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璐与艾瑞:“放松,关注变化”

文摘   2025-01-13 21:39   英国  



于 须弥,我创造了你——这句话如同创世神话的开篇语句。须弥,是印度教、佛教宇宙观里的世界中心。作为神的居所,它本就无处不在。此刻,它正通过艺术家方璐与艾瑞(Arie Kishon)的作品显现在马刺画廊的时空内。展览尤显得沉静和通达。影像长篇《神舍》的名字取自犹太传统内的女性神格“舍姬娜”(Shekhinah),其内容关于痛苦与疗愈。疼痛,既是躯体化的感觉,也来自心理上的创伤。镜头下,一次次平等的交谈徐徐展开,影像并非为了展示症状,而是寻求得到治愈。艺术家顺势而为,不囿于明显的病症,而是将隐藏在深层的根源暴露出来。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讲述者开始倾诉,病痛便自然而然地被排出。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观赏影片的空间经过艺术家精心设计,像是身体上的一处穴位——曲池。它犹如肘部弯曲处的小窝,汇集着带着不同能量、记忆与故事的人。同样蜿蜒曲折的是艾瑞纸本绘画上的线条,它们有着内在广阔的灵性世界,也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语言在这里消失了,化为寻找形状和意义的线条。我们必须敞开更多的感官,调动起身体的感知与经验。当我们彻底打开自己的时候,就可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感受。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对方璐及艾瑞的采访在《金刚波椅》(Diamond Wave Chair)上进行。四张椅子拼合成一处向内敞开的空间,每个人盘腿依靠在四角的椅背上。金刚,既喻作智慧,如钻石般破坏一切妄执;亦比喻烦恼,表示忧扰难以切断。唯有无上的智慧指引人,通过修炼从而获得超越之能量。展览为我们勾画出一张优化生命能量的蓝图。观众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如同冥想般地注意身心的波动,继而恢复与宇宙的连接。

艾瑞,《金刚波椅》,2025年,柚木,一组四张,每张70 × 99 × 99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


Artnet中文网

×

方璐与艾瑞


艺术家方璐(左)与艾瑞(右)

Q:《神舍》展示出关于疼痛的不同病因。不同文化、不同个体都有其理解及治疗疼痛的方式。为何想制作一部和疼痛相关的影片?
F(方璐)艾瑞与我最近这几年都在钻研医学。虽然我们学习的是不同类别的医学,但是别人来找我们聊到最多的就是疼痛问题。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谈论疼痛。可见,疼痛是非常重要且深刻的生命体验。
这部影片与我过去的作品《寂静的海》(2015)在创作手法上有相似之处。“寂静的海”当时在以色列拍摄,我邀请了不同的女性来谈论爱情的经历。我不是希望她们定义什么是爱,而是讲述关于她们某段爱的经历、体验和故事。她们这些讲述很细腻,也非常个人化,然后我们又编成表演的剧本。虽然“爱”是很普世的概念,但是那些个人的经历又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后来,参与作品的表演者说这样的讲述对她们有疗愈的效果。疼痛和爱情相似,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疼痛的方式。学习期间,我上过一门课程就叫“疼痛管理”。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为何人要去管理疼痛,难道不是都想要去除疼痛吗。后来我认识到,有些慢性病可能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所以首要不是怎么马上把病祛除,而是需要学会怎么和你的症状相处。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方璐&艾瑞,《神舍》(影像静帧),2025,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76分钟,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

Q:你们为观看这部影片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空间。竹子与木料构成蜿蜒的小径通向可以坐下来观看的弧形区域。这种设计有何用意?
F:我们希望这个结构可以让进入展厅的观众经过一小段历程再进入放映空间。观众在刚经过798艺术区内外复杂的交通状况,步入画廊展厅、走上木台阶,再进入一条昏暗的不确定的、不知前方为何的小径中,渐渐进入展览的气氛。展厅的竹子和木材营造出较天然的环境,或许能让观众会暂且远离他们路程上那些不愉快或者过于亢奋的经历,把他们带入另一个空间、另一种现实。
影片的英文题目“Shechina”来自于犹太教的概念,指神所在的时空。这个词在希伯来语里是阴性词,也是指女性神格的一面。从上空看,两个螺旋楼梯连接着一个大的弧形观众席结构,整个结构的形状很像子宫,是母性的意象。观众进入其中,停留在环抱的弧形内,能获得一种安全感。艾瑞则觉得这个结构也像一条木蛇,与即将到来的农历蛇年不谋而合。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Q:中文标题的“于须弥”对应着英文标题的“Somewhere in the center”,将center译作须弥,这是一个蛮耐人寻味的译法。
F:展览题目源自二层展出的艾瑞的四组画。四组题目都有Somewhere in the center这个重复的表述,center直译就是中心,但哪里是中心呢。其实没有任何一个特定的地方可以称为中心,或者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中心。感谢我们的中文翻译钟若含,为我们想到了“须弥”这个译法,我觉得非常贴切。
A(艾瑞):四组画的题目分别是“于须弥,我塑造了你”、“于须弥,我构成了你”、“于须弥,我创造了你”、“于须弥,我提炼了你”。它们的启发来自犹太秘教卡巴拉其中一派的哲学,里面提到四重世界。在四界中,灵魂能够以四种方式体现它的存在。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艾瑞,《海洋的裂缝》,2024年,纸本墨笔,10 × 16厘米,28 × 38厘米(带框),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

