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对谈:由“饮茶”带来的困惑与思考

健康   2024-08-22 09:32   中国香港  

本文作者:成尘

论文《她为何选择失语——ADHD成年女性的代偿行为质性研究》*作者,喜欢整理文字信息,书写故事。正在努力探索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https://must.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53MUST_INST/reglfj/alma991003470459105076

受访者:文捷

分心者工作指南》作者,正在努力探索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赞赏由作者全额捐赠资金池。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的小伙伴!

目录

  1. 采访缘起

  2. 饮茶时的困扰

  3. 饮茶贴士

  4. 尾声



01

采访缘起


各位好,我是成尘,我的受访者是文捷。她与我曾经一起完成《分心者工作指南》。


一年前,我将失语群体理论(Muted Group Theory)作为切入点,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ADHD(注意力失调多动障碍)成年女性的代偿行为(Masking)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希望能更为真实地展现ADHD成年女性的困境,并且在这其中总结大家发掘的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此篇并非我和文捷的访谈全部内容,而是选择了我和她都觉得有趣的部分进行记录呈现。


更多与ADHD成年女性代偿行为研究以及完成,在保障受访者隐私权和其他应有权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我还在整理提炼其他的相关内容。


失语群体理论简介


该理论最初由Edwin Ardener和Shirley Ardener共同提出,后历经Kramarae等人的完善。

其不仅被应用于人类学领域,还被用于研究传播学领域来解释女性失去传播自己的权利与思想的困境。

该理论认为:

社会存在一个由主导群体构成的占主流地位的表达模式,在这个环境下,如果一个人处于少数群体当中的一员,为了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ta需要学会占主导地位的表达模式,暂时放弃自己的表达模式。

失语群体并非会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当中,一部分人会通过讲述自身故事的方式改善失语境况。

难以通过表达自己日常客观经验的群体被称为“失语群体”。


以下是一段举例说明,“【】”中的内容指代构成失语群体理论的要素: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神经发育典型(NT)群体作为大多数的表达方式,语言和文字主要是用来描述主流群体的视角和经验。【1. 主流群体表达权力的优势】

因此,在该体系当中,包含的价值观中就存在人们对某些特质的肯定与否定的偏向性。

比如“女性一般更认真细心”、“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女性擅长倾听”等等。对部分不符合该标准的女性施加压力或表示不认可等等。

【2. 主流群体定义下的话语体系,规定了什么是大众认可的特质,而什么是不被认可的特质,因此少数群体客观表达自身经验存在困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ADHD女性为了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生存,不得已采用代偿行为(masking)。

比如模仿总结社交等技巧,习得一套神经发育典型人士熟悉的社交规则和语言系统。

【3. 少数群体为了更好适应沟通,运用两套表达系统,一套属于自己习惯,一套属于主流群体】

但是,这种困境不会一直僵持下去,越来越多ADHD成年女性以讲述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视角,并且探索更好的生活方式。

【4. 少数群体会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自身的独特经验来打破困境】


因此,我的研究内容关注的是:


在越来越多的ADHD成年女性可以在互联网或者是线下表达困境,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的情况下,为何依然有部分ADHD女性在知晓自己的困境,仍选择代偿行为来隐藏自己的困境。

她们的代偿行为策略具体是什么?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如何能够在保障ADHD成年女性个人权益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当我在闲暇时,打开手机当中的媒介内容推送,其中不乏ADHD的科普内容,ADHD人士的故事在越来越多的媒介平台得以体现。


但遗憾的是,不精准的用词与误解的声音时有出现。部分媒介从业者应有的媒介素养、对信息的真实呈现、尊重受访者等,并没做到位。


这不仅有失媒介信誉,而且同样会让ADHD人士感到不适。


相关文章:


这让我意识到,真实地记录群体的心声,并且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记录,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无论是青衫Aspie自倡导的故事或是资源建议,都是一个为自己赋能的过程,记录真实也是一种力量。


