综合实力甚至是建模的精度,成就了“外星蘑菇”的雕塑形式。Black Void,《Biosphere 3》,树脂、灯光装置,2024数据将虚拟世界和未来实践联系在一起,通过NFT进入数字火星界面,艺术作品对应实时信息,RWA(Real World Asset,现实世界资产)通过作品实现。苗欣荣在大会的发言中畅想数字艺术价值在Web3蓝图中的价值,受到大会及主流媒体关注。2022年两件作品同时亮相第一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
苗欣荣在香港Web3嘉年华发表主题演讲从区块链到碳积分,数字化已然是今天生活的主要场景,技术发展正在带领人类进入全新的未来,数字艺术也成了回应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2024年11月,苗欣荣在三里屯T+MALL策划《秩序的解码》数字艺术展,通过算法和模型与算法模型互动,生成新世界的模型。展览邀请的4位艺术家关注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最终都以数字艺术的形式在户外大屏呈现作品。朱力行是来自香港的设计师、开发者和电子装置艺术家,他创立pill & pillow工作室,从电子技术回望以人为本的真实体验。展出的《无情物》和《众生花》用glitch风格呈现了大千世界的“另一面”,完美细节被打碎成马赛克,拼凑起零散的图像形式,回应着被信息打碎重组的世界图景。朱力行,《无情物》,数字视频(截图),2024范懿文同样来自计算机背景,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毕业后,专注于图形算法的设计和创作。她的创作在情感、科技、人文、自然之间探索科技理性与感性体验的可能性。《Big Bang》《公式植物》都是以分形理论创作的做作品,由小及大,不断扩张的形式充满屏幕,展示了一个算法中的无限世界。范懿文,《Big Bang》,数字视频,2024宋婷的创作覆盖AIGC和区块链领域,她擅长用将中国经典文化融入最新的技术表达,《量子亭中的牡丹》是一件融合了自然花朵和人造宝石的AIGC作品,两个意象在双缝效应中坍缩,花朵和宝石在并行的可能性中互相转化,这是艺术家对量子科学的抽象思考。宋婷,《Quantum》系列,独版NFT,2024刘昕有机械和艺术的学科背景,是一位多学科艺术家和工程师。《当我们是花时》是她对人格和社区基因神话的探究,基因可视化的数字雕塑既是一朵花,又是一个根系,象征着在她成长的恶劣环境沙漠中的生育能力。《Lycorises》结合了微生物和花朵的视觉语言,代表了生命的复杂性及其不断进化的方式。通过使用生成算法,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独特的花卉形式。刘昕,《当我们是花时》,数字雕塑,2022跨学科的融合创作给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尽管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但艺术的核心从来没有变过——对“真实”的探索和不断追问一直是艺术家工作的方向。人流涌动的三里屯,行人纷纷驻足欣赏解码自然所呈现的美丽奇观。今天来自数据编程、算法工程、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的创作者开始用艺术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和工作,苗欣荣为此激动不已。她推崇这种具有时代性的革新,科技的发展正在为人类揭开自然世界的底层代码,解码秩序,苗欣荣不是新一代策展人的个例,她所关注的正是数字时代中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命题。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