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ukue
一个想法很多的,喜欢聊天的亲民型互联网幽灵。
作者既往文章:
本文赞赏将作为作者的补充稿费。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的小伙伴!
目录
应试教育阶段
留学时期
其他
写在最后
本文为个人就学期间的各类经历大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应试教育阶段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日本《幸若舞 · 敦盛》
而30年说长不长,说短又不短,过往的人生经历对我来说似乎有点成为一种“别人的事迹”的感觉。
“有些人25岁就死了,等到75岁才被埋葬”,毕竟曾经的我已经“去世”多年。
离开高中11年有余,许久没拿起笔在纸张间书写长文了,而今我坐在电脑前,边打字边思考该写点什么来记录我的学生生涯。
我曾经有很多兴趣爱好,但因为那些对学习和成绩提升没用,最后还是全被父母扼杀在摇篮里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只学了个皮毛的性格造成的原因。
也有过很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幼儿园的时候很喜欢“才艺表演”,喜欢给住在一个家属院里(小区)的那些人唱歌。
我喜欢唱歌但也不是很出众,只是偶尔被大人夸奖的程度,没什么特别的。
但还是有天天看电视上的一些选秀节目,幻想自己哪天要是能当偶像就好了,好想被大家夸赞。
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我自认为那时候还挺外向的。
活得越久越发现,现实生活的平淡乏味,我就开始自己编各种乱七八糟的故事。
也阅读了很多书籍,从中借鉴了很多内容,来构建我故事中的人物和世界观。
到现在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创作故事。
我还带头在班里玩一种“开出版社,自制小人书”的游戏。
裁剪下来一些白纸然后用订书钉把它们装订成册,自己写标题和画封面图,在左下角的“书脊”位置写下“XX出版社”,还在封面上盖上我自己的专用印章(防盗版用的)。
书里面的内容,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就全写成文字稿,能画得出来的我就画成漫画的形式。
创作完了以后我就把做好的“书”拿给班级里的同学传阅,很期待得到读者的反馈。
第一次听到有人还想看故事的后续,我真的很开心,对我来说写这些“破东西”可真比“学习”有趣多了。
我上课也在画这些,还被老师没收过自己画的“小人书”,但我的每一任语文老师都是我最喜欢的老师(除了高中的)。
而我学习的目的之一也变成了“为了能写出来更有趣的作品”,我很努力地在学语文,也希望能在作文上更加精进一步。
带着私心报名了“作文写作班”,但好像跟我想要的东西有点背道而驰了。
课上也就只是讲怎么写模范作文和多背优秀例句,也太套路了吧。
因为老师喜欢看华丽辞藻,我就越来越往文章里面堆砌这些。
现在回头看看原来写的这些东西也太不接地气了,真的很空洞无趣,学不来。
但还是更喜欢白描,简单干练的生动描绘是真的厉害呀。
小小追着喜欢的作者的书看了一阵子,觉得他写的“儿童文学”这个分类下面的书真有想象力,也太会写了吧。
我也想写这种故事。
这时候,我好想当作家,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写故事而不会被大人批评不务正业了。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逼小孩学英语,反正我家抓得特别严。
导致我高中就突然不想再学英语了。
从小就学什么新概念英语,然后被要求死记硬背那些课文,记完了背给他们听检查我学得怎么样。
在原来那个还在用复读机听磁带的年代,就是反反复复一直背这些东西。
虽然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但至今还记得放假也在背课文听磁带,还有被逼着学英语的痛苦。
我初中的时候,还要考英语口语,那时候家里买了麦克风练习,正式考试也差不多是对着麦克风跟电脑讲。
我中考英语离满分就差10分。
于是父母异想天开似的,打算让我去读什么国际高中,之后安排我高中去加拿大留学,甚至还拉我去面试学校了。
(去了还是有再考验英语能力,包括口语)
可最后我还是放弃留学,因为我对英语实在没有自信,也没有魄力和勇气,怕出国了什么都不会。
而且欧美的治安之类的,在我印象中很危险的感觉,就走了“老实高考算了”这条错误的道路。
(后续的事,也就如我上期个人故事,所提到的那样,高考不出意外地考砸了,连三本都没考到,没学上了)
前情提要:
小学毕业的暑假,我就已经开始上补习班了,提前开始学中学预科知识。
一个人骑自行车独自上下补习班,初二上的重点班也是寒暑假都要偷偷给我们“补课”多上内容。
2008年寒假还是因为雪灾才“有幸”多了几天寒假没再补课了。
因为数学成绩一直不行,我周末还要补习数学,父母在网上给我请了家教,每周来给我讲上几小时课(记得好像是找的大学生?)。
要不是为了考试,真的不想学这些东西啊。
被迫花费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学我压根不感兴趣的东西,未免也太痛苦了。
效率很低,最后也就只是个“勉强会做”的程度。
好多东西老师给我讲了许多遍,但好像我就是“没往心里去”,永远做过就忘,不会举一反三。
除了补习班,家教,父母还在网上找到了什么网课。