所以在本篇中,我倾向于在获得我的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把这些采访的片段进行归纳,以认真沟通为基础,在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的同时,呈现有趣的部分。



02

饮茶时的困扰


以下是我与我的朋友文捷当时的采访内容,在内容结构与部分,详细征得她的同意之后,我呈现的部分如下:


文捷是潮汕人,我询问她的童年是否有一些让她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或者是社交上的困惑。


她告诉我:一个是与自己熟悉的长辈寒暄。


如果是一些关于学习类的问题,这种其实很好回答,比如成绩如何,读到哪一年级。


但是,由于自己是家中的长姐,当那些亲戚说要她照顾好弟弟妹妹时,她其实会觉得很尴尬,而且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


“我其实是不知所措的。当时我记得自己才小学低年级时候,可能没超过10岁。

我会觉得大人很奇怪,因为我自己就在上学,怎么去做一个成年人的事情去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而且听起来就很不舒服,似乎把年龄和责任捆在一起,然后作为必须执行的责任一样交给我,我会觉得很别扭。

(分享来自文捷)


关于寒暄,除了接话的尴尬,对于文捷而言,童年时不太适应的事情是:去他人家里做客时喝茶。


潮汕有喝功夫茶的习惯,喝功夫茶也是有规矩的。


在文捷的印象里,如果主人家为客人倒了茶,客人需要将杯子接过来,说谢谢,然后要喝掉放回茶盘,以方便主人再次倒茶。


文捷告诉我,自己十分认真地观察了整个饮茶的过程,然后把每个喝茶的过程记在心里,可操作起来仍然会感受到尴尬:


“茶杯的杯子边沿很薄,我会觉得拿着烫手。

茶很烫,我没办法一下子喝下去,一圈下来大家都喝完了就我没喝完,又不能杯子放回去,大家都会看着我。

我觉得这一套流程下来其实一直要杯子拿起,放回去这样重复动作很麻烦,所以别人之后要给我倒茶我就说不喝茶。

以及,我不太能理解那些用盖碗泡茶的人,他们的手真的不会烫吗?

(分享来自文捷)



03

饮茶贴士


(本部分是成尘视角)


巧合的是,文捷的问题正好也是童年时候的我好奇的事情。


不过当时我并未多想,只当是在泡茶的时候手上的茧子不够厚,或者是自己拿盖碗的技术不过关,没有去深究过这个问题。


后来我询问过茶行店长及茶文化爱好者,结合了相关书籍、b站上的一些茶文化介绍的视频,了解到了“如何用盖碗泡茶才能不会很烫”的一些技巧。


如果你对茶文化感兴趣,又有饮茶习惯,以下内容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3.1)

在外做客如何拒绝饮茶


如果是对喝茶不感兴趣的朋友,又恰好生活在沿海的茶文化领域,实在不习惯喝茶及无法记住喝茶的礼仪又担心尴尬,去主人家做客时,可以运用的公式是:


感谢对方的好意+拒绝茶水+提出自己可以接受的需求


具体例子如下:


  • “谢谢你的好意,我不喝茶,请帮我倒一杯水可以吗?”

  • “谢谢你的好意,我吃水果/茶点(主人家招待客人一般会用到的茶点)就可以了。”

  • “真是不凑巧,医生说我最近不太能喝茶。”


如果去他人家做客,主人家已经为你拿出杯子,倒好茶,实在不好意思口头拒绝,可以不用学着他人一口气喝完或者喝一大口,只需要小口饮用或等茶凉(主人会时不时加茶),可以用扣手礼感谢主人斟茶,其他的不必动即可。


(3.2)

防止饮用烫伤的技巧


除了杯子很烫手之外,我曾询问过不太习惯饮茶的朋友,反馈其实和文捷相似:难以入口。


除了茶水太烫,还有泡茶的浓度太高,浓度太高导致喉咙部分可能出现分泌物,口腔感觉不适,难以止渴等问题。


最关键的是:每个人对茶水的“烫”的程度定义是不同的,有时自己觉得“很烫”的茶水,在他人的感觉中反而是“不烫”的。


如何将饮水温度控制在自己感觉舒服的状态?


