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大早,赶车从定南来到了龙南。客家围屋看“三南”,“三南”中又属龙南为围屋最多的一个县(县级市)。问司机,去杨村镇该怎么转车。正巧,同车一位大姐说她就是杨村人,也是回杨村。司机将我们送到去往杨村的班车车站。大姐告诉我,杨村镇是龙南县城以外最大的一个镇,来往杨村沿线的人很多,因此车次非常频繁(15分钟一趟)。上午终于雨停了,但阴云依旧暗沉沉地压着远山。连绵的青山绿水间云雾飘荡。尤其是路过小武当时,远望那座座拔地而起、陡壁竦峙的丹霞石峰,被浓重的山岚笼罩着。先在乌石村下。这里有座乌石围。围屋前有一块大黑石头,故而得名。乌石围面朝西北,和昨天所到的明远第围一样,围前也有一方半圆形的月牙池。池塘低于主体建筑,屋内的水汇入自家池塘,以涵养风水。客家人认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因而池塘都挖作半圆的月牙形。和虎形围的主人一样,乌石围的建造人赖景星,也是做木排生意发家。乌石围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历28载完成。从1610年落成至现今,乌石围已经四百多岁了,是赣南现存最古老的围屋之一。乌石围正门前有一对石鼓。内外地面均以卵石铺地,门前卵石拼成铜线纹样走进门楼,背面门榜上书“克绍先猷”四字(意为要继承先人之道),想起虎形围的后排围屋,正中的龙厅已经被分家了,但墙上的“箕裘继美”至今还清晰可见(意思也是要将先人的事业继承发扬下去)。这些门上榜书和匾额,我以前不大留意,现在颇感兴趣。但是此行在赣南所见的围屋,门匾上的字却大都被涂抹了。围屋中轴线上的三个大厅高敞无比,可见当年赖家的富庶。而现在这里是村中族人办喜事的场所,灯笼高挂,彩旗飘荡,上厅还贴着大红喜字,两侧厢房摆放着八仙桌板和凳椅。中轴线左右两侧原来各有两个四合院,共26房间。后来随着子孙后代的繁衍,围内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天井、过道等空地上都被建起了房屋、开了门洞,围屋最初的结构有些被破坏了。只余高高的马头墙,依稀彰显着当年的格局。马头墙的翘角有精美的灰塑动物装饰,现在也只剩一处了。马头墙翘角上精美的灰塑动物装饰,现在只剩一个狮子和一个大象穿过方形的厅堂和合院走到屋后,发现环绕中心主体建筑的,是一圈半圆的U形似簸箕的两层木楼,像极了粤东客家的围龙屋。乌石围的外围屋建有一高三低四座炮楼,最高的一座炮楼位于正面西角,正面东侧的炮楼却偏后,因而远望之像少了一只耳朵。围前禾坪宽敞,除了那一块大黑石头,我找了一圈都没找到有关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年代如此久远且保留这么完整,不可能连市县级或省级文保都不是啊,我心里疑惑。打开手机一查,乌石围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国保碑都不立一块的文保单位,算是头一回见到了!乌石围正面只有西侧一座炮楼,东侧的炮楼位置偏后,远望像少了一只耳朵乌石村因乌石围而得名,现在亦是“中国传统村落”。村内,除了乌石围,另有几座颇大的围屋,但除了高耸的炮楼依旧坚固醒目,其余的围内建筑、围墙都已残破不堪,不见其原貌,甚是可惜。回到村口搭车,再往前四公里多,就到了杨村的燕翼围。看到燕翼围的第一眼,我感叹终于见到一座足够高的围屋了!因为前两天所见的围屋都比我想象中的低矮,还不及我此前在广东林寨所看到的围屋高大巍峨。果不其然,四层楼高的燕翼围是赣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围屋。不仅高,它的围墙也是最厚的,足足有1.5米。加上对角凸出的四座炮楼、外墙上密布的枪孔炮孔、顶楼连通的走马廊、唯一且三重的围门,燕翼围算得上是防御功能最突出最强大的一座围屋。燕翼围正门与正面一角的炮楼。高墙封闭而坚固,整座围屋只有一个出入口跟我此前在书中所见的十几年前的照片不一样了,围屋中间地坪上的两排杂乱的小平房已被拆掉,恢复了它最初的回字形结构,整齐,对称。所以,燕翼围没有中轴线的多进厅堂。四面的围屋,一楼是厨房客厅,二楼三楼作为起居室、储藏室,四楼作防御用。对应房间的一楼到四楼通常为一家所有。这样的结构布局让我觉得它很接近一座方形土楼。燕翼围俯瞰呈正方形,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二楼三楼房间外有内走廊连通,而顶楼内立面不建墙,方便作战时互相声援到达燕翼围时,大雨竟又开始下起来。游客很少,留下的居民也不多,大部分的房间都已搬空。麻雀在顶层的黑瓦上三三两两飞过。雨水顺着双重屋檐一串串滴落。