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艺博会,如何“想象”粤港之间的120公里?

文摘   2024-11-30 22:18   英国  



流 动、连接、对话......这些当代艺术语汇中的“热词”,有时候可以代表宏大的远景,有时落点在抒情的想象,而在广州和香港这120公里的距离之间,它们原本的字面意义,如同彼此相连的珠江水系,又如同粤商务实而进取的贸易历史,在具体的实践中塑造、演绎、累积它们所真正代表的现实行动与意涵。

刺点画廊呈现的徐世琪作品《卡斯皮尔》(2017)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香港、深圳、广州彼此之间的交互与对话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共处“大湾区”般便自然地“共生共荣”,各自都在自己的微生态中运转中,也是基于如此的出发点,「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创立之初就非常坚定地以实现大湾区的真正联动作为目标。据「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创始人Tim Li分享,作为广州人,他在成长过程中深受香港的娱乐与文化的影响,而广州的各个经贸产业也以香港为参照及“学习对象”。香港情怀根植于他的生活之中,他表示,“广州是整个大湾区内陆的核心地理枢纽,而香港连接亚太,通往全球,有更多国际生态的参与。我期待将国内与香港本土生态相结合引进到广州。我们要做的事是将全国以及香港能够反映到的当代内容放在大湾区,让湾区内陆的藏家看到这些内容,为这批藏家服务”,他如此描述自己的“香港与大湾区情结与策略”。

2023「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除了情结之外,Tim Li也具有广府经商文化中的实干与务实精神:他介绍到,将香港的艺术创作在广州呈现,也是希望为广东的很大一部分企业藏家群体及更广泛的广东地区的观众,提供除了消费娱乐符号或某种刻板印象之外的了解香港的真实面貌的契机,从而长远地培养及维护更坚实及健康的藏家及大湾区市场体系。
当我们以“入海”作为线索,重新想象广州与香港的关系,重新发现“大湾区”在非常具体的层面上的意涵,本届魔灯当代艺博会的主题“大湾区时刻”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时刻或时间截面,而是如水流塑造河床地貌一般的从历史到今天的连续时空中的行动。

由马凌画廊呈现的何子彦作品《此地》(2009-2014)

在即将开幕的2024年的「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影像视界MOMENT单元以“入海Into The Currents”为主题,特别放映来自香港的七家本地及国际画廊呈现的背景多元的艺术家关于香港、广东、离散身份及移民文化的思考。据策展人万丰所介绍,“从广州到香港,珠江穿过内海,经由维多利亚港湾,最终汇入广阔的大洋,象征着延续与转化的循环。这片交织的水域构成了一个网络,人与地方紧密相连,也随着水系的节奏流动、聚合。通过将水体作为观念的透镜,以水的流动与人类的迁移为线索,「入海」 邀请观众从独特的香港视角出发,体验其视野与源流,同时呈现香港当代艺术现场的多层次活力。”

Rossi & Rossi呈现的舒比吉·拉奧作品《关于沉默的微型研究》(2021)

正如万丰所言,“有时候我们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了某种地理或行政区域上的规划战略说法,把大湾区描述成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概念,而大湾区是一个深具历史性的存在。大湾区这片区域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连接究竟是什么样的?更进一步地,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方式才能真正连接?在什么系统中才能实现?”
“入海Into The Currents”项目通过香港的画廊在广州呈现的独特面貌来拓展对香港当代艺术生态的理解,也同时尝试重新认识珠三角。

2023「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本次参与的画廊中,维伍德画廊表示:“我们与策展人万丰在几年前就有过密切的合作,当万丰提到他在艺博会以“入海”以及香港视角策划这个影像单元时,我们立刻想到了比利时艺术家安吉尔·范盖拉(Angel Vergara)在2015年于香港驻留时创作的影像《风景》(Landscape)——这段视频里他以维多利亚港为界,分别从香港岛山顶和九龙岛两个视角拍摄自己于玻璃上作画的过程。画面不断在抽象与具象、古老的绘画行为和新兴的数字记录等各种对立之间交替,是艺术家对视觉图像力量,以及视觉如何塑造现实的持续研究与探索。广州与香港以水为媒介的连接最终也汇聚在维多利亚港,所以我们希望这件作品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看到一位作为“外来者”的艺术家如何表现这片水域,以及它与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由维伍德画廊呈现的安吉尔·范盖拉作品《风景》(2015-2016)

德萨画廊则一直以来都长期关注着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并通过在内地的短期项目、在香港画廊的驻地项目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实验,多年来见证了这群艺术家如何塑造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份认同。画廊表示,本次参展2024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是因为我们观察到广州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其中不同的持份者,包括机构譬如和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等在广州本地的持续深耕,使他们广州将会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重要地方之一。德萨画廊本次将在「魔灯当代」影像视界单元呈现香港艺术家陈嘉翘(Chan Ka Kiu)的作品《来回又折返》,她的创作常充满玩味和反讽,尝试透过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差异来探索事物本质。