好处是那些网课视频,可以一直反复看反复回顾。
想想我那么早就看上网课了,领先时代一个版本。
坏处是,被动学习的时间又大幅延长了。
在这里想谢谢我的第一个化学老师。
因为他讲课很对我口味,所以我化学起步就学得很好。
而且我觉得化学的这些反应非常有趣,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粉尘爆炸”。
当时有写过一个幻想系的故事,主人公用面粉在教室里面制造了一起粉尘爆炸,然后把学校给炸没了。
最后的结局是这个主人公被诊断出来有精神方面障碍,是他妄想里的那个朋友教唆他去炸学校的,余生在精神病院度过了。
现实里的我无能为力,只能在梦里想想怎么炸学校的事了。
到了高中,我依然是得在周末休息时间继续补习数学,后面还多了个物理,因为物理我也学不会了。
我换过很多任数学老师家教。
后面他们还找关系请了那种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教我,去那些老师家开的3人“小班”上课,还有请我高中自己学校的物理老师给我补课……
感觉对不起他们,我是个傻子,学了这么久就只能达到一个勉强及格的水平。
超过10人的那种多人大课,因为不会有老师一直盯着我,看我有没有在认真听讲,我就经常会放飞思路到九霄云外。
我需要有人一直“可以确认我到底有没有在听,有没有听懂”才行。
高三最后一年,4月我就回家不去学校了。
然后到6月之前,一直每天都去教育机构那边的一对一全科辅导上课,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
(江苏高考是这样的,只考五门,语数外记总分,选修的那两门是分ABCD等级,不懂的人可以自己查怎么回事)
用着最好的教育资源,考出来最差劲的成绩。
连我最喜欢的生物成绩,居然也就只考到了个B+的水平(物理考了个C呵呵)。
这样的打击我能记一辈子,像个“祥林嫂”似的逢人就说,真是没救了。
留学时期
同学说,“还以为你长大以后会当漫画家”、“我是因为你才开始喜欢画画的”。
对不起,漫画家太厉害了,我这种人怎么可能当得上呢。
没什么才能也不愿意刻苦锻炼。
听我同学的同学,那个在画漫画的朋友,每天都要花4-5小时画速写就令我咂舌了。
因为我根本做不到这样,让我画3小时素描我就要无聊到睡着了。
之前在大学素描课上画画睡着还被老师骂了。
唯一记得他的夸奖是:我之前上色的那个青椒的景物,颜色还不错。
以前上课画的香蕉,丑丑的
(作者供图)
大学上了这么久,我后面才发现,原来我好像也不是喜欢画画,可能还是觉得涂颜色很开心(?),造型方面差得一塌糊涂。
他们说的“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对我来说就很难。
我总是在凭借着自己的想象画东西,然后就全是模糊扭曲变形的,我也不会观察那些细节,画得很随便。
学2D动画的时候,我发现我不会画“中割り(中间帧)”,实在想不到2张原画之间过渡的中间帧是应该画成什么样的。
画过每个学动画的人都会遇到过的“马匹跑步”“人物转头”“风车转动”“小球弹跳”的作业,因为不会画我就只能上网找其他人画的参考着“抄一下作业”。
后面我问老师有没有专门做动画“仕上げ(上色)”的工作,结果得到的回复是“没有专门干这个的,都是外包或者动画师在做,赚一点零钱补贴家用的”。
好了,我又彻底死心了,这辈子也跟画动画无缘了,比起自己画,我还是更喜欢看动画。
后来上班重新学3D动画的K帧那些知识,组长人很好讲得也很耐心,但我还是会一边站着听讲,一边听到困得眼睛都闭上睡着了……
感觉很对不起,但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困意。
即使睡眠时间是充足的,我还是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显得无精打采更容易困倦,老被指责呵欠连天。
高中在课桌上画的
(作者供图)
其他
说来惭愧,我觉得我是一个挺“有趣”的人,我的朋友也觉得我很幽默,很喜欢这样的正向循环。
我创作有趣的段子讲给他们听,然后看大家笑成一团,空气中充斥着快活的气氛。
初三的时候,还在写《校园轶事录》来记录老师们上课的一些经典语录大全。
还收获了一个“上晚自习在看,结果笑出声儿了,被英语老师臭骂了一顿”的读者评价。
我做过最大胆的事情,莫过于在考卷的答题区上写下一句:此处留白,请不要作答。
改卷老师最后给我判了个大错,然后写下了“你真幽默!”的评语。
放到现在高低也能在视频博主那边,竞选上个中小学生离谱作业大赏吧。
我会自己总结一些做题的小思路,尤其是排除法,在想不出来的情况下找到那个最像正确答案的选择。
而做阅读理解和听力就是,注意找/记关键词,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排除干扰项(这个方法我平时聊天也在用),不用全部完全看懂写的什么,大概意思差不多就行。
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在读到一些特定的关键词的时候,就会触发,类似于打开网页“超链接”一样的效果,好像检索方面有点问题的搜索引擎那样。
在跟人聊天时,偶尔会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话题太跳跃了。
有些做错过的题,尤其是一些低级错误会让我很有羞耻感,我会记很久。
现在还记得当年考日语能力考N1的时候,错了个“抜粋”的词义选择,第一眼下意识以为是“出类拔萃”的意思,结果这词的意思是摘录。
也有试过按谐音去背英文单词,当时跟我高中最好的朋友一起背单词,背到“ambulance(救护车)”这个词,我突然“顿悟”,“等等,你看这个词读起来是不是好像“俺不能死”啊?”
