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时代下,苏州河畔迎来了一个艺术“升温”地带?

文摘   2024-12-06 21:07   英国  



逐 渐迈入寒冬的上海,艺术季的余温还在继续。
今年11月初前后,百余场展览陆续在这个城市的不同地点开幕,它们当中的许多展览,有的刚刚迎来尾声,更多的仍在继续。由ART021和西岸博览会从十几年前逐渐引领成型的上海艺术季,在每年的同一个时间赢得了艺术行业的密切关注。无数媒体自发整理了“走断腿”的上海看展指南,按区域划分,展览区域被松散地归类为:前法租界地带,西岸区域,苏州河区域,外滩及黄浦江沿岸,M50园区和浦东区域。


有国外友人特意按图索骥,结果是抱怨看展版图太大,大多数看起来步行十分钟的路线,实则很远。
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地图集中,为数不多真的可以在统一区域“一网打尽”的展览地,是苏州河北畔的苏河皓司。这幢改造后的单体建筑,以服务创意社群为核心,逐渐汇聚了艺术、设计和其他文化产业的许多机构。11月8日,苏河皓司推出第二届“苏河艺术季”,与各类型的机构合作,多元呈现了一批不同内容风格的展览。

Skyline Project与苏河皓司、JISP、UCCA Lab联合呈现艺术家史蒂夫·梅萨姆位于苏州河畔的充气装置《包》

01
放缓的市场中,艺术通过新模式

在深入探索苏河皓司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近年上海艺术季的新趋势。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中国当代艺术行业的活动以围绕每年3月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为最胜。许多藏家从北京开始,路过上海,再南下到香港,完成一次画廊、美术馆与艺博会的参访路线。
2020年以来,艺术行业的线下展示活动一度停滞,许多机构受到重创,新冠疫情之前的藏家“迁徙”盛况再不复见。直至近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虽不断有“振兴”之声,事实就是艺术市场的状况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代艺术行业的“权力洗牌”也在缓步发生:随着一些从业者和机构的迭代,新的生命力迸发而出。毕竟,无论如何,艺术都会以某种形式延续,并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11月艺术季,最突出的变化是,离上海不远的杭州,正在成为切实的艺术目的地。不论是天目里的艺术活动,还是新兴画廊、美术馆的展览项目,都吸引了海内外许多艺术家、藏家和从业者前往参与。
而上海的展览项目正在更多地在替代性空间中发生。老洋房中的展览、买手店中的展览、藏家家中的展览、媒体与品牌强势参与策划展览……虽展览品质参差,但很明显能感觉到,艺术正在通过新的模式延续生命力。而苏河皓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打造出了新的艺术社群。

P.art Group品牌空间「P.art Lab」内景

02
打造一个流动的灵感之所

“我们觉得上海已经有很多艺博会了,所以当时希望能从更纯粹策展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集合性的内容。今年的突破体现在不同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一些新的尝试和创新。”苏河皓司的主理人顾芷宁(Jill Gu)说。
苏河艺术季的版块众多。Art in HAUS通过与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香格纳画廊、东画廊、P.art Group等机构合作,展示了多个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项目;Tomorrow in HAUS则继续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创新创作;Skyline in HAUS通过屋顶与外立面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形成苏河湾独特的天际线,延续静安国际雕塑展的创意;Three-Body Universe in HAUS以科幻作品《三体》为灵感,跨学科地融合科技与艺术,探索科学与想象的边界。

艺术家王令尘的全新作品《蓝途 Journey》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展览。今年尤为亮眼的,是东画廊带来的艺术家张云垚的个展《异化殿(章节二)》。在几乎完全未经加工的毛坯式的建筑空间中,艺术家石墨铅笔和白色毛毡等媒介的细腻创作参差悬置,形成了相当有震撼力与反差感的视觉体验。

张云垚个展“异化殿(章节二)”展览现场

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则一如既往展现了这个非营利机构的嗅觉与品位。广受欢迎的芬兰艺术家亨尼·阿尔夫坦(Henni Alftan)和德国艺术家莎拉·布克纳(Sarah Buckner)的个人展览同时呈现:亨尼·阿尔夫坦的展示了其十七幅布面油画,探索了图像和表征之间模糊的界限;莎拉·布克纳的个展作品则融合了个人生活、艺术史、文学与欧洲传统。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创始人陈子豪表示:“在苏河皓司四层2000平的空间里,我们规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展览空间,在动线和质感上形成了反衬, 北区的木质结构与偏暖的光和南区的冰冷工业风色调对峙而立,这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艺术家的个案梳理及其呈现——艺术家总是这个链条里的第一生产力。

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的亨尼·阿尔夫坦和莎拉·布克纳两位艺术家的个人展览

作为樱桃瑚(CHERUBY)的首届年轻艺术家展览项目,韩笃一的个展“琳琅”在半公共的空间呈现,沉浸式地展示了其探索前沿科技与跨学科创作的成果。通过对古典审美与科学之间张力的探讨,试图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寻找共通的美学基因。