围内空旷的鹅卵石铺就的地坪,泛着莹莹水光。在燕翼围里闲逛,有一户的大妈,整个下午都见她进进出出,忙着在做米酒,走到她家门口,她热情地让我尝了一小杯。虽然围屋内的住户现在大都在村里镇上有了新房子,但围屋依然私人所有,尤其老人们,在这里生活惯了,依然将围屋作为起居、厨房之用。逛到另一户人家,女主人正从里面往外搬运什么。我看到她手上拎着的有一大袋一大袋烫皮,想起来时车上当地人跟我介绍龙南特产——烫皮。每逢过年当地人都是一大袋一大袋地往家买烫皮,来了客人,烫皮要作为回礼让客人带一包走。这户女主人热情地打开袋子让我多拿点烫皮吃,说他家今天娶儿媳妇。说着又取出一包喜糖递给我。快过年的燕翼围,每一间屋子门口都贴上了对联和横批,因此整栋楼看起来都红艳艳的,喜气洋洋。杨村旧称“太平堡”,所以现在以燕翼围为核心打造了一个太平古镇景区。镇上亦如早上大姐所说的热闹,人来人往,住宿、餐饮、超市一应俱全。住在燕翼围旁的酒店,次日起了个大早,沿太平江走到三公里外找太平桥。太平桥是一座双拱石桥,横跨太平江的水口。其特别之处是桥身中部建了一座客家府第式的四通廊屋,青砖山墙三阶错落,青瓦覆顶,飞檐翘角。山墙上亦开了一对大拱,远望之像个“品”字立在河上。昨晚上有谁来石桥上放了鞭炮烟花,鹅卵石桥面上还散落着花花绿绿的烟花纸盒。离桥不远,有一眼山泉,络绎不绝的有当地人开车或骑电瓶车来接泉水,说此处泉水特别好。回到杨村,忍不住又去了燕翼围。今天,祖堂的大门打开了,陆续有族人挑着或提着祭品来祭祖先。在祖堂前杀鸡、点香、点蜡烛、烧纸、拜拜。住在祖堂旁边一户的一个老爷爷对我们说“新年快乐”,又亲切地跟我们介绍说,祖堂正面墙上的两幅画像就是他们的祖宗——这个围屋的建造者赖上拔及其夫人,旁边两侧墙上则分别是他的儿子和孙子。看这源源不断地回到祖堂祭拜的后人,赖氏子孙开枝散叶,人口众多,家族庞大。赖上拔也是通过木排生意积聚起财富。他有三个儿子。燕翼围是他与长子赖从林共同建造,从清顺治七年(1650)到康熙十六年(1677),一共历时28年。“燕翼”二字出自诗经《诗经·大雅》:“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燕,安也;翼,助也。寓意造这座大围屋,以护佑扶助后世子孙。在燕翼围后侧,现在的龙船湖边上,原本有一座赖家二儿子的允藏围,20世纪60年代被拆掉了。小儿子的光仪围原在燕翼围前约一公里处,1945年被日本轰炸机给炸毁了。所以现在赖氏只留下一座围屋。忘了问老爷爷,二儿子三儿子的后代是不是也来燕翼围的祖堂祭拜先祖呢。中午回龙南。在杨村汽车站等班车,年三十的下午,车次很少。运气不错,刚好遇到一辆除夕还在加班的私人拼车司机,走高速,半小时就到了龙南。 在滨江广场,无缝衔接地坐上了去往关西新围的公交车。说是城市公交,竟也开山路进入了偏远的乡镇。位于关西镇的关西新围是三南客家围屋中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一座。我本来第一站就计划来这里,结果行程临时改来改去,这座围屋倒成了最后一站。关西新围是大世界基尼斯认证的“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东生围也自称是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从直观体验看,东生围的占地面积更大,而关西新围的建筑体量更大。 但不管怎样,论宏伟与完整程度,论气势气派,关西新围绝对是赣南围屋中的翘楚。这几天走的几个大围子,开基先祖大都是靠木材生意发家,看来这是明清时期江西的主要产业。关西新围的建造者,徐老四徐名均,也是跟着父亲经营木材生意,积累了财富后在祖屋的老围(西昌围)外百米处,建起这座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整个工程共历经29年。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布局是典型的“国”字形。中轴线是厅堂祠堂,两侧是主人、正室与子女的生活起居房间,三进五组并排,十分规整。四周的围屋上层有走马楼相通,连起四角的四座高大炮楼,墙体厚实,坚如土堡,固若金汤。除夕的下午,不断有住在附近镇上的后人带着祭品来到祖堂拜祖先。放鞭炮后弥漫不散的浓郁白烟让老屋各处的烟雾报警器始终响个不停。 关西新围现在与周围的西昌围、鹏皋围等组成一个围屋群景区。我以前在建筑读物照片上所见的破旧、凌乱早已不复。那些横七竖八的小土房全都拆除了,七零八碎的小块菜地、田地也都改造成了公园景观和绿化植被。有些围屋被开了窗的墙重新填补上了,落了砖皮的外墙面也修复了,破败处修葺一新。围内的房间整整齐齐,摆上复古的木家具,好像恢复了百年前的模样。 但是里面的后人大部分都迁出去了,老宅不再有生活气息,不像此前我在土楼所见楼里依旧住满了人,喧腾热闹,浓浓的烟火气。然而也是因为景区的改造,我得以住在景区内,可以绕着几个围屋慢慢一直逛到日落,而不必担心如何赶回县城。 相比于过去,干净却寂静的老围屋,唯有新年贴上的大红福字增添了一些生动气息