朋友:“妙啊,这个好。”
不过这种方法终究还是难成大器,充其量算小打小闹。
由于我很难记清英文单词的字母排列顺序(我知道大概是由那几个字母组成的这个单词,但想不起来具体是如何排列的),总是会写错顺序。
比如说把“angel”和“angle”搞混,我真的很难区分这些单词,也搞不太懂发音,尤其那种拼起来以后有一部分是不发音的。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如果“读起来和写出来不一样”,我就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
后面就越来越不爱背英文单词,但在学日文上貌似就没有遇到这种问题,很神秘的。
我对备受诟病的日式英语和片假名外来语的接受能力倒是还行。
反而看原本的英语我想不起来这个词什么意思,但看日语片假名就马上反应过来意思了。
比如说看volume,我甚至不知道是怎么读的,但你一说:ボリューム,我就懂了。
说到日语,又想到翻译的时候经常遇到“細かすぎて伝わらない(太细腻了传达不出来)”。
只有懂的人才能品味到里面的那种意思,实在是越读越有趣。
不知道有没有人也喜欢这种,每次遇到我就好想讲给所有人听,也有在挑战努力把这些转换成中文给读者看。
相较于应试教育苦学了12年的英语(真正的学习时长虽然肯定没有那么久就是了),学日语对我来说倒不是什么太痛苦的事情,还算挺轻松自然的。
甚至“也没有多花心思好好学”,依然是班里那个不太听话但成绩还行的“怪学生”。
上课依然在开小差干别的事,课上的内容也是听得断断续续的。
还没开始正式学的时候,我就在自学一点了,背五十音还是从抄写歌词给歌词注音的时候,开始一点点记的,后面突然有一天就那么顺理成章地背会了……?
很神奇吧。
当年刚学的时候还特别自信,学了一个多月我就已经开始挑战听译感兴趣的广播剧了,还玩了玩没汉化的那种视觉小说类游戏。
之后大概就“好好学了”半年左右,后面半年时间就开始摸鱼瞎来了。
就算是到现在还是会觉得自己基础没打好很心虚,永远是“学得不踏实但已经要考试了”的那种状态。
2014年7月考过的N2(总分149分,阅读满分),后面一直不敢挑战N1,就熬到了大学四年级的时候。
因为没有考过N1觉得总有一道坎过不去很自卑的感觉,想着要不然考一下试试吧!
然后2018年7月我就裸考了N1(考前几个月就每天随便背几个N1词汇那种感觉,语法也没看,结果背的没考到,考到的没背到ORZ)……
居然还考过了,总分是135分,阅读理解满分。
不过这都只是些“不能当饭吃”的生活调剂,可以说是对我的成绩和处境毫无帮助,苦中作乐罢了。
不走寻常人的思路,就是我对抗无聊的最大武器,那时候的我简直强大得可怕。
年纪大了,反而会经常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然后陷入什么也不想干的虚无主义。
上平面设计的课,老师要大家自己排版然后做文字T恤,然后一句话就突然闯入我的思维:Memento mori(メメントモリ)。
我做的T恤,Memento mori
拉丁语,可译为:“记住你只是一个凡人”/“记住你终有一死”
(作者供图)
虽然跟前后文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我心里已经敲定了要用这句话做T恤了。
灵感就总是来得很唐突,就像“耳虫”总有那么几句歌词会这么突然萦绕在人脑海。
让我讲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很难跟人聊我的设计思路,上学的时候最怕发表和演讲了。
(但还是瞎编了一个设计这件T恤的文案交作业)
然后因为可能这个项目太有个性了,一直被老师记成“那个做Memento mori T恤的人”,甚至还喊我モリさん(取memento mori里后半的mori这个词,读音和日语里的“森”是一样的,听起来好像“森先生”)。
未免有点太好笑了,我们艺术类课程的老师总是这么有意思呢!
