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画廊”已成行业新常态?

文摘   2025-02-04 23:31   英国  

Moka Lee,《Ego Function Error 05》(2024),Carlos Ishikawa画廊展览现场 © Moka Lee 2025,图片由艺术家、首尔Jason Haam画廊及Carlos Ishikawa画廊提供,摄影:OnArt Studio


Artnet推出艺术市场专业新闻订阅服务Artnet新闻专业版(Artnet News Pro)。成为订阅用户后,您将拥有:

- 无限次访问Artnet新闻专业版的市场报道和各类分析的权限,由行业领先的Artnet价格数据库提供

- 会员专属的每周艺术市场专栏

- 每周的Artnet新闻专业版会员通讯,包含原创深度内容和市场解析

- 行业领先的半年期艺术市场情报

- 受邀参与Artnet新闻专业版的独家活动


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中打开:

https://news.artnet.com/subscribe


本文部分内容最初发布于“The Back Room”,这是一份精炼而生动的艺术行业资讯摘要,每周为您筛选必读内容。Artnet News Pro会员可独享该通讯,订阅后可在每周五收到最新推送。



2016 年,画廊共享计划Condo在伦敦推出时引起了轰动,尤其因为它选择在一月举办——这是艺术界最冷清的月份之一,同时也是英国最阴郁的时节。该项目作为艺博会体系的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在2010年代艺术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了广泛赞誉,但也有人质疑这种模式“是真正具有变革性,还是仅仅是一种营销噱头”。
如今,近十年过去了,Condo依然活跃不衰。今年的Condo共有49家画廊参与,遍布伦敦的22个展览空间(它仍然选择在1月启动,将在2月15日结束)。在创立的这些年间,Condo的受欢迎程度逐步上升,曾于2017年扩展至纽约,并陆续在雅典、墨西哥城、圣保罗和上海推出。然而,大多数“国际分站”在疫情之后尚未恢复。尽管如此,Condo在画廊间播下的关于合作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改变了商业画廊的生态。
这正是Vanessa Carlos创办Condo时的初衷。她表示,自己当时看到了画廊行业必须要无条件地接受竞争、企业化、同质化以及西方主导地位等等这些“有问题”的商业理念,而创立Condo就是希望试图在画廊尚有自主权的领域中,通过合作来创造新的工作方式。今年Condo期间,Carlos Ishikawa画廊展出了Moka Lee和Sable Elyse Smith的作品,并接待了首尔Jason Haam画廊的联合展览。

“Photocopy Dream II”展览现场,Ginny on Frederick画廊,图片由Ginny on Frederick画廊和Good Weather画廊提供,摄影:Jack Elliot Edwards

伦敦Ginny on Frederick画廊的Freddie Powell认为,“Vanessa和Condo团队建立的模式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蓝图。”他的画廊在Condo期间与Good Weather画廊(后者在芝加哥和阿肯色州小石城设有空间)合作,共同展出Raque Ford和王雪冰(Kiki Xuebing Wang)的作品,价格在1.8万至3万美元之间。两家画廊分摊展览制作成本,但不会共享销售收入,这符合Condo的常规做法。
2月,Powell还将与伦敦画廊主Rose Easton合作举办另一场独立于Condo之外的展览,题为“Yay, to have a mouth!”。这场展览将以“嘴”为主题,探讨其在身份、语言和文化记忆中的作用,并结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展出两家画廊代理艺术家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Rebecca Ackroyd、Gabriella Boyd、Sylvie Fleury和Mike Silva。
Powell认为,他与Easton及许多近五年间成立的伦敦画廊都已建立了稳定的展览计划,因此希望在不盲目扩张的前提下拓展自身的视野,避免走入画廊行业近年来“要么扩张,要么退出”的常规路径——这种路径会促使画廊不断增加代理艺术家、展览项目、艺博会展位及空间,这就可能让他们承担更多债务,导致许多画廊最终因不堪重负而倒闭。
而过去两年,艺术市场收缩和全球通货膨胀更加促使着各家画廊进一步调整共享模式。我们Artnet新闻的同事Annie Armstrong在去年6月也指出,许多小中型画廊在夏季放弃了传统的群展,转而选择进行联合展览。去年10月,我观察到有创纪录数量的画廊在巴黎巴塞尔(Art Basel Paris)分摊展位,而日本的Art Collaboration Kyoto展会更是将画廊共享空间作为其核心的商业模式,并赢得了许多支持者。

“Julia Felsenthal: Low Visibility”展览现场,JDJ画廊,图片由JDJ画廊(纽约)提供,摄影:Inna Stravinsky

如今,这一趋势已不仅停留在某些特定的展览或活动中,而是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经营模式。纽约JDJ画廊的Jayne Johnson正在尝试全年运营的合作模式:她将与两家画廊——分别是Deanna Evans Projects和Chozick Family Art Gallery(由Rachel Uffner画廊的前总监Rebekah Chozick领导)——轮流在其纽约翠贝卡空间内进行展览。三家画廊将分别举办四场展览,共同分担运营成本,同时也维持各自的艺术项目。
Johnson说以前每年需要策划六到七场展览,同时还要应对艺博会和其他活动。她表示:“许多画廊主都会有一种‘陷入无休止循环’的感觉,但我最喜欢的工作其实是和艺术家相处,而我以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她补充说,画廊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代际变革,这主要是由于年轻藏家的购买习惯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藏家习惯在线购买艺术品,这降低了传统画廊展览的“销售紧迫感”,同时也让画廊经营者更加愿意尝试新模式。
“如果你经营的是一个小众行业中的小型企业,合作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她说,“这样大家都会获得更多机会。过去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就是唯一的方式。”

文丨Margaret Carrigan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