Q:这四组画内充满墨色的线条,艾瑞似乎很擅于用线来作画。这些墨笔画出的线颇具东方韵味。
F:他原本画钢笔画,后来我父亲看到了,因为我父亲是国画家,就建议艾瑞用毛笔宣纸来创作。
A:可以说,每条线都创造出一场梦。这么说或许很抽象,但我确实没办法解释画线时候的奇妙感觉。墨笔摩挲着纸张,那种感觉无法言喻。我尽可能多地画线,就像写作一本不用语言来完成的小说。我喜欢那种感觉,会让我专注于不同质感的线条,观察每条线,察觉线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线与线之间的空白,像是那些我们感知不到的事物。线虽在前景中,但背景的留白也愈加清晰。

艾瑞,《来吧,这里是世界的尽头》,2020年,纸本设色,134 × 66厘米,156 × 82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

Q:线,有分界的作用。在《神舍》内,也存在着一些界。讲述者的彩色影像是以一种画中画的界面形态出现在黑白色调的空间内的。这种剪辑安排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F:这部片子剪辑了很久,最大难度就在于要处理几组人物的关系,而影片的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纪录片式的。艺术家徐坦扮演男性神格他支那(Hechina),Mihal Goldstein饰演女性神格她支那(Shechina),同时徐坦也是其中一位倾诉的受访者。
讲述疼痛经验的人所处在的时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致,她/他们的背景就是生活的空间。他支那停下来的瞬间,就会在不同的地方听到疼痛的倾诉。作为聆听者,他所在空间是一栋尚未被正常使用的空楼宇。我们不知道它的实际功能是什么,所以它等同于一个虚构出的地方。她支那则完全在一个脱离现实的场域内出现。所以现实中的人与神、女神与男神都处在不同的维度。

方璐&艾瑞,《神舍》(影像静帧),2025,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76分钟,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

Q:我们此刻正坐在《金刚波椅》这件“家具”之上来进行这次采访,显然我们已获得了一种直观的身体感知,但在理性上要如何理解“金刚波”的意涵呢?
A:我所关注的是形状。通常我们坐在椅子上,腿会在座位的边缘向下。而《金刚波椅》可以完全支撑和承载全部的身体。它不会让身体的任何部分置于其外部,因此它转换了我们身体的参照系,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相似钻石形的平面内。参照系一旦变化,就会造成差异。人类曾经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再到后来发现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但最终,我们会知道宇宙中心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何方,宇宙都在我们周遭运行着。哪怕我们只是转动身体,都将改变空间内能量的平衡。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艾瑞,《金刚波椅》,2025年,柚木,一组四张,每张70 × 99 × 99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

Q:你提到的几何形状与能量的关联会让人想起中国的易经,易经也谈及空间方位与能量的关系。
A:易经提供了一套读取时间的系统。这里所说的时间并非时钟上指示的线性时间。它是从存在之源延伸至此刻的绝对时间。我们通过周围的物质对象来理解某个时刻,正如你此刻正保持着一个特定姿势处在特定的时空中。而通过这组椅子,我想提供的是一种写入方式。
在此处,我们正在改变能量的参照系,并试图把一些东西写入时间内,而不再是仅仅读取时间。要达到能量的平衡,就需要位移,从而产生能量变化。在这里我们不需要思考太多,也不需要尝试读取环境里的所有东西,不需要剖析。这件作品的天然属性就是要帮助我们克服读取的欲望。如此,我们才会意识到是什么在困扰我们,我们又在哪里失掉了平衡。此刻,我们需要坐下来,放松,关注变化,而不是让自己筋疲力尽。

“方璐&艾瑞:于须弥,我创造了你”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摄影:杨灏

Q:读到作品介绍的中文文本时,须弥、金刚等佛学概念占据着思考视野。但深入了解展览后,又发现这些创作内存在着希伯来文化的宇宙观与启示神学。这场展览似乎处在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微妙缝隙内。
A:当我们阅读金刚经,我们会发现金刚经的结构是循环重复地从不同方向去讨论同一个问题,像一个反馈回路。一遍一遍,回到同一个开始,一点点地断除感知中的烦扰。一边锻造心灵,一边去除生命的杂质。我们误认为五感体验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了,但那只是感知现实。感知有其特定的范围,有太多东西不局限在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时空内。正如须弥那样,有一个塑造的世界,一个构成的世界,一个创造的世界,一个提炼的、超越一切的世界。我很高兴你能从展览里洞察到除了佛学以外希伯来哲学。
F:希伯来经典与佛经彼此印证,有许多共通之处,往往在本质上谈论的是同一件事,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为了获得最本真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用佛教、禅宗思想去理解犹太教,或者用犹太教思想去理解佛教哲学。每种信仰的深层原则都存在着关联,所有真信仰都源于同一的核心准则。


文丨Jerome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