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系列丨如何去理解尹秀珍?

文摘   2024-11-28 23:26   英国  


“她”系列/She Creates是Artnet新闻中文网在2024年底推出的短期“胶囊式合集”,通过探讨华裔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展现她们如何在本土与全球语境中重新定义艺术与自我表达。

我们聚焦艺术与个人的深度交融,探索她们如何以细腻的感知和强大的生命力,突破边界、连接世界,呈现艺术背后独特的女性力量与情感。



上 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厅中,三件庞大的装置作品为尹秀珍的最新个展“刺天”拉开了序幕。这组与展览标题同名的装置由《飞行器》《刺天》《补天》三件作品组成,既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史中探索与突破的一曲颂歌,亦暗含着那难以避免的开拓与破坏之矛盾的隐喻。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超越个体与自然的存在:“天道”虽无形无象,却无处不在,它主宰着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孔子主张“天命”,认为人应遵循天道的指引来实现自我价值;道家追求“与天合一”,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哲学中的“天”就像永恒的灯塔,照亮着探索真理的道路;而伦理中的“天”则是无形的标尺,衡量着人类行为的善恶美丑。


尹秀珍,《补天》,2024年,不同人穿过的衣服,致谢北京公社


而在四年前于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举办的个展“补天”中,尹秀珍便以纺织品为材探讨了“补缀与修复”个体情感及周遭境遇的课题。“女娲补天”亦似乎早已超越神话传说,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喻示着人类敢于改造所处环境的勇气与魄力,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不过,一如尹秀珍坦言,最初对“天”的关注并非完全出于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始于童年的对“天界”的好奇心将她的目光引向宇宙,令其在持续聚焦日常生活、材质及生命之温度的同时,不断地拓展着自身的想象边界与创作的时空维度。而在展览“刺天”中,对宇宙天地的宏观畅想与对人类情感的向内探索则在感知的交融中平行发展而又殊途同归。



“刺天”中的《飞行器》曾于2008年参展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整个装置运用钢架将一台农用手扶拖拉机、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以及一架用铝皮和日常用品模拟制作的波音747民航飞机连结在一起,观者则得以在贯通的内部结构中徜徉。三种交通工具象征着乡村、城市与天际,在一种差异与共识、矛盾与交融的统一体中,勾勒出工业文明发展的面貌。


尹秀珍,《飞行器》,2008年,铝皮、不同人穿过的衣服、日常用品、轿车、拖拉机,致谢北京公社与佩斯画廊


而与《飞行器》顶部相接的《刺天》则以一根15米长的“金属针”结构垂直向上,似乎在以“刺破苍穹”之势穿越美术馆而指向遥远的天空。“金属针”结构实则由普通的缝纫机针放大而来,蕴含着艺术家在创作中一贯的对于日常之物的关照,又犹如一座颂扬人类求知与探索之心的纪念碑。而“金属针”的另一端则“插入”了《补天》——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前期邀请公众参与捐献的上千件旧衣物缝为一体,借“女娲补天”之意,修补被这根“缝衣针”所“刺破”的天空。“破碎”与“修补”的双重性与多义性在此交汇,而承载着个体经验、记忆与情感的衣服作为人的“第二张皮”,在保留个体属性的同时,又在艺术转化中生发出新的集体意涵。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尹秀珍将自己的创作方式描述为“搜尽经历打草稿”——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是其创作中的重要元素,而穿过的衣物作为反复出现的主题,则在艺术家的一次次重构中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最佳纽带。正如《补天》中的上千件旧衣物,另一件作品《行思 上海》汇集了尹秀珍向上海观众征集而来的100双“有故事的”鞋子——发展自其于2018年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创作《行思》,新作品中的每双鞋均与一条织物制成的长“腿”相连,千姿百态,构成了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每双鞋所蕴含的个体叙事被转化为一种集体景观,亦似乎暗藏着个体的孑立与随波逐流之间的对弈。


尹秀珍,《行思 上海》,2024年,不同人穿过的鞋、针织袜筒,致谢北京公社与佩斯画廊


同样,在《1080口气在上海PSA》中,尹秀珍亦邀请观众在创作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延续其去年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的《108口气》,她将观众的一次呼吸与一件旧衣物塑造成形态各异的玻璃器皿。佛教文化中的“108”象征着修行过程中需要断除的烦恼,艺术家以此为灵感,并在新作品中将其拓展为1080个人的呼吸及衣物。当无形的呼吸被转化为可见的艺术形式,当旧衣物化身为情感与思绪的真实载体,有机与无机、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在此交织、蜕变,呈现出多样的生命形态。在对于日常物件之转化潜力的探索中,个体经验于此汇聚成集体潜意识的暗流,这不仅是对个体经历的记录,更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尹秀珍,《1080口气在上海PSA》,2024年,玻璃、人呼出的气、不同人穿过的衣服,致谢北京公社



一如“刺天”中《飞行器》《刺天》与《补天》中所揭示的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求索之欲,本次展览同时以一系列装置作品对此进行了全面拓展。艺术家亦曾言道,宇宙更多象征着“未知”,“了解更多未知的东西,尝试‘打破’,这可能恰恰是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

《声音塔》作为由美术馆大厅进入展厅后的第一件作品,由一组直径各异的同心圆组成。由尼龙丝袜包裹着金属框架,整个装置悬浮于空间中,宛如一只硕大的宇宙飞行器,而地面上的投射的阴影又仿佛声波图谱一般。而位于展厅核心区域的互动参与性作品《未知》则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的委约作品,在知美术馆支持下创作完成。作品中,观众阅读时事新闻时的面部情绪被摄像头捕捉,继而经由算法处理后被3D打印出来,与电子屏上来自互联网中每日资讯的文字与图像似遥相呼应——尽管技术持续推动着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但依旧无法支配、超越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


