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畔觅古村(上)

文摘   旅游   2022-07-25 18:38   浙江  

1

鹿城一瞥

[ 22 / 06 / 02 ] 

因为永嘉县的高铁站还没修好,所以火车只能坐到温州南站。出发时的好天气随着一路往南,渐渐变成了天边翻涌的浓云和噼里啪啦打在车窗上的细雨。

温州也在下雨,一时间就不想赶去楠溪江了。直接去市中心先住下,做个城市的半日游。因为我也没好好看过这个城市,此前仅有的几次来都是出差。

温州在清光绪二年(1876)被辟为通商口岸,所以至今市中心在五马街和解放街一带,还保留有大量西式洋楼建筑。

宽阔的五马街,石铺的路面被大雨冲刷得锃亮,映着招牌灯光婆娑的影子。落雨的午后,行人稀少,商店门可罗雀,更烘托了萧瑟之感。

五马街



然而写着硕大的“1868”的老香山药铺,标有“1932”的中央大戏院,创办于1927年的云博商场(温州第一百货商店)……步行街两侧相对而立的高大宏伟的西洋老建筑,却都昭昭显示着此地的悠久历史和过往的商业繁华。

虽然那些老商店大都不复存在了,但那些老房子却还在延续曾经的功能,“五味和”还是食品商场,中央大戏院改为电影院,“金三益”绸缎庄与时俱进变为运动服饰商场,老香山药店依然还是药店……

温州不愧是温州,即使短短一瞥,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老派的商业底蕴。


建于1932年的中央大戏院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五马”之名据说源于东晋王羲之,相传他任永嘉郡守时,出乘五马,因而得名。

相比起来,与五马街十字交叉的解放街就更接地气些。民国时期的厚重的石头建筑,隐蔽在高大茂盛的梧桐树后,小店里透出微微亮光,金色的路灯在飘着雨的夜色中氤氲迷蒙,弥漫着一种浪漫却又亲切的生活气。 

解放街


此外,到了浙南,各县市的小吃是绝不能落下的。虽然薄片状的杏仁腐和我期待的不太一样,但鱼圆确实滋味鲜美,口感松嫩。

温州鱼圆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丸子状,而是将去刺的海鱼切成细条加淀粉揉捏摔打,然后将上劲的鱼肉刮成条状下锅,因此吃起来又松又滑。这时候要是我还能有肚子再吃上一碗鱼圆面或鱼圆粉干,就完美了。

馄饨和鱼圆

杏仁腐

晚上从解放街无意中拐到县前头,空气里飘来一股浓郁的粽子香气。原来沿街开着一串儿的粽子店。恰逢端午假,这么晚了竟还灯火通明,蒸汽缭绕,来买粽子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薄饼不知道在温州叫什么。在台州用来包食饼筒,也是端午的节令食品

雨夜朦胧的公园路

南方的梅雨季节怕是已经到了。今天的雨时大时小地下了一整天,空气里全是水分子的气息,浑身潮腻腻的。放在房间桌上的书,晚上回来时看到那书页竟都潮到打皱了。

“东瓯名镇”,华盖山古城墙遗址

2

闲游小楠溪


[ 22 / 06 / 03 ] 

一大早我爸开车从台州来到温州跟我汇合,这样我在楠溪江的游荡就自由很多了。

原本计划先沿楠溪江干流去古村落最集中的岩头镇一带。但是误开到了小楠溪,那就将错就错,先在把小楠溪一线的几个景点看了吧——反正我的旅途大都是这样改来变来,随心所欲。

小楠溪是楠溪江的一条支流,水面比干流略窄,两侧巨崖壁立、高山耸峙,一路的景点也基本与山峰、深谷、瀑布、溪涧相关。

可能是因为天气阴沉,也可能因为潮湿又闷热,这些山景比起隔壁的雁荡山,就让人觉得平平无奇了,没有什么继续逗留、深入探究的兴致。

小楠溪沿岸风光

崖下库风景区

陶公洞



千丈瀑风景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个到达的目的地,埭头古村。

导航给我带到村口的时候,沿街三四层的新楼房让我误以为是不是开错了,还是老房子已经被拆尽了,毕竟这样的消失也不只遇到一次两次。



还好当我们从街道穿过古旧的台门,往里面走时,发现古村落的建筑和格局还是很珍贵地被保留了一部分。

埭头古称“埭川”,又称“埭谷”,“埭”即坝的意思,因其处于两座高山之间的狭长谷地而得名,村子依山而建,由西向东倾斜,形如一艘船。陈氏先祖在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建立此村,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


进门后右手边就是始建于明代的陈氏大宗祠。蛮石垒砌成的古朴的围墙,宽敞的鹅卵石铺就的道坦,祠堂面阔七间,遗憾的是此时屋门紧闭。

过了祠堂,沿白色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往西走,就看见前方一处长方形的“墨沼”,以墨沼池为中心,村中水渠迂回贯穿,古村因此显得灵动欢脱起来。

