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趋势专栏:进入2025,全球艺术界人士的“新年许愿池”

文摘   2025-01-04 20:21   英国  

Artnet新闻中文网推出「品味趋势」专栏:品味与个人阅历、卓见与视野息息相关,它是与生俱来的,也可由后天获得。作者探讨时下艺术潮流风尚,也走访品味的塑造者,了解他们的收藏视角、商业远见、人生态度和文化传承。




关于作者:王陆宁(Luning Wang)是一名居住于伦敦的文化艺术顾问、媒体人,同时也是FT中文网专栏作家。她的个人自媒体平台“毕加索与单身女孩”专注于国际艺术圈与精英文化内容,通过线上编辑和视频内容为中国观众提供一手西方艺术资讯与咨询。你也可以在Instagram(账号 @luning.w)和小红书(账号 @Luning陆宁)上找到她。


  

迎 接新的一年,在拥抱”New Year, New Me”给自己设定的一系列计划之外,你我都知道在传统的艺术界有许多我们都很难改变的现象,若能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望社会和行业更美好,你会许下怎样的愿望?
2024年底,我邀请了6位艺术界人士向我们透露了他们向新年许愿池抛下的“愿望硬币”。2025,如果能改变艺术圈的xxx,我希望是?
首先先分享自己的愿望。
第一点是希望是新进入艺术花花世界的爱好者和新晋藏家们,不要只跟着拍卖去学习艺术。过去,拍卖行的图录文字生比许多艺术刊物,能从华丽的语言、深度的书写中了解到拍品的故事和这个艺术家为何“值得”,那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艺术的方式。可是现在太多藏家跟着拍卖数据去追艺术家,从拍卖行的展览学习艺术,缺少的是像美术馆那样对TA创作思路和生涯的系统梳理。
另一点是希望传统的西方艺术界对自媒体有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光是在高速发展,自媒体发达的国内,西方艺术界主要接触到最新资讯的方式也是IG这类社媒平台了。一味想登上传统刊物,在西方称它们为:“prestigetitles”,那真的是为了自嗨的虚荣,而不是真的去触及到有效的目标人群。在针对内容传播方面,西方艺术界应该放弃极强的“阶级意识”,不计较流量和传播效果,只愿有牌子贴金的光荣。他们可能以为在中国美术馆的青年赞助人可能要比自媒体账号的粉丝质量好,殊不知国内很多机构是做场地租令的,圈子那么小,人群都是想通的,很多大佬刷的是抖音视频,很多藏家如今是通过小红书、IG挖掘艺术家。
还有就是希望行业的各分支分子意识到我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缺少对艺术理解和感知的销售们有时需要依靠别人书写的文字卖货(生存),中型画廊需要小画廊的前期付出挖掘到自己的下一个“镇店之宝”,少一点鄙视,多一点尊重,不要让自己成为“碧池”里的一条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小鱼,人品到位、实力爆表的才是后浪汹涌下也不会被淘汰的鲨鱼。

Hilde Lynn Helphenstein

IG大号Jerry Gogosian的创作者


作为艺术领域在IG上最受瞩目和高流量的艺术评论账号背后的创作者和主理人,在展望未来一年时,我对艺术界怀有这样一个深切的愿望:希望收藏家们能充分认识到他们作为艺术发展潜在的推动者的特殊地位,因此可以通过有意义的赞助形式——无论是精心设计的艺术驻留项目还是可观的资助计划,去培育出真的艺术探索,这才是优秀的藏家们具备的非凡能力的正向用武之地。
真正的卓越的艺术来自强烈的原创性和真心潜心的不断研究和打磨,它其实是超越了纯粹的市场考量的,然而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我们目睹了由市场驱动的作品的泛滥——这些不过是艺术实践表面化的模式,由追逐商业成功的机会主义,而非追求艺术真理的实践者推动。
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需要一个拥有足够的耐心并尊重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生态系统,这些要素往往与市场需求相悖。我呼吁藏家们去与艺术家建立真正的联系,用他们的资源和理解去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旅程,不要仅仅关注那些好卖或是好在二级市场卖的作品,而是考虑如何通过持续的支持和真诚的参与,帮助艺术家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艺术史上最引人入胜的叙事,是忠于那些不受拘束的艺术探索与发展的故事。
就我个人的愿景,我希望能够前往中国深度体验,并写一本,记艺术世界的观察和见解。当然,我也需要一位赞助人来实现这个愿望。
祝大家节日愉快!

