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艺术家丨白水:与水的共振

文摘   2024-12-13 23:45   英国  



“七问艺术家”是 Artnet针对全球画廊网络会员的内容版块,聚焦画廊主与艺术家的故事。英文原文刊载于artnet新闻国际版。


无论是找寻特定艺术家的作品、浏览画廊展览,还是搜索你喜欢的艺术流派,Artnet画廊网络(Artnet Gallery Network)都是为你解决这些问题的领先资源。我们的画廊网络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艺术家和画廊,你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准确地找到你想要的艺术家,或发现一些新藏品。


现在加入全球最大的画廊网络,让展览和艺术家信息能够通达四海。详询:xinxi@artnet.com


在 刚刚结束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的现场上,出现了七朵“雨滴”。这一组大型镜面不锈钢的装置,将忙碌而快速的观众脚步放慢,让他们开始驻足沉思。原本微小和转瞬即逝的雨滴,被倒置了与人的比例,它们变得巨大,变得坚硬和光滑。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本文图片均由艺术家提供

这是艺术家白水的最新作品,“我试图去从另一个角度激发观者思考,反思人语自然物体之间的关系,反思人与自身的关系。”白水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上海与香港,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及装置艺术家。“水”是贯穿于她整个创作生涯的关键词。与其说关注水本身,不如说她更感兴趣的是关乎水的哲学,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水之宇宙观”。
《雨滴》再继续讲述关于水的故事,描绘了从云层降落的雨滴的七种不同形态,展现了雨滴从天空坠落到地面消散的生命过程,它们可以短暂地化生为河流与湖泊,或者存在于动植物身体中,又会回到天空,等待再次降落。雨滴的生命似乎很短暂,但水的生命却从未停止。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

该项目在由弗雷德里克·斯尼策画廊在经线区(M6)呈现的环境艺术平台Land Art Forward的装置作品中展出。这七朵形状各异的雨滴,与大地艺术家Alan Sonfist的作品《Burning Forest》共同展出,组成了名为“烈焰中的新生”(Rebirth in the Inferno)的艺术项目。水火交融的呈现概念,反应了当下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的环境状况以及新生的希望。
在启程迈阿密之前,白水在采访中对笔者透露,最开始与Sonfist的沟通让她想起了“枯木逢春”的概念。也希望通过此次项目来探索了当代艺术家如何诠释跨越时间和大陆的自然与技术之间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他们反思集体行动应对气候挑战的潜力,并从亚洲和西方艺术家的视角展望未来。

Alan Sonfist(左)与白水(右)

在笔者与白水的对话中,她表示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与声音有关:“我想去提炼植物的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声音可以穿透、可以传播,还能共振。”这与水也有相似之处,从微小汇聚到一起,产生更大的共振。

白水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

Q:水在你的创作中处于十分中心的位置,可以说是核心创作媒介和概念。能请你首先谈一下自己的名字“白水”吗?为何水对你的创作如此重要?
A:对我来说,水约等于生命。水是透明的,任何东西都能够穿过它,它好像是空无一物的存在;但同时,水又能够成为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在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也可以从水面上看到天空、云彩、太阳、月亮乃至整个世界。水能够很温柔,但同时它也是最坚强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水打碎,所以水是至柔,也是至刚之物。我很迷恋这种水的哲学,所以水的元素贯穿于我的创作中。
我的名字白水也是从水的哲学中得来的,东方的茶文化中有一句名言:十分的水,八分的茶,能泡出十分的茶汤;八分的水,十分的茶,只能泡出八分的茶汤。由此可见“干净的水”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像水一样,映照世间万物,在万物中见自身,看见自己的各种形态,在水中倒影中触摸自己,同时能够不断变化与包容。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

Q:收到巴塞尔艺术展组委会对艺术项目的确定后,你是如何构思与环保相关的主题的?这是否也与你一贯关注的话题一致?你又如何用作品与其它的艺术家产生交流与碰撞?
A:我觉得环保的思想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道家中的“无为”是一个对待自然对待环保最好的做法。这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我们人类也是自然本身一部分,我想尊重自然的变化,尊重动物的生命就是环保的源头。因为并不是地球需要人类,而是人类需要自然,所以我觉得环保的源头就在于尊重和顺应自然。
我想用作品与其他艺术家产生交流与碰撞首先需要先了解对方艺术语言的底层逻辑,了解他的灵感来源,才能让我们的作品能够产生一些对话和交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水的加入,对于《Burning Forest》也是一种重生的希望。我非常高兴这次能够和国际著名的大地艺术家Alan Sonfist的作品一起,作为一个共同艺术项目参加今年的迈阿密巴塞尔。《Burning Forest》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在这个系列中他将燃烧树木将气候危机视觉化,燃烧的木头在某种程度上和我的《雨滴》系列形成了一种互补和对话。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