人一生的时间实在太短太有限了,我想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我认为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上,只想学我认为有用的东西,即便这样做并赚不到什么生活费,还是太理想主义了吗。
我最能拿出干劲的三件事,莫过于与人争论,打游戏,聊天(特指打字聊天)。
聊天其实还是挺需要动脑的一件事,因为几乎永远不知道别人下一句话会说什么,还要结合上下文揣测对方的意图,可能会想听什么话或者需要什么帮助。
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喜或悲思考许久,写一段话有时候要字字斟酌,还会打完觉得不对,又全都删了重写,一直在思考,没停下来过。
我很乐于用我所学的知识和阅历来帮助朋友,在网上加上了搜索引擎简直如虎添翼,好像我就是无所不能的答题大师。
因为聊天记录可以反复观看比现实里面对面口头讲话方便好多,有利于我回看分析和继续推敲意思。
教给别人我知道的情报,然后看其他人的反应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大家互相学习“好像也并没有那么有用的知识”,然而感觉良好,比上课好玩,能让别人学到“对他们来说有用的情报”那就最好不过了。
不过很遗憾,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自学能力”,我的大学差不多算是混了个文凭。
拿到毕业证书并不代表我有能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了,实际上我还是几乎什么也不会,什么都只学了个将将入门的程度。
我遇到不会的地方,第一个想法都是直接问别人该怎么办。
感觉还是被国内这种应试教育的那种填鸭式学法给害了。
什么东西我总觉得“要有一个人教我,我才能学会”、“跟着流程一步一步做下来也许就能学会了,一定是有什么正确的做法的”。
身边那些厉害的同学也基本上全靠自学,老师教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自学能力才是大头,好多时候就是自己研究打磨作品,遇到不会的老师给点拨一下。
审美眼光也是得靠自己日常的品鉴和积累锻炼出来的,这点只能靠自己研究,谁也帮不了。
毕竟艺术设计这类东西,并没有什么“完全正确的答案”,也不是只要按照流程和规则就能“做对”的东西吧?
我是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的老叛逆人了,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小学老师给的评价是“我好像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向往自由自在,不想被规则束缚,大家都很羡慕我这样,还有那些对老师敢怒不敢言的人,背后都挺佩服我的。
我真是一条汉子,但代价就是被扣上不服管教的问题学生的帽子。
如果说其他人是被驯服的羔羊,社会化程度比较高,那我就是山里灵活的野猴,动物性比较重,喜欢顺从于自己的本心。
人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我已经开始走向“变老”的那一步了,一直困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意再接触新的东西,也不想学新知识凑合着过了。
说什么“你不是为了别人学习”,我笑了,怎么不是,又不是我自己主动想学的这些东西,不是因为考试需要,工作需要吗?我怎么“为了自己学”啊?
那要说我自己主动去学的,大概也就只有“做漫画汉化”吧。
以前不会用PS嵌字,甚至还用过美图秀秀来做嵌字,但做得很丑。
想了想我就加了个汉化组,然后进去跟组里的老师学嵌字,组长很耐心教了我很多规则和技巧,也稍微跟修图老师学了一点简单的修图。
后来我成为了可以“自己翻译自己嵌字”的一体机,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汉化了。
我的毕业作品很烂,就是一个小册子,排版了一下自己的旅游照片和整理了一点点文案,然后就那么潦草地装订成册了。
标题是“旅の途中”,灵感来源于我喜欢的一段歌词:誰も旅の途中 本当の自分自身 出逢うため(世人皆在旅途之中,为了能遇见那真正的自己)。
人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最后能不留遗憾地离开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还在寻找。
写在最后
思考良久还是决定把自己的经历都写出来,找个地方发表给别人看看,也许能找到新的视角和看法呢?
果然还是很想在世界上,留下一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证明啊,虽然有的事就只有我自己还记得了。
给自己写一点鸡汤吧,也许人生并不是什么一本道(日文,译:直道),有很多的岔路,失败也不一定那么不堪,最后全都会变成人生阅历的一部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正是因为没考上国内的大学,才意外得到了一个海外留学的机会。
假期还有父母带着我在海外旅游(基本上欧洲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这些发达地区都玩遍了),也算是在死前见过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了吧。
很喜欢网上看见的一张图,图上是一些看着萎靡不振的绿植,上面写着一句:我没死,只是天生就长成这样。
我是一棵杂草,今天也是半死不活地生长在互联网上,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当一个一天24h都活在网上的赛博幽灵。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题图内容为本文作者个人绘画作品,图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查看。
编辑 | PSMJ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