林家如 Evelyn Lin

佩斯大中华区总裁


我希望艺术圈不局限于对架上绘画的关注,让艺术市场变得更加多元有趣。眼下,艺术行业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刻,市场整体趋于保守审慎,更多追求架上绘画和明星画家,缺乏多元的创作行式。
当然,绘画自身的历史及其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佩斯画廊也有幸代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绘画艺术家。
一个成熟、有活力的艺术生态能够呈现出丰富的创作面向。作为从业者,我希望怀着开放的心态,去鼓励更多大胆的、实验性的创作。作为国际画廊,佩斯一直以各种形式支持新生代艺术家们,在展览之外,通过公共项目、出版,甚至跨界合作,为艺术家提供平台,创造不同的表达机会,这也是画廊的责任之一。
当市场上有足够多形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所收获,也能为相对低沉的环境带来更多希望与力量。

李纳 Olivia Li

藏家、艺术媒体“Olivia Art Talk”主理人


希望艺术圈少一些孔乙己的长衫,别总是既要又要,确定好目标,脚踏实地去完成,不要活在他人的期许中,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取得阶段性胜利。理想英雄主义值得尊重,但也不必因此鄙夷其他要活下去的人。不要太把别人当回事,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衫裹住的是双眼双腿,也是想太多但又什么都不敢做的困境。

欧晋翘 Audrey Ou

TRLab联合创始人、上海外滩美术馆董事会成员


我希望艺术行业能真正拥抱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鼓励互动、对话以及大众的参与。
年轻一代成长于游戏、社交媒体和数字工具的多元内容时代,他们享受互动,渴望更具参与感的新型体验。然而,艺术界在与这一群体建立深度连接方面仍存在挑战。静态展示和学术化解读使艺术显得“高高在上”,难以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也会让不了解艺术的人容易望而却步。在 TRLab,我们通过创造互动性强、富有教育意义且具游戏化的项目,尝试去拉近了艺术、艺术家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年轻赞助人的角色,将他们视为互动社区的一部分,为大家创造共同学习并互相交流对艺术见解的机会。


付亮 Liang Fu

艺术家


我希望在这个生态环境里的每个位置上的人都可以更大胆地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份内的事,这个行业才会有所改变。不要在工作过程中随便放鸽子,这个行业的偶然性貌似很多,但是不好的偶然因素还是很让人心寒。还有就是,不要管谁都叫老师了哈哈哈哈,除非你真的通过这个人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虽然敬语很重要)。

王贝莉 Beili Wang

巴黎梅隆赫画廊亚洲区总监


2025年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上升到精神维度来看待艺术,对潮流和艺术品的金融属性祛魅,能够因为热爱和思考而投身艺术,多一些赞助人,少一些投资人。

尤洋

X美术馆馆长


2024年上下半场有着不同情绪色彩。或许因更临近,下半年更为历历在目:美术馆体制外的话语生成如星星之火——自媒体上的讨论与批判,独立空间在“纯艺术”脉络上的反思性实践项目,多元文化和商业等社会元素对于艺术体制的改造等,美术馆不甘旁观亦蠢蠢欲动。今天国内的美术馆愈发呈现双极:或努力通过营销表演从而不断巩固自身权利主体的机构,或尝试成为促进文化资源流动和各群体自我生产的公共空间。各有千秋,是耶非耶。
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国当下而言,尝试参与社区共构、实验展览形式边界,和对于文化艺术生态进行讨论的美术馆,是一种相对不透支未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期待来年更多同仁携手同行。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