墨沼生香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书圣王羲之曾任永嘉太守。王羲之鹅池洗墨的故事在永嘉民间世代流传。民间景仰书圣练字的精神,在村中挖凿水池名曰“墨昭”。埭头村中央的这一方墨沼池就是其中代表。

盛浓的耕读之风、诗书之风在埭头村世代传承,与当地的自然山水、农耕生活结合成一幅幅田园山水画卷。


其中几乎出现在所有楠溪江村落的书籍中,被著名建筑学教授陈志华先生评价为“人与自然和谐,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民居代表,是一处叫作“松风水月”的门台及其内里的一层老宅。

门台临水,并不作门用,而是接引风水,另有一侧门是进出的通道。门台和古宅据记载建于清乾隆九年(1745年),迄今已270多年。

“松风水月”门台

宅院位于村子西北的山脚,依山就势而建,并不宏伟,却处处透露着精巧别致。门台和主屋的屋脊两端装饰有凤形翘角,如飞凤展翅昂头,典雅优美。大块卵石铺砌的院子,砖缝间已爬满了绿色苔草。蛮石筑砌的墙基上,临水的白色镂空花墙半遮半现。

背倚松涛阵阵,前临映月水池,真是风雅至极。整座老宅建于山水间,又融于山水中。虽无大富大贵,但必定是吟诵山水间,耕读继世的风雅子弟。


行至村后,有一鹅卵石小道蜿蜒地通往山上。山前有一卧龙岗,四下竹林茂盛,树木苍翠,郁郁葱葱。

卧龙岗上,有一上一下两棵巨大的古樟树,枝干粗壮遒劲,浓荫如盖,相传为陈氏始祖所栽种,现已700多岁。

两棵香樟俯仰相望,互成犄角,宛如龙之两角,恰应了卧龙岗之名。



因为去了沿途各个小景点,所以去往茗岙梯田时天色已晚。拐着九转十八弯的山路,一边疑心有没有走错地方,一边担心下雨起雾,就觉得这路怎么开都开不到头。

而当我终于看见茗岙梯田的观景台时,山谷里的水气果然开始涌上来了,与傍晚时分的炊烟缭绕在一起,将整片梯田与其间的村落彻底笼罩住。

这朦胧苍茫的照片,估计我再怎么做后期也是无济于事。

阴雨朦胧中的茗岙梯田

茗岙梯田

3

古村寻踪


[ 22 / 06 / 04 ] 

今天原计划走三个古村。但可能是因为古村里的老建筑,拆的拆,毁的毁,修的修,所以能看的不多了,一口气把《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书中最主要的四个全走完了。

芙蓉古村,因为村子正对着的芙蓉峰宛如一朵芙蓉花而得名。清晨天气阴沉,高耸的山峰还笼罩在云雾中,当我们在村中逛到中午时分,偶一抬头,发现天上的云气正渐渐散去,芙蓉峰被剩余的几缕云气缭绕,宛如仙境似的。

我们沿农田走过,从南寨门进入村子。芙蓉村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来的寨墙,曾经沿着寨墙共开有七座寨门。

南寨门用大块蛮石砌成,石缝之间在南方潮湿的岁月里已经挤满了各种苔藓和剧蕨草,掩映在古樟树的浓荫下,古朴悠远。清水涓涓的小溪沿着寨墙流过,附近的村民依然就近到溪边濯衣、洗菜。

芙蓉村南寨门

芙蓉村最初建于唐末,为陈氏聚居地。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义士八百多人在本村进士陈虞之率领下顽强抵抗了三年,失败后,芙蓉村几乎被荡为平地。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陈氏后人重建芙蓉村,坐西朝东,平面是个规整的长方形。村中心是一方方正正的水池,曰“芙蓉池”;池上有一座小亭,曰“芙蓉亭”。天气晴好的早晨,大伯大爷坐在亭中聊天,大姐大妈在池边捶衣洗涤。连村里的小狗也跑来池边凑热闹。



芙蓉池和芙蓉亭

从芙蓉池向东,笔直地通往村子主寨门的,是一条用砖块与条石铺筑的主街,长塘街,也叫“如意街”或“笔街”。

楠溪江村落历来读书风气盛浓,会将村子对着的山称为笔架山,村中正对笔架山的直街则为“笔街”。埭头村、苍坡村也是如此。

主街——长塘街

村中曲折交错的鹅卵石小巷

虽然芙蓉村里的大部分老房子都重建了,但鹅卵石铺就的巷道、路边的水渠水系依然还是旧日留下的脉络和格局。

而从遗留下来的完整的老宅中,尚可一窥芙蓉古村中民居建筑的格局和特色。

是南方典型的黛瓦和粉墙。只不过岁月沧桑,白墙或被雨水染得痕迹斑驳,或剥落了露出深色的年代久远的青砖与蛮石。

老宅,左下角有个鹅兜


老宅和院落

而此地的山水发却也孕育出当地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

屋脊的主脊两端作为类似螭吻(鸱尾)的装饰大都是一个龙头凤身的装饰,龙头张嘴朝天,凤尾优美地高高扬起。整齐的瓦当和悬垂的滴水上有精美的纹理,带弧的四边形,庄重典雅,跟别处常见的很不一样。