尹秀珍,《声音塔》,2023-2024年,金属、尼龙丝袜,致谢北京公社


而在展厅另一端深处的《金喇叭》中,艺术家选用“旅行者一号”携带的“地球之音”金唱片作为声源,漆黑之中的金色喇叭表面则覆盖着来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黄土高原的泥土,两者一并昭示着人类文明与宇宙星系沟通的渴望。而在声波震动下缓慢剥落的碎屑,既是地表坚实质感的具象化呈现,又仿佛隐喻着寰宇之中人类如尘埃般的渺小与微茫。喇叭尾端倒置的望远镜,更是令观者体会到彼时“旅行者一号”传回地球图像时所触发的震撼:64亿公里之外,地球不过是低清的“暗淡蓝点”——岂止人类,地球在无垠的宇宙中亦不过是一粒微尘。


尹秀珍,《金喇叭》,2024年,声音装置,致谢北京公社


而提及“尘”——“尘”的普遍性与根本性则在作品《繁尘》中落入具体而可见的表达。作品中,若干直径为两厘米的钢筋以不同的方向横亘于白色的展厅空间内,上面落满包含水泥粉、金属粉、面粉与高岭土等多种材质的粉尘。宏观与微观于此并置——仿佛“一花一世界”中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每一粒尘埃均超越了自身的实体,成为一个“宇宙”,一个独立的时空。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及其背后的叙事,又何尝不是这其中的一粒尘埃?


尹秀珍,《繁尘》,2024年,钢筋、各种粉尘,致谢北京公社


一如由《黑洞1》《黑洞2》与《隧道》所构成的“黑洞三部曲”,将天体物理学概念转化为人性的隐喻——面对欲望的“黑洞”,人类又将如何自处?从宏大的宇宙探索到细微的生命观察,艺术家由此引导观者在“尺度”与“内外”之间展开跨越多维度的思考。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艺术史学家及策展人巫鸿在展览开幕论坛中提到,观者可以将“空间性”、“材质”与“感知力”三个维度作为切入这场展览的视角。的确,提及材质,艺术家对于带有对立性的材质的运用,讲述着物质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亦于诗性之中营造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张力——一如“刺天”中那带有浓厚工业感的金属装置,却因融合了人们曾经穿着的旧衣物而流露一种特有的柔软的情感温度。


“尹秀珍:刺天”展览开幕论坛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相似的张力在《生命纤维碎片》中亦有所生发。尹秀珍将不同人穿过的衣物碎片浸泡于瓷泥中,在入窑烧制后,火焰将衣物焚烧,但浸透衣服的瓷泥却在焚烧中由软至硬。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衣物的物质形态消失了,但其所承载的个人历史与情感却跟随瓷泥一并形成了一种“瓷结晶”,被永久保存。而在巫鸿看来,瓷的燃烧既是一种毁灭,同时也是一种创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空”相得益彰。

此外,正如冰冷坚硬的瓷与温暖柔软的织物之间的对立与交融,在作品《荆棘器》中,荆棘状的带刺铁丝与纱布绷带同样在瓷泥的包裹下共同历经了高温的淬炼,在浇釉后烧制成瓷。在不同物质的较量与撕扯中,纱布被烧毁,荆棘铁丝的存在令作品表面形成了开片般的裂痕,成为这一脆弱和坚强的混合体中力量冲突与角逐的见证,以及“命运和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尹秀珍,《荆棘器》,2023-2024年,陶瓷、荆棘铁丝,致谢北京公社


延续了艺术家从2020年开始的“涟漪”系列,作品《尘的涟漪》则构建了一场游弋于有机与无机之间的对话。尹秀珍在色彩各异的玻璃上开凿孔洞,并让植物在其中生长。无机的玻璃材质与有机的植物生命体、坚硬与柔韧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照,而玻璃之间的相互反射则于光影之下形成了“平静的涟漪”,在诗意的表达中流露出对生命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感知。


尹秀珍,《尘的涟漪》,2024年,彩色玻璃 、植物、水果等生命体,致谢北京公社


而从“感知力”的角度出发,艺术家则参照佛学的感知理论,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契机,试图充分调度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观想——无论是材料中质感与肌理的对照,有机与无机之间的感知碰撞,亦或是声与形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令观者得以在观展过程中全面打开感官与觉知。


尹秀珍,《目光影壁》,2024年,照片装置,致谢北京公社


就像作品《目光影壁》中反射大千世界的一抹高光——目光作为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元素、人际交往中无声的语言,于无形之中洞悉着周遭世界,同样地,艺术家的目光亦始终于司空见惯的日常中捕捉着别样的片刻,在见微知著中以诗意勾勒时代的面貌,并在向外探寻宏大的宇宙尺度的同时向内求索。正如策展人巫鸿所提到的:“展览涵盖了从‘宇宙’到‘微尘’的连续维度,以当代艺术为媒介触摸这个大至极大、小至极小的辽阔场所,关键在于人的存在。”宏观与微观之间,“人”的印记贯穿始终——无论是《偶然与必然》中被艺术家用以开窗通风的鱼竿及其在墙角留下的划痕,还是《安全出口》中由艺术家及其家人共同完成的“安全出口”标识,亦或是散布于《隧道》中的那些日常物件,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意象无不强调着人的存在。艺术家将人与物共同构筑的那些“存在过”的痕迹定格,并在选择性的“缝合”中,将一个时期的整体特征汇集成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尹秀珍,《安全出口》,2024年,录像,致谢北京公社


文丨夏寒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