Q:能否聊聊这次在迈阿密巴塞尔的新作《雨滴》?这个作品在内容与创作思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A:《雨滴》全系列共七件装置作品,描绘了雨滴从云层降落的七种不同形态。同时我也希望用雨滴的其中不同的形态来描绘水的一生。雨滴从云层落下到跌落的过程看似很短暂,但水的生命其实是一直都在,雨滴由江河湖海的水汽蒸发升腾而形成,它坠入后看似消失了,但空气中、河流中、植物中和动物中依然有它,千万次的,它又重新回到天空再次落下。所以雨滴的每一次消散都是开始的标志,这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轮回”很相似,所以《雨滴》是借用了雨水的意象来讨论了生死和轮回。
佛教中有一种佛像模具名叫“水擦擦”,信徒将水擦擦在水中拍打来将美好的祝愿传送到大自然。雨滴就像天空的水擦擦,天空将雨水落下,将这代表生命起源的祝福盖印在河流、树林、动物与人群之上,而在这降落的短暂过程中,雨滴独自起舞,尽力盛放,形态的变换非常美丽和震撼。
而且我认为水的语境是带有普世价值的,天空不做选择,整个地球的江河湖海的水都会蒸发到天上变成雨水,我觉得雨水的普世性有点类似“同望一轮明月”,但雨滴好像离我们更近,甚至会滴落在每个人的身上,无论是在迈阿密还是纽约,雨水和明月都是一样的——世界是一个统一体,雨滴的降落将这种统一和共同体现,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个大自然新陈代谢的,或者说是整个世界的生命轮回的一部分。再一次,所有雨水流到河流,失去了小我,变成统一的河水,是不是生命另一种重生呢?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

Q:你的创作涵盖了许多不同媒介,有绘画、雕塑和装置,还有新媒体的介入。我们很好奇你从最开始到现在所受到的艺术训练与影响。此外,你对水墨也有自己的解读与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么你受到哪些艺术家和流派的影响比较多?
A:童年时父亲曾教导我如何使用毛笔学写书法,我小时候也跟着家乡非常出名的绘画师傅学过画画,这应该是我最早的艺术启蒙。后来因为移民去国外留学,在此期间暂时停止了水墨画的学习,但对于水墨的热爱从来没有停止过。
水墨包含的东西很多,浓墨淡墨,把黑色用到极致,墨只是一种颜色,但能够生出千万种的变化。我希望能用水墨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将水墨的创新放在了我的作品《量子玫瑰》中,大家都知道中国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是最好的,但我想可不可能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互动和尝试呢?

白水作品《量子玫瑰》系列

所以我选择了将中国传统的水墨与西方的油画布相结合;我放弃了传统画玫瑰的方式,而是选用非常简单的抽象线条去表现玫瑰花的形状。这种创作方式最终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类似建模的感觉,但因为是人手去绘画的,里面有许多手工的痕迹,所以作品效果非常有趣,会让观众去猜测这个作品的创作方式。
我认为水墨是一种非常特别和多变的绘画方式,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很像,水墨的材料非常简单,毛笔和黑色的墨水,却能幻化出如此多变的画面。
我很喜欢跨学科的艺术作品,我一直对“气象艺术”很感兴趣。比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作品我就非常喜欢,他用科技将气候变化可视化以及促使人们反思人类在气候中的位置,给了我很多灵感。

白水在创作中

Q:用AI作为工具进行创作与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有很大的差异,但你使用AI创作的作品却少了很多平滑,多了很多质感与层次。这是怎么做到的?
A:在电脑上“缝缝补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人的创意在电脑上依然是艺术创作中最有温度的创作方式,AI也是“人”使用的工具,这在我的作品中也是一样的,我希望我能够跟科技磨合去创作,让科技和人力的优势能够在我的作品中同时展现。
我的创作有AI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线下完成的,手绘的《量子玫瑰》的水墨画,以及《海洋》系列表面的拼贴、树脂和鱼线,《雨滴》作品中的水晶玻璃,都是一点一点线下完成的,所以我的作品不会是完全平滑的器械状态,而是有人工制作所带来的那种起伏变化和偶发性,这种创作让我的作品更有质感和层次。