我之前在家尝试的方式是:


运用可以显示温度的养生壶煮水,分别在凉开水/矿泉水加热到35摄氏度、55摄氏度或者75摄氏度的时候,倒出不同的水。

去尝试不同温度的水,找到更适合自己入口的大致范围,防止被烫。


当然,如果所在的地方能够找到可以设定水温的功能饮水机,也会更为方便。


如果身边没有精准测量温度的工具,那么在刚刚烧热的开水/热水倒入自己的水杯时(有时水杯还会有余下的凉水),尽量遵循凉水量大于热水量的原则。


如果只有热水,那么请放在风扇下或者阴凉处静置5-10分钟,等水温下降、 水面没有再冒热气时,再尝试饮用。


(3.3)

在家里泡茶的注意事项


(3.3.1)茶具的选择


不习惯盖碗可以用茶壶代替,自己饮茶时可以换带有把手的茶杯。


盖碗又称“三才碗”,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大有天地人三和之意。在福建闽南及广东潮汕区,盖碗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泡茶用具。


《中国茶叶大辞典》记载道:“盖碗,饮具,多见瓷质”,福建武夷等地常用盖碗泡茶来品评茶叶等级,大概是因为盖碗的材质轻便且容易观香观色。


如果是初入门的兴趣爱好者,可以选择b站上“清山茶事”、“学茶研习社”等博主进行茶叶内容和茶具的了解。


以下我的切入视角主要以解决泡茶烫手问题进行回答。


关于茶的盖碗为何薄且烫手的问题:


  • 茶盖碗的瓷如果太厚,可能会导致散热慢,但是到了倒出茶汤的时候会变得十分烫手,且不容易散热;

  • 烫手的原因有可能与盖碗设计有关。


以下是茶盖碗的挑选技巧:


说明:以下文字摘自b站博主“清山茶事”的视频《新手买盖碗攻略:我不相信看完你还不会选好用不烫手的盖碗》(2023.12)


原视频中有详细案例对比:

www.bilibili.com/video/BV1hQ4y137nd


(图片由作者成尘提供)


“盖碗上的叫做盖纽,也就是我们拿手取下盖子的地方。尽量选高盖纽及空心盖纽,也就是盖纽中心不会凹陷下去离盖子很近的;

其次就是盖碗的碗沿撇口离盖纽的弧度不会太大的部分;

再者选择茶碗部分的底座是高一些的,这意味着热的部分不容易传导到茶底。”


“如果在选择购买茶盖碗时,发现盖碗的碗壁(瓷胎)很厚,或者盖碗的碗边沿碗壁(瓷胎)很薄的就尽量不选。

因为倒茶的时候,碗壁厚度很厚,热传导太慢,无法准确判断热的位置,导致熟练的人容易在热水注入的后期时间段不小心烫到手。

瓷胎太薄无论是用手指还是大拇指与食指的虎口部分去接触到盖碗边沿部分,边沿部分很薄就会在泡茶出茶汤的时候握着感觉很烫。

盖子边沿距离碗口太近也不行,因为如果倒茶的话盖子很容易因为没有摩擦力而滑动。”


(3.3.2)掌握正确的泡茶方式


单手盖碗泡茶其实是相对而言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盖碗和碗沿与手的尺寸较为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的惯用手举起,大拇指和中指张开,作为圆弧,卡在盖碗的碗沿部分,食指放于盖纽位置;