片片方形的粉墙,搭配原木的柱梁,横纵交错,很有些唐时的韵味。木门窗、木梁架,民宅没有精美的雕花,却也素雅古朴。

樟树、枫杨、枇杷树、无花果树……经年的绿树皆已亭亭如盖,浓荫掩映。


民宅屋脊两端,龙头凤身的装饰


形式独特的瓦当和滴水

房屋侧面,弧度优美的人字形屋顶和片片粉墙


将军屋一角


将军屋精美的门楼

芙蓉村最遗憾的,是最大最壮观的古建筑司马第在两年前的一场火灾中被烧掉了将近一半,成了一堆焦黑的木炭。这一座始于清代的老建筑,走过了百年风雨,此时失去了一半的支撑,另一半似乎也摇摇欲坠。

司马第大屋,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一半已付之焦土,令人心痛


司马第大屋保留下来的屋檐一角

云雾散去后显出真容的芙蓉峰

东门是主寨门,也称车门,是一座三开间、歇山顶式两层楼阁建筑,非常气派

岩头古村挨着丽水街。

昨晚到达后我们来过丽水街。夜色中,丽水河、弧形的丽水街和廊檐下的一盏盏红灯笼相互映照,绚丽而梦幻。

夜色中,丽水古街的灯火

夜色中的文峰塔

文峰塔映着芙蓉峰


相比起来,白天的丽水街就显得有些寡淡了。丽水河正在整治,昨晚还满盈的河水,此时竟已见底了。工人托着巨大冲力的水枪冲刷着河底的卵石,清理淤泥和垃圾。

岩头村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为金姓族人聚居地。村庄坐西朝东,背山面垟,也是楠溪江唯一以综合水利设施来布局的古村落。


丽水湖是水利工程的主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岩头村先祖桂林公金永朴在村南开挖丽水湖,村北的溪水通过水渠引入村中,最后注入丽水湖。

这个楠溪江中游最大、最成功的的水利工程,至今四百多年依旧水流不断。

丽水河东西岸,延伸至南边的汤山一带,有湖、山、桥、亭、塔、庙,组成山水相依、绿荫掩翠、错落有致的园林。我原以为这是乡村改造、旅游开发后开辟的公共区域,后来看资料才知,这是当年建水利工程时就建成的公共园林。

岩头村的公共园林区域

丽水湖右岸的丽水街足足有三百多米长,街东是一溜儿店铺,街西是临湖的美人靠。

丽水街原本是水利工程中拦水的堤坝,也作为村中子弟练习骑射的场所。

明清之际,由于盐贩往来于此,逐渐聚集了商人,开起了店铺,慢慢形成“商业街”。


丽水街走到最南端,是精致玲珑的乘风亭。亭下,一座古朴的三孔梁式青石板桥横跨水面,连通两岸,名“丽水桥”。

丽水桥与古老的水利工程同龄,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伴着岩头村已走过四百多年时光。桥头粗壮而繁茂的古樟,绿荫如盖,应该也是与桥、与村子相伴了数百年吧。

在河滩中捡螺蛳的人


丽水湖之南的文昌阁与文峰塔


过了丽水桥,卵石砌成的小路沿着汤山北麓溯游而上,走不远就看到了水亭祠。

水亭祠原来叫作“琴山书院”,是金氏第八世祖桂林公创建的书院。后人为了纪念桂林公举学育才、开湖建坝的功德而将书院改为其专祠。

水亭祠中有一方墨池,池水平静,正好倒映着汤山上的文峰塔。塔为笔,池为墨,是为“文笔蘸墨”。

耕读传家,科甲连登,真是楠溪江中游古村的永恒主题。


修葺一新的水亭祠


在岩头村中转了一圈,我找到了书中提及的街道,却再也寻不到当时的老屋。村中的民居宅邸,老的老,坍的坍,拆的拆,大都已被水泥房屋替代。连路边的水渠似乎也失去了功用,常年无人管理而生出了恶臭来。

文昌塔、文峰塔、水亭祠,因为修得太新而失去了古味。现在岩头古村里能称得上“古意”的恐怕只有村头的大樟树和石板桥了。

岩头村中余留不多了的老房子


岩头村老街



- to be continued. -


相关文章:

江城武汉,春江何处无月明

景德镇: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川东北,沿着绿绿的嘉陵江

喀什,千年小巷流淌的诗与歌

彩色的伊宁

兰州,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

运河水,太湖波,无锡的柔情和坚韧

皖江千年,吴楚天舒 (上) |  皖江千年,吴楚天舒 (下)

再见,婺源(上)  |    再见,婺源(下)

宛若花开
生命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愿你们也能感受到。 你好,我是宛小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