韩笃一个展“琳琅”展览现场

除了展览,今年苏河艺术季还与北京当代策划了“厨艺当代”,这是一次通过五位艺术家的烹饪与视觉设计,探索艺术与食物关系的创意活动。艺术家们通过这场“策展式宴饮”晚宴,探讨宴请与共饮在社交互动中的作用。

“厨艺当代”晚宴现场

艺术为主,但不囿于艺术,其他创意活动相融相生,这似乎是苏河皓司的策略。顾芷宁所说:“我们希望苏河皓司的每个版块都是不停衍变的,就像就像一个实验室,大家能够不停在这里做一些新的创意,产生更多灵感的碰撞。”从在上海主办Design Miami/Podium x Shanghai的经验出发,苏河皓司的创始团队希望能够把这种模式变成一个“365天的平台”,其核心,即是“持续为公众以及设计、艺术社群提供灵感”。

三体当代艺术展·序章:文明的初见”展览现场

03
社群,是一切的核心

之前,在外滩香港路上的中央车库大楼,曾短暂汇聚起包括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在内的一批艺术或创意机构,这个社区并没能延续下去。个中缘由当然很多,但这反映上海艺术生态中的尴尬之处。
“我们认为,所有的内容应该能够相互产生协同效应,互相启发。然而,很多项目可能忽视了整体的长期规划和艺术设计的深度及质量,这也是地产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机会。我们作为长期主义者,更希望在苏河皓司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内容集群,并构建一个有凝聚力的社区。”顾芷宁说。

明新材料实验室Mingxin Material Lab的主题展“Love Leather · 情书”展览现场

作为业主,苏河皓司除了提供场地,更主动地从内容上串联起楼内的各种机构。传统上来说,在中国,艺术对于地产项目的角色是其庞大规划中的“点缀”,但对苏河皓司来说,艺术虽然不是全部,但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继而,这里吸引来了两家重要的画廊,本土老牌画廊香格纳与韩国的阿拉里奥画廊先后选择在苏河皓司开设新空间。

香格纳苏河(ShanghART SUHE)开馆群展“流动的身景”展览现场

香格纳在上海的空间不止一个,每个都拥有自己的定位。被问及为何在苏河皓司开设新空间,画廊主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ing)答:“苏河皓司和周边地区正发展成一个非常有趣的艺术聚集地。当我们有机会在这片核心区域获得一个空间时,我很高兴能抓住这个机会。”
比起香格纳的其他空间,何浦林认为在苏河皓司的新空间尽管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处于市中心,“非常适合频繁参观”。他将这里视为可以让人快速了解香格纳的一个窗口:“我们会经常更新展览,主要聚焦于年轻、新兴的艺术家,尤其是绘画类作品。这里也很适合快速了解香格纳整体的展览计划,包括新进的作品以及其他空间的展览动态。”

香格纳苏河(ShanghART SUHE)开馆群展“流动的身景”展览现场

而阿拉里奥这个早年落地上海,在这里辗转多处、一度沉寂的国际画廊,预计于明年3月落成在苏河皓司的新空间。
“我们之前在西岸有个空间。那里面积很大,周围有许多美术馆和画廊,我知道那个片区确实有名。但老实说,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西岸的社区氛围。相比之下,虽然苏河皓司的空间没有西岸那么大,但它在艺术和文化的社区氛围上非常强烈。我设想,和苏河皓司里以及其周围的其他画廊一道,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是阿拉里奥选择苏河皓司的原因。”阿拉里奥执行总监Kang Sojung坦陈。
作为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画廊代表,Sojung敏锐察觉到近些年的变化:“新冠疫情前,上海的市场非常强劲。那个时候的需求更多,交易也很多。但现在,我们感觉市场有些放缓,但它似乎变得更加广阔。之前很多收藏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艺术家身上,现在他们对韩国、日本、东南亚及其他国际艺术家的兴趣也多了起来。”
不论在中国还是海外,藏家的层次正在变得多样,因此,对于像阿拉里奥这样的国际画廊来说,是时候在中国展示更多画廊代理名单上来自韩国、日本、菲律宾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家。

《T》中文版与苏河皓司共同呈现的“一拍即合”展览现场

在上海这个并不缺乏优秀场地的都市中,最终,吸引画廊和艺术机构入驻的根本原因,还是社群氛围。苏河皓司的多维度跨界合作精神让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创意聚集地,充满了探索、试错与突破的精神。
艺术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产业,从这个维度来看,上海的当代艺术产业才刚刚起步。“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性非常大,但画廊却还是很少。短期来看,对画廊来说有不少挑战,比如很现实的就是租金。不过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大家专注于艺术,而不是被金钱、名利或权力干扰。最重要的始终是关注当下正在生发的艺术。”香格纳画廊主劳伦斯·何浦林说。

文丨谢斯曼 Sonia Xie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