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画廊主丨在俄美成长的她,为何在上海开设新空间?

文摘   2025-01-18 23:24   英国  

Stasia Lev,图片由Ivory Gate画廊提供


“七问画廊主”是 Artnet针对全球画廊网络会员的内容版块,聚焦画廊主与艺术家的故事。英文原文刊载于artnet新闻国际版。


无论是找寻特定艺术家的作品、浏览画廊展览,还是搜索你喜欢的艺术流派,Artnet画廊网络(Artnet Gallery Network)都是为你解决这些问题的领先资源。我们的画廊网络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艺术家和画廊,你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准确地找到你想要的艺术家,或发现一些新藏品。


现在加入全球最大的画廊网络,让展览和艺术家信息能够通达四海。详询:xinxi@artnet.com


vory Gate画廊于2023年由Stasia Lev在芝加哥创立,最初名为Stasias Gallery。如今,画廊已在2024年扩展到上海,借此机会促进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并在东西方艺术界中获得更大的存在感。画廊的新名字来源于《奥德赛》,传达出机遇、探索与希望的主题。Ivory Gate画廊专注于国际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凭借与艺术家之间的密切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反映动态合作的项目,并持续致力于分享多样化的创作声音。
为了纪念Ivory Gate画廊的扩展,我们联系了Stasia,了解更多画廊的发展计划,以及不同的空间将如何各自影响展览内容。

“The song I dreamt of”(2024)展览现场,展示了Josiah Ellner、Richard Hull和True Markham的作品,图片由Ivory Gate画廊提供

Q:能否告诉我们一些您的背景,以及是什么促使您创办Ivory Gate画廊的?
A:我出生并成长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在那里我获得了图形设计的硕士学位,毕业于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之后我搬到芝加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了后本科课程并获得了MFA学位。尽管俄罗斯和美国都为我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并从小就让我接触到艺术,但目前我更专注于探索亚洲艺术市场和商业机会。
虽然目前我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上暂时放缓,但作为一名国际画廊老板,我在芝加哥和上海的画廊都专注于推广来自不同背景的崭露头角和中期艺术家。我的画廊致力于创造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并培养全球范围内对艺术的欣赏。

“Diana Motta: Heaven Touched”(2024)展览现场,图片由Ivory Gate画廊提供

Q:最初总部设在芝加哥,现在画廊在上海有着强大的存在感。您认为在这两座看似截然不同的城市维持存在感有哪些优势?
A:在芝加哥和上海都有存在感带来了战略性的优势。芝加哥丰富的艺术氛围为画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我们能够接触到广泛的美国和欧洲艺术家网络。上海作为亚洲的文化中心,提供了接触快速增长的市场和多样化艺术的机会。这促进了文化交流,扩大了市场范围,并增强了全球对艺术的欣赏。此外,这种布局还提高了画廊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应对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最终,这种全球化的足迹提升了画廊的品牌形象,展示了对支持和推广全球艺术家的承诺。
Q:您如何描述画廊的核心使命或理念?
A:我们的使命是培育艺术家的成长与创造力,密切合作,并且策划发人深省的展览。我们精心挑选那些勇于突破当代艺术界限的艺术家,他们的出色和深思熟虑的作品汇聚在我们的画廊,形成一个互联的动态空间。Ivory Gate画廊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更是一个共享经验、故事并在东西方艺术世界之间建立可持续联系的平台。

Atticus Gordon,《Aqueduct》,2024,图片由Ivory Gate画廊提供

Q:您在挑选艺术家的作品时看重什么?您展示的艺术家之间是否有某种统一的线索或共同点?
A:我的首要任务是与艺术家建立深刻的个人联系。我尽量去理解艺术家想表达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的展览、定位、策划。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不仅要对艺术品产生兴趣,还要了解艺术家的个人特点,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这样,展览才会变得更深刻、更丰富,并且能吸引更多的当代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
除了作品中的叙事和信息,我始终强调基本要素:构图、精湛的画技以及层次的复杂性。一幅出色的画作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入另一个世界。它吸睛、激发参与度,并邀请观众展开对话和讨论。这类作品不会立刻揭示所有秘密,而是通过细微的提示和惊喜等待观众去发现。越长时间凝视,越能发现其中的层次和精妙之处。

“Tomorrow Takes Care”(2024)展览现场,图片由Ivory Gate画廊提供

Q:在芝加哥,双人展“Tomorrow Takes Care”正在展出。能否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展览的艺术家和主题的内容?
A:Atticus Gordon和Martin Golland的绘画作品探讨了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融合了抽象与具象的元素,捕捉了知觉超越单纯表象的瞬间。作品深入挖掘物体和叙事的边缘,通过创作过程将思想和身体感知相结合,引导观众在创作和解构中进行感知,增加或去除元素。Gordon的艺术作品融合了具象和抽象,构建了谜一样的世界。Golland的画作则将建筑环境与自然融合,创造了一个逻辑与连贯性让位于想象力和意外联系的空间。两位艺术家挑战固有的二元对立,邀请观众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性作品去思考和更深刻地理解现实。

Martin Golland,《Now, this perpetual night》,2024,图片由艺术家和Ivory Gate画廊提供

Q:在上海,您将展示Lindsey Kirchner的作品。观众可以期待什么内容?
A:Kirchner在绘画创作中以美国文化中的标志性、传统美丽女性形象为灵感,如Playboy模特和职业拉拉队员。她在这种想要与这些女性相似的冲突中,拒绝将自己视为欲望的对象。通过这些形象的绘画,她将这些女性解构并重新构想,创造出难以捉摸且复杂的混合人物。通过她的作品,Kirchner探讨了美丽的自由与局限,讨价还价于女性气质与性别,挑战物化的现象。这些绘画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的斗争与转变,将她们的身份与这些女性角色合并。

Lindsey Kirchner,《Angel Walk》,2024,图片由Ivory Gate画廊提供

Q:您如何为画廊的展览计划量身定制内容?在策划芝加哥或上海的展览时,哪些考虑因素是最重要的?
A:我很幸运能拥有两个独特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灵活的平面布局,可以为不同的策展机会提供支持。这种灵活性使得艺术家能够自由选择他们的共同展览者,从而通过合作讨论打造更有意义、更引人入胜的展览。我特别喜欢群展,因为它们让我通过所选艺术作品编织故事。与策展人合作特别令人满足,因为我渴望探索他们能够为我的空间带来的故事。这种动态的方式丰富了展览体验,加强了艺术家们的表达,并让我们的观众在当代艺术的讨论中更深入地参与。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