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冷广敏:探入图像的伤痕
文摘
2024-11-13 21:23
福建
垂
直的伤口,冷广敏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最新个展的题目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意象。垂直一词解析着画面的纵深结构。形象或由多重纸张拼叠而成,或从表层剥离下来。形状的边缘是切割而成的线条。这切割的动作亦具备垂直的特性。刀向下用力,纸张破裂。再于水平方向施加侧力,一道干脆利落的划痕便留了下来。那线条犀利得如同矢量图的边缘,它使原本完整的形象分崩离析。残余的碎片依然存留,它们离散地分布于画面内,犹如干扰的噪点。
冷广敏个展“垂直的伤口”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798第二空间,2024.10.19-11.30
伤口,具有临床的意味,也是激发心理情绪的词汇。这批新作带有博物学的风貌。在自然与人工的模糊地带,艺术家解剖着这些仅指向自身的图像符号。冷广敏提纯出几何般的结构。这结构虽然自有秩序,但那些伤疤式的沟壑、裂缝和断片却瓦解着稳定的形象序列。垂直的深度既是可被观察到的,又不断经历覆压、填补及掩盖。最终的效果如策展人汪民安所言:“无论是图像还是激情都被高度平面化了,它没有波动,涟漪和起伏。”
冷广敏个展“垂直的伤口”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798第二空间,2024.10.19-11.30
冷广敏划出的一道道“伤口”,而伤口之下那个我们所预期的真实所指恰恰是缺席的。伤口将内部空间外翻,使其化作另一层外观。由此,皮肉与骨骼暴露在同一个时空里。精致的表皮无比艳丽,象征着生命。骨架苍白干枯,意味着死亡。在这里,目光转换成类似射线的存在,剖入通常不可见的暗部。那划开纸面的刀,就像画中鸟类的喙,锋利无比。随着肉身的消逝,生命只剩下白骨,但那喙依旧保持着光洁与色彩,蜕变为永恒的刃。
冷广敏,《骨骼与壳》,布面综合材料,200 × 150 cm,2024
两千年前,多默宗徒用手指探入那受难的伤痕。这个载入史册的行动源自于人对于景观的天然不信任。眼见的反倒为虚,可被触摸且能感知到的才是真实的。切割,这一行动令万物内里的构造显现出来。这被看见的表象就足矣。至于人心所赋予的意义、媒材背后的观念,冷广敏对它们始终存疑。实际上,并非是表象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一直没有研究透它。因此,那些垂直的伤口只在最终归于平滑的表面上留有细微的痕迹,而图像就自在地伫立在那里。
Artnet中国
×
冷广敏
艺术家冷广敏肖像
Q:
垂直的伤口,是本次个展的主题,也无疑是其核心观念。此意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A:
切割是我的工作方式,它非常直观。最初试验切割的时候,我用壁纸刀在纸上划。刀痕很直,但不是用尺子抵着的直。它就是一根单线,像是国画里的铁线一样。最早,我的切割试验偏重材料性,切割后我会再用水去喷,被切开的地方泡开膨胀,更像是伤口。近几年,我的创作则往图像性的方向开拓,它们不再是纯材料性的。最底层是画面的基础,形象不断从表层上被取下来,再贴上去,来来回回的。不同平面之间于是就有了纵向的、相对垂直的关系。
冷广敏个展“垂直的伤口”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798第二空间,2024.10.19-11.30
Q:
伤口的意象似乎意味着疼痛,那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情绪。
A:
我想强调的是,图像就是它本身。这些作品并没有特意强化伤口的概念、伤口的感觉。它们是理智的、理性的,没有太多感性色彩。但也需要承认,那些切下去的伤口会激发出一些情绪。我之前会排斥掉那些情感。就像我撰写作品说明时,表述的方式都十分客观,像是在写产品的说明书。我不想过多去渲染作品,只是简单的陈述就够了。这次伤口的概念为我的作品解读加入了一点情感因素。这很不错。毕竟,这些图像不是纯理性的工业产品。
冷广敏个展“垂直的伤口”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798第二空间,2024.10.19-11.30
Q:
谈到图像,画面里反复出现各种鸟类。为何选择鸟来入画?