倒茶时,让手腕弯曲发力,带动手肘将盖碗中的茶水到出,而不是手肘下意识抬高倒茶,减少手臂和手肘僵硬。


尽量避免无名指和小指等其他部分靠近盖碗的碗身部分。


如果觉得单手泡茶不稳定,可以使用另外一只手的食指,抵在茶碗碗底作为支撑点,减少盖碗滑落的可能性。


(3.3.3)书籍推荐


当泡茶作为招待友人或者自己练习专注的方式,而不是和不熟悉的人进行应酬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会比以前更舒畅些。


心情的愉悦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品尝茶水的感受,如果有与友人聚会、品茶的过程,能够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


如果作为饮茶爱好者,自己泡茶,在学习基础知识及有技巧性的训练过程,对个体回到当下及专注会有一定益处。


以下是为感兴趣者推荐的更多茶叶书籍及图文内容,10年以前的书籍在孔夫子旧书网、图书馆查询可得:


图文并茂且可以迅速认识茶叶种类及茶具类型的书推荐:

  • 李洪(2007)。《轻松认识茶和茶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如何认识茶具、泡茶、制作茶点,有图文详解的书推荐:

  • 彭丽亚(2007)。《中国家庭茶艺百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对地方及茶文化爱好,想对茶文化深入了解的,推荐:

  • 陈龙、陈陶然(2006)。《闽茶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蒋一谈(2006)。《潮汕工夫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陆羽《陆羽茶经:经典本》。(译者:孙承辉,2019)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玲(2020)。《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

  • 陈宗懋(2017)。《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04

尾声


潮汕、闽南文化区的饮茶方式是以盖碗或茶壶冲出茶汤,分于杯中饮用,可能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不同。


其中涉及到的饮茶文化当中存在不同的地域特色,社交以及使用茶具的礼仪等多方面内容,无法面面俱到进行展开写作,如有遗漏,还望谅解。


笔者聚焦于文捷在饮茶文化中遇到的生活困惑,以此作为引子展开讨论,记录这些细节,以及个人生活经验。


笔者相信ADHDer展现出个人视角下的一些困惑与不适,同样可以引发讨论,哪怕是个人体验的困扰。


这并非是受访者小题大做,而是个人叙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更需要什么。


认真地看见,真实讲述自己的心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另外,感谢在此期间文捷对我的帮助,她同意并鼓励我写下文字,没有她的支持,无论采访还是本篇内容都会难以完成。


--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阅览)

(1)作者论文:


  • 李子君., & 黃微子. (2023). 她爲何選擇失語——ADHD成年女性的代償行為質性研究 = Why does she choose being muted : A Qualitative Study of Masking Behavior in Women with ADHD / 李子君. 澳門科技大學.

    https://must.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53MUST_INST/reglfj/alma991003470459105076


(2)ADHD女性困境:


  • Holthe, M, & Langvik, E. (2017). The Strives, Struggles, and Successes of Women Diagnosed With ADHD as Adults. SAGE Open,7(1)

    http://doi.org/10.1177/2158244017701799


(3)失语群体理论:


  • Ardener, S. (2005). Ardener's "Muted Groups": The genesis of an idea and its praxis: WL. Women and Language, 28(2), 50-54,72.

    https://www-proquest-com.libezproxy.must.edu.mo/scholarly-journals/ardenersmuted-groups-genesis-idea-praxis/docview/198819388/se-2

  • Kramarae, C. (2005). Muted Group Theory1 and Communication: Asking Dangerous Questions: WL. Women and Language, 28(2), 55-61,72. 

    https://www-proquest-com.libezproxy.must.edu.mo/scholarly-journals/muted-group-theory1-communication-asking/docview/198819476/se-2

  • 刘蒙之 (2009)。从批判的理论到理论的批判——“失声的群体“理论研究四十年回顾.。学术界,1, 270-277。


(4)茶:


  • 彭丽亚(2007)。《中国家庭茶艺百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陈龙、陈陶然(2006)。《闽茶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陈宗懋(2017)。《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题图来源网络,侵删。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量表】查看。

编辑  |  披垒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青衫Aspie
献给有独特🧠的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