德萨画廊呈现的陈嘉翘作品《来回又折返》(2023)

Flowers Gallery将在这个单元展出杨圆圆的五部短片,她的长片《女人世界》目前正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获得豆瓣开分8.5的好评,这五部短片正是杨圆圆拍摄《女人世界》时积累的素材。其中包括《勿街粤曲》和《美国亲戚》等作品,目光投向全球华人社群与广东的连接,前者展现香港移民通过粤剧延续与家乡的情感纽带,后者通过广东台山与旧金山两地的叙事,揭示广东移民文化与区域性记忆的离散与留存。将海外离散族群的粤语文化带回广州及大湾区呈现,也是希望能梳理和溯源当代华人的文化身份流动。这是Flowers Gallery第一次在大湾区参加博览会,过去两三年里,在画廊的香港空间,Flowers Gallery一直在推进大湾区的艺术家在香港的呈现,比如伍思波和吴佳儒。画廊方希望并期待能与大湾区有更多交流和对话。

由弗劳尔斯画廊呈现的杨圆圆作品《勿街粤曲》(2022)

以维多利亚港为标识的香港以多重复杂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语境,成为洋流汇聚又分散的交叉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片区域早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循环系统,包括洋流、人口流动和商品流通。当我们以洋流作为线索去讨论流动,讨论如何重新理解广州、香港、珠三角或大湾区,这个视角从来就不仅仅是中国和香港的双重视角,而是一个流动的更广阔范围内的世界视角。“我们在广州通过香港的视角看问题,看到的是香港以及从香港向外扩散的影响。现在大家在关注流动性,一方面是华人的流动,但当你从香港往外看,就会发现流动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

由弗劳尔斯画廊呈现的杨圆圆作品《美国亲戚》(2022)

“入海”项目中的多件作品也类似地展现香港的当代艺术现场有关流动及身份问题所作的相关论述与尝试;关于移民与流动的话题在香港并非“实验性”,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流,但同时,由于艺术家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也呈现出了相对主流媒介而更具“边缘性”气质的多样化表达。徐世琪的《卡斯皮尔》虚构了一位从沉没的岛屿逃亡至香港的难民故事,映射香港与珠三角地区作为移民避风港的历史身份与流动现实,并以多族裔的身份符号与故事颠覆固有认知。何子彦的《此地》通过经典艺术名作的再现重构灾难场景,广东艺术家覃小诗的《⼭洞教我如何唱歌 II》描述了与山洞幻象风景对话的末日求生故事,陈嘉翘的《来回又折返》展现了一匹变形的白马在陌生及各种场景中的无休止奔驰;舒比吉·拉奥的《关于沉默的微型研究》探讨了生态的破碎、动物及人类语言消失间的隐喻。

由烁乐画廊呈现的覃小诗作品《⼭洞教我如何唱歌 II》(2024)

这几组创作则呈现了代表性的活跃在香港当代艺术现场中的实践与关注方向,勾勒出除了“市场主导”的香港之外的另一种具体的香港本土文化面貌;同时以更多元的数码技术及媒介及普世性共识,与香港与珠三角历史与未来愿景互为参照与启示,将香港与广东置于本土与全球时空交织的叙事中,呈现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生态和身份探索。这些香港的艺术生态面貌,其实与香港的社会关系现实非常相似——而它的脉络早已深埋于历史的现实之中。当我们从艺术创作而产生的具体的、个体的乃至集体性的感性经验开始延展,在物理连接上的真正的信息、感知与文化的连接就开始建立了。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从历史上的自然地理区域概念迅速成为了经济及政治战略的一体化区域,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所在区域迅速发展。2015年,“大湾区”作为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成为香港与广州进一步协作的关键框架,旨在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圈。当包括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在内的大型项目极大地缩短了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促进人员流动和经济协作的同时,广州与香港的心理距离与情感链接,却好像并不像持有“自由行”签注就可以轻易通过边界线一般穿梭来去自如。
在“大湾区”这个常被惯性地仅框定在宏大的经济与科技的叙事中、在“风水轮流转”的“赴港代购”与“港人北上”的消费繁荣兴衰中,从当初的“珠三角”转变而来的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大湾区”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珠江水系到维港两岸的入海洋流作为载体,通过这些与此时此地息息相关的具体的创作以及艺术家的个体实践作为线索,去探寻两地历史中的文化潜流与流动聚合,以追溯及重新发现我们彼此之间的紧密相连的“大湾区时刻”,从广州,到香港,再随着洋流,到更广阔的华人命运共同体。

*2024「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大湾区时刻”为主题,将于12月5日-9日再次亮相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

文丨黄韵奇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