白水作品《海洋》系列

Q:你的许多作品——比如之前在西岸的《海洋》《量子玫瑰》,以及这次的《雨滴》——都在表现手法上都充满着差异,但又都很有张力。你是怎样在不同的创作媒介之间进行切换的?又如何去除新媒体和科技常常带来的“冰冷感”?
A:我想艺术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选择合适的媒介传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并且能通过所选择的媒介和表达方式让观众产生共鸣,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我在材料、媒介和表达方式上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在《海洋》系列中,我通过AI技术将自己在深海潜水时感受到海洋的丰富和多彩,生成为颜色深浅不一的数字画面,再将这些绮丽的色彩与柔软的线条输出在传统的绢本上,通过手工裁剪与拼贴,让《海洋》系列突破了二维绘画的限制,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在《量子玫瑰》中,我将无数多水墨画的玫瑰以螺旋的方式排列,这让这个系列的作品既带有东方水墨的笔触,同时散发着斐波那契数列般理性的美感。我用同样的方式绘画玫瑰,层层叠叠重复四次,让画面最终呈现出四层深浅不同的量子玫瑰。

白水作品《量子玫瑰》系列

而在《雨滴》装置系列中,金属表面的水滴能够反射周围景物和观者的形象,最终的《雨滴》装置系列作品内部透明柔和,玲珑通透,外部以坚强包裹,让观众在其身上看见世界与自身。《雨滴》系列作品延续了我“放大微小的事物”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我希望以放大物体尺寸的方式来引导观众观察作品并反思物与人的关系。当平时微小的雨滴变得比人自身还要大的时候,尺寸的差异会迫使观者去观察雨滴的形态,去思考平日甚少留意的水的语境,在这一瞬间,观者会意识到连一颗雨滴也有如此多的形态。我期待通过对雨滴的细致描述,能令观众所惯常持有的人类中心思维在此语境中渐渐消散。雨滴与人的尺度进行了置换,通过这种转换,我试图引发另一种角度的思考,激发观者对关于人与自然物、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反思。
我在媒介的选择和表现上考虑比较多,直到作品能够达到我心目中的一种效果,媒介不是一种形式主义,它是为我的表达服务的,无论是哪一种媒介,我都希望能展现出人性和科技的结合,也许是这种作品中的感情和创作过程中手工的部分能够减少科技的“冰冷感”。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

Q:你的作品总是以自然的元素(尤其是水)为基础。我们很好奇,你的工作室环境是否也充满着自然的元素?您的创作习惯是怎样的?
A:说到工作室,鲜花和水是一定会存在的,我的工作室常常会布置许多鲜花和绿植,植物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的存在比动物要早得多,所以植物也许才是整个地球最长久的居住者,它们是很有“生存的智慧”的,我偶尔会在工作室凝视着植物去思考,它们会给我很多灵感。
我的很多创作其实都来自我的生活,比如《海洋》系列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我潜水中看到的景色和感受创作的,我曾经听过一个叫做“闪回”的概念,就是在我们阅读的时候读到某些文字,大脑会突然闪现我们曾经过去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我想我的创作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我的大脑会常常闪回一些事情和我自己的感受,等到这些感受越来越多,我就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大方向。
然后顺着这个比较模糊的大方向我会去做一些调研,比如在创作《雨滴》系列的时候我也去看了雨水如何受重力影响的科学研究等等,然后慢慢确定我希望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呈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再之后就是开始做草图或做模型,在从这些初版作品中慢慢摸索找到最适合的媒介和造型。

白水作品《雨滴》系列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

Q:能否谈谈下一个大型项目?
A:在2025年的3月30日,我将在上海的春美术馆举办我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大型个人展览,这次展览会展出我过往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架上系列作品和互动装置作品,我的新系列作品《地心》也会在个展中亮相,这个系列延续了《海洋》系列的人手与AI共同创作与制作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我对自然元素的另一种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在我的个展中与新系列作品碰面。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