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 难用简单的词汇去形容印尼艺术家娜塔莎·汤特伊(Natasha Tontey)的艺术风格,出生于1989年的她目前是印尼最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如同她的形象和装扮,古怪中透露着奇异,复古中亦有颠覆,荒诞中有着批判。 娜塔莎·汤特伊,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 不如从一部影片开始讲起。在这样一部有着法国19世纪末期戏剧风格的影片,充满反乌托邦风格。其中两位装扮怪异、专门研究猿猴的实验灵长类女性动物学家,将原本囚禁中的两只猕猴解救出来并放生。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他们更经历了一次超现实的体验:他们去往了一个特别的晚餐,吃下了一个布丁做成的长生不老的药,参观了一个实验生物设施,穿越了一个史前洞穴,最后他们回到了米纳哈萨半岛。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加达,2024 现场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有一些“不适感”,这主要来自于幕布中间挖开的两个大圆孔。绕到背后,发现这来自于影片场景中的实验室大门。这部略显超现实的、媚俗的、浮夸的、惊悚的、幽默和古怪的影片如今正在印尼雅加达的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MACAN)的展览“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Primate Visions: Macaque Macabre)放映。这亦是爱彼当代艺术创作项目(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的委任创作。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加达,2024 在短片中,两位主角穿着西部片中的牛仔服饰,很容易联想起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廉价制作的短剧场景。影片中的演员和制作团队都来自于米纳哈萨,汤特伊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米纳哈萨人。不过,对于许多不熟悉印尼的人来说,米纳哈萨半岛可能相对陌生。这是印尼苏拉威西岛四个半岛中最长半岛的东北部分,位于苏拉威西和摩鹿加两海之间。汤特伊成长于充满轰鸣与高楼的雅加达,在她位于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刚刚开幕不久,Han Nefkens基金会宣布她获得了年度视频艺术制作奖金。在成年之前,汤特伊对于米纳哈萨的文化遗产其实并未投入太多关注。如今,她作为艺术家在雅加达和日惹两地常驻,却主动选择回归身份的源头,并常常与当地社区互动。她开始更深入地去了解当地的土著文化与宇宙观,更重要的是,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非人类的关系。 娜塔莎·汤特伊在展览“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现场,展览由爱彼当代艺术创作项目委任 灵长目动物们与当地关系是紧密而矛盾的。这也是艺术家本人在这个项目中想要去展开的话题。“展览想要去展示和验证人与猕猴之间复杂的,常常充满矛盾的关系。”汤特伊说,“透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我想要去讲述一个灵长目学科、生态女性主义以及科技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在她的形容中,人类与猕猴的关系是混乱而又紧密的。影片主角Imago Organella是一位实验灵长类动物学家。她身着牛仔装,描绘了一位研究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科学家。她戴着印有牛皮图案的牛仔帽,与成熟科学家典型的形象大相径庭。她的衬衫上写着“灵长类视觉”,这是对电影标题和哲学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所著书籍的致敬。影片中播放起了著名的美国乡村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这在米纳哈萨非常流行——文化融合是汤特伊的兴趣点,而这些岛上也遗留着殖民历史的痕迹。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加达,2024 在影片中,角色Xenomorphia的名字十分有趣,也许透露了一些解读展览的线索。这个角色长着一条长的尾巴(尾巴是区分猴子和类人猿的主要区别,像人类和类人猿一样,黑冠猴却是少数没有尾巴的猴子物种之一),她的尾巴由骨头和猕猴头骨组成,后者也是米纳哈萨战士传统服装的重要元素。Xenomorphia的名字也反映了其混合的特色,词根“Xeno-”意为“异类”或“不同”,呼应了异女权主义(xenofeminism)的思想(即倡导利用科技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等级制度);“-Morphia”意为“变形”,突出了她的人与非人元素的融合,这个角色也兼具着人类与当地猴子的特征,也是艺术家在提示我们对自身和其它物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思考。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制作幕后,2024,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 展览中,展出了黑冠猴的形象,它们身型巨大,毛发蓬松。在过去几百年中,这些被当地人称作“Yaki”的猴子一直与米纳哈桑人共享着土地。不过它们会偷盗庄稼与粮食,因此有时被看作是有害生物,受到人类的捕杀;有时又被当地人看作是福星,甚至会在庆典上打扮成猕猴的样子。当地人的宇宙观中,猕猴这样的灵长目动物与人类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伫立在展览开场处,这是来自影片中的“史前洞穴”,洞口的形状就像猕猴的“红屁股”。观众要钻过这两扇大门,从而进入一个沉浸式的“试验场”。在影片中,两只猕猴从栖息地走出,它们发出了这样的独白:“通常认为意识起源于大脑,但如果我们想象的世界恰恰是从底部开始呢?”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加达,2024 结合现场,这是一个看似荒谬好笑的问题与设置, 却恰恰是关乎起源的理解。哲学家唐娜·哈拉维是该影片的灵感之一。哈拉维曾认为,人类、猿类和猴子属于同一生物分类(灵长类),而灵长类学研究可以作为叙事视角,通过其我们可以审视人类的种族和性别问题,以及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从而影响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参与方式。人类与猴子之间形式的相似与差异也是艺术家汤特伊置于展览讨论的核心。从原本属于“底部”的入口进入洞穴,这样的视角不仅仅是幽默,而且对理解进化与历史的传统框架进行了挑战。这个超现实场景中的洞穴,引发了关于起源知识和构建叙事的反思——是什么力量渐渐塑造了这样的理解?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制作幕后,2024,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 艺术家的影片与包括影片中场景的原始部分,如服装和场景片段的装置一起展出,这些装置使观众更深入地融入影片的叙述,同时在这些奇幻的环境中与这些对象互动。受B级电影、恐怖片和DIY制作方法的形式特征的启发,这个展览将她的作品置于利用创造性能量推动生产的印尼电影传统之中。而另外一个叫“细胞生命体”的设施是一个医疗设备,用类似肉质的有机体作为面板,其中一些面板上还长着毛发,看起来像无用或者被抛弃的内脏一样。在导览过程中,汤特伊主动走到摄像头前,张开大嘴,引导观众成为实验的一部分。这个装置来自影片中的内窥镜手术,带领观众进入人体的微观世界,以此来探索“彼此灵魂或者良知”。人类和猴子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自愿的合作方式,模糊了物种之间的界限。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加达,2024 这也回应了影片中人物的讨论。动物学家和猕猴都试图去了解彼此的心理,提出了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如果我们的DNA如此相似,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吗?人类和动物之间会存在联盟和合作吗?” 展览和影片都融合了汤特伊感兴趣的所有东西,或者准确说,是完整展现出一种属于她自己的美学系统。展览将影片中的布景装置展示在展厅内,凑近观看,这些装置充满了趣味——在原本关押猴子的牢笼上,竟然出现了许多少女使用的小发夹。印尼的肥皂剧、电子游戏、当地夜市以及青年的亚文化审美杂烩到一起,让作品充满幽默与媚俗感。这些颠覆的语言,既是对传统男性气质进行的批判,也向观众提供了一次对神话和祖先知识进行重新思考的途径。 “灵长类视觉:猕猴奇谭”展览现场,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加达,2024 文丨Cathy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