初一起了个大早,结果浓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我所住的田心围,一大早就有住在附近镇上的后人陆陆续续地携带祭品来祖堂拜祖先、放鞭炮了。关西新围的中厅里,人们正忙着将方桌、长凳摆成长长一排,放好点心和茶酒,准备初一早上的添丁酒和众茶。在徐氏家族的族谱续登记册上,人们把新生小孩的名字添上去,并清晰地写明承接族谱第几页某某人。现行的徐氏族谱已是第八版,管事的大叔说再过两三代则要进行九修。我此前在一绘本故事里看到说族谱里不写女孩的名字,一直介怀,因而特地翻了族谱,也问了身边的徐家人——当下的答案很明确,家族里的女儿们,名字和生辰也要记在族谱里。院坪里点起了一串长长的鞭炮,炮声震天响。族中男性各自带着酒和吃食,陆陆续续地赶到祠堂中厅。长条桌上的茶酒和点心越放越满了。人到齐了,围着长桌入座,吃酒喝茶就开始了。原来这就是我此前在书里看到过的围屋生活中的初一的“众茶”。关西新围里的初一“众茶”
明亮的阳光渐渐驱散了清晨的浓雾,照进了古老斑驳却整整齐齐的围屋里。高耸的围墙,密集的房间,深邃的走廊,幽静的天井,在暖意洋洋的日光中,在大年初一热闹的鞭炮声中,在族人来来往往的祈祷祝福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关西新围被鞭炮纸屑染成红色的院坪
关西新围前厅的左侧一排为主人徐名均的厢房,临近围屋西门。西门是围屋后门,为骑马进出之用。西门外本来有一座后花园,叫小花洲。遗憾此时只隐约能见水池和一排排残垣断壁。小花洲按苏州园林风格而建。徐名均早年一次运送木排途经彭蠡时遭遇大风浪,得救后流落街头,有幸得到两位扬州书寓的女子出手资助。他不忘恩情,东山再起后迎娶这两位女子为侧室,并按照苏扬园林的风格在关西新围后建造了小花洲。小花洲是开放式的花园,邻里乡亲都可到此赏景游乐。花园旁,曾建有三座书院,是村中幼童开蒙学习的场所。徐名均年少时就考中秀才,但后来乡试屡屡失利遂弃儒从商。因此他将科举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格外重视家族后辈的教育。虽然其中两座书房现在只余墙基遗址,所幸“梅花书院”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正逢红梅盛开,暗香浮动。关西新围外大门,东门
前方地势较高的是徐名均家族的老围,西昌围
西昌围中心位置的徐氏祠堂,建于清初,大门和天花板有精美彩绘栗园围就位于新建的东站对面。虽然旅游攻略里有提到它,我还是把它拎出了计划,因为专业的建筑书里很少提到栗园围。但是等火车之前的时间,我顺道去了下栗园围。栗园围的外围墙不规整,里面的房子看起来也毫无规则,但它是以村中的一座祠堂、三座厅堂为核心,民居围绕着一祠三厅而建。因此栗园围算是一座村围,一圈高高的围墙和12座炮楼将整个村庄包围起来。修葺一新,23年年底刚开业的栗园围景区
在过去,栗园围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一座围屋,内部就是一个小村庄,阡陌交通,黄发垂髫。然而我来晚了,此时的栗园围已经整个地被旅游公司改造。绝大部分人家已经迁出去。原来的老屋被挖出了大玻璃窗和大门,正招商引资。而较偏远的老屋,就那么被荒废着。一层楼的小屋,纵横交错,巷子狭窄,可以想象,这么小的房间,这么密集的程度,当时村民们生活在此是多么拥挤的状态。但也可以想见未被现代材料抹平之前的图景,鸡犬相闻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屋檐与山墙错落的参差的美感。如今的改造已全然泯灭了栗园围原有的生机与美好,取而代之的是昂贵的门票和千篇一律的表演,真是令人遗憾啊。偶遇一老妇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栗园围中仅剩的旧日风貌
被修整得整齐划一的房子,失去了原本的错落之美和生活气息
坐动车,很快就从龙南回到了赣州。围屋之旅暂时告一段落。江西我来得并不多,此前几次都是户外自然风光,三清山、武功山……所以这趟算是头一回深入接近江西。燕翼围里赠我喜糖的大姐、请我喝茶的大爷,虎形围里热情地跟我介绍方家历史的大哥,关西新围民宿里体贴的管家和关西镇亲切的饭馆老板娘,同行的车上热心帮我指路的乘客和司机……都给予我这趟春节之旅以无限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