A:
这个物种非常有意思。鸟的许多特性符合我对美学的认知。它的美有其功能性,利于飞翔,也可以取悦其他同类。我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拍摄的图片,发现鸟的羽毛排布有秩序,完全具备视觉节奏感,形式感也极其丰富。我想看到一个美的复杂体时,那种强烈的心理感受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同时,这些作品里也有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对于那些有序的、自洽的状态,我要从外界施加一个力去干扰扰原本的静态,去对华丽有序的东西进行一种破坏,变成一种“废墟”。这模拟着物质的变化过程,一个从生机到衰败的过程。
冷广敏,《白鸽》,木板综合材料,60 × 80 cm,2024
Q:
很多伤口看上去像是在模拟屏幕上的坏点。你是有意去还原这种屏幕上的视觉经验吗?
A:
我在创作时往往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我会先拿出纸张来画草图,屏幕达不到我对手感的要求。只有到了特定阶段的时候,创作才有屏幕的介入。所以我对屏幕的感受并不深。那些坏点、像素化的处理,背后的想法是很直接的。比如,当我们拖拽文件的时候,屏幕上会留下一个虚影。我就用手工的方式模拟出来了。它并不复杂,尽量做到完全平移的复制,得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形象。当我把屏幕上坏点当作一种描摹对象来对待,这些坏点在作品中又有了另外一种逻辑关系。
冷广敏,《扭转》,布面综合材料,200 × 150 cm,2024
Q:
画中存在着各种生命体,它们形象上的伤口也制造出了不同大小、形状的碎片。
A:
这些碎片是无序的。我有意识地要呈现出消损的过程。这个消损,首先是自然物生命体的消损。生命从无到有,再到生机勃发,最终衰败。我倾向于相对冷静地、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观看整个过程。另一种消损,是视觉上的消损,图像的消损。不管什么东西,它都充满了细节与结构。随着时间流逝,细节会丧失及添加,结构也会被打破和重建。那些碎片,有些来自同一幅画面,有些则来自于我的碎片库。它们标记出消损,偶尔也起到一部分造型的作用。
Q:
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人物面孔,就是那些扑克牌上的人物形象。
A:
其实从早期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我就习惯引用最日常的符号形象。人物是一个所谓画家的母题,当我有想法尝试人物题材的时候,就很自然选择了扑克这个形象。它很符号、平面、图案,这很符合我前一个阶段作品的需要。同时它还有很强的叙事性,扑克本身是一种博弈的游戏,大和小的博弈,这里面有性别,身份,阶级,总之它代表了一种对抗。在我的画面中我把他们处理成更物理的感觉,一种精密机器的粗暴对撞。
冷广敏,《对抗的废墟》系列,布面综合材料,235 × 185 cm × 3,2024
Q:
之前你的作品往往聚焦同一类事物,而在今年的几幅新作中,不同的物组织起了一些场景。这是新的尝试吗?
A:
今年过年后我画了三张偏景观的画,这三张画构成一种空间关系,像是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观察。我尝试视角的转换,考虑要怎么生成一个图像,要怎么在不同的东西之间建立起关联。比如象征文人品格的植物符号,它们被放在一起,但是颜色上我想制造出炭火那样外灰内红的色彩关系。有一些碎屑飘在空中,像是冒出的火星。后来画的场景更加有序。海浪有一种洋铁皮般的金属感。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洋铁皮是灰的,看起来不是很干净,但它非常薄,会给人锋利的印象。
还有一张画没在现场,我在其中描绘了一个窗台,窗外是逼近的月球与其背后的太阳,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压迫感,窗内的物品看似日常又很有象征性。窗是观看的工具或者说通道,窗在此时也是分隔内外的工具。内与外虽然是两个世界,但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三件作品都有“星球”这个符号,就像《罗生门》中讲到的那个不同视角的故事原理一样,三件作品代表了对同一事物(月亮)不同层次的视角呈现。我试图在这里面搭建一个跨越时空的结构。
冷广敏,《天光》,布面综合材料,200 × 450 cm,2023
Q:
所以接下来,你更感兴趣的是组织那些物,使它们建构起某种叙事吗?一旦有了叙事,物的意义就会繁衍增多。
A:
景观系列不是兴趣的突然变化。实际上,我非常传统。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把它们肯定下来,留在画面上。我一直没有找到足够强大的理由让我锚定某一个题材,时常是偶然想起什么或看到什么东西觉得有意思,就想个办法形成一个图像。时间长了,这些东西积淀得越来越多,形成了艺术的面貌。
景观系列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中有我组织的场景和场景里的叙事。至于符号的意义,我认为大家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我现在只能说,景观系列更丰富一些。它不再只关于一类物,而是多层次的叠加,有一个大的结构。当然,每一张作品都会不太一样,但是它们都存在某种结构。一种很虚的结构,这些结构以某种方式被演绎和再现,构成了画面。
冷广敏个展“垂直的伤口”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798第二空间,2024.10.19-11.30
Q:
这次展览里还特别选了三张老作品,它们是起到引子的作用吗?
A:
它们是我创作线索的提示。我曾经一度要和绘画保持距离。所谓的绘画性更多被材料性所替代。我没有把那些作品当作是绘画。当然,那时候处理得还很生涩。我刻意避免了许多叙事,减到只剩下材料。画最好是单纯的视觉语言,给到一种感觉,不需要语言去辅助。最本真、最单纯的直觉是最重要的。
另外,就像那组画床垫的旧作,处理的是外部和内里的关系。这种内与外的并列在后来的作品里经常可以见到。或许,我是受老庄无为观念的影响比较大,认为在画面里人的存在过于明显后,就会将其缺陷暴露无遗。而人总是有缺陷的,除非你的缺陷被人欣赏。所以,我始终要把人放在幕后,专注于可见之像,这是我的指导思想。
文丨Jerome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
开年对话丨田霏宇:2024是非常现实的,新一年是悬而未决的
因为小所以灵活:小型美术馆迎来全盛时期?
为什么“共享画廊”已成行业新常态?
收藏趋势:为何小画在当下更受欢迎?
王川:线中自有人生无常
对话Julie Mehretu:在沮丧的时代中,艺术何为?
二维的安尼施·卡普尔:如何营造虚空?
TikTok禁令下,艺术家们该何去何从?
七问画廊主丨在俄美成长的她,为何在上海开设新空间?
数据看市场:去年全球拍场“新王”是谁?中国艺术家遭重创?
米歇尔·布雷德中国首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非凡的意义
花卉、新洛可可与亲密主义:这些趋势会持续主导2025吗?
为什么这8位艺术家可能在2025年大放异彩?专家为你解析……
方璐与艾瑞:“放松,关注变化”
2025年,请密切注意这五位即将起飞的策展人……
加州野火肆虐!博物馆与画廊遭受史上最大灾难?
2024年,艺术行业的六个“关键瞬间”是?
品味趋势专栏:进入2025,全球艺术界人士的“新年许愿池”
“她”系列回顾篇:关于她们,不止于她们
“她”系列丨王伊芙苓韬程:我享受“业余”的语言状态(下)
“她”系列丨王伊芙苓韬程:在离散立场谈性别状态(上)
“林间空地”播客丨厉槟源:我的身体是火药,必须燃烧
做一位专注“数字艺术”的策展人是怎样的体验?
这些90后艺术家,为何选择“当代亲密主义”?
“艺术特种兵”年末特辑:最近,圈内人都在哪里汲取“艺术能量”?
七问艺术家丨白水:与水的共振
“90后的当代亲密主义”已经成为下一个收藏热点吗?
巴黎圣母院重生:从数据盘点看文化遗产的重建奇迹
女性和艺术,再往前走一步!
在艺术中,我们如何谈“语言的流变”?
特朗普提振经济?迈阿密巴塞尔预示全球市场归位?
放缓时代下,苏州河畔迎来了一个艺术“升温”地带?
机遇与挑战交织,艺术深圳迈上了怎样的新征程?
永樂2024秋拍将启大幕,哪些现当代“顶流”值得下手?
一场艺博会,如何“想象”粤港之间的120公里?
“她”系列丨如何去理解尹秀珍?
人与猴有什么关系?一位备受瞩目的印尼鬼马艺术家给出了这样的视角……
上条晋:“贵宾狗”之后,回归更直觉性的表达
“林间空地”播客回归丨“别忘记生活”,后奥运的巴黎
闫冰:探访“启示性现实”
这位“社恐”的艺术圈红人,如何画出自己的“视觉饮食”?
“她”系列丨陈秋林:在瑞士“吃豆腐”
为何这组“地铁涂鸦”能成为传奇?
田霏宇对谈吕克·图伊曼斯:从与中国的“亲密接触”讲起
卡哇伊与恐惧,古都与游戏……究竟什么才是“日本性”?
冷广敏:探入图像的伤痕
靳宏伟犀利“发问”蓬皮杜策展人:国际摄影如何与中国艺术对话?
一位“中女”的母系乌托邦与隐秘角落
穿越战争与时间的漩涡:阿里·巴尼萨德尔与他的黑神话
金雨:消解内卷的浮游乐园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