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我来找一群猴子

文摘   旅游   2024-01-10 22:05   浙江  

去年春节放假前一天,我抢到了杭州—南宁的高铁票,但是当天晚上我把它退了,另买了一张去泉州的高铁票。今年6月,我做了一个崇左的路线,但是转念又开了个窗口写三峡路线。所以这次,再怎么也要去趟广西了。


飞机上的广播提示下降的时候,小屏上显示我们正飞过桂林的上空,朝着柳州。我望着下方漆黑夜色中零星散落的灯光和微茫的路网,隐约可以看出座座山峰的轮廓。显而易见,此时我们已位于喀斯特石山的上方。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坐飞机于深夜到达,是大学时第一次到贵阳。在龙洞堡机场落地后,坐着大巴车前往市区,公路两侧是起伏的喀斯特群峰林立楼房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灯火也依山而上,仿佛飘在半空,如天上的街市,全然与平原地区不一样的风貌。 


而此时,我终于抵达另一个喀斯特大省的省会。真是久违了,广西和南宁。我去了多少次贵州,隔壁的广西却很少来。很多地方在计划list里放了很久,尤其是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我跟糖糖提起过不知多少次。

落地南宁已将将8点,租车行的小哥说我怎的穿这么少,直叫我进屋子里烤火——原来广西和贵州一样爱烤火。我下飞机后刚脱掉一件羽绒服,虽然夜风中的南宁有些微凉意——小哥说这里早晚温差大——但比起近来连白天都只有0度的杭州,已极温和。 

本来不用这么急着晚上去提车,但看地图发现机场位于南宁和崇左之间,遂打算直接去崇左。

南友高速路况甚佳,车不多,灯也少,两侧是深邃的阴翳的漆黑夜色,但我知道那里有起伏的群峰和蓊郁的森林。沿途的路牌,指示着“崇左 友谊关 越南”,而我将沿着这条公路走向边境。

{ 崇左,我来找一群猴子 }
[ 2023 / 12 / 23 ] 

崇左的第一站,是去板利乡的白头叶猴生态旅游区寻找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比金丝猴还稀少的猴子——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灵长类动物,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仅分布在崇左左江和明江之间约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地区。因为分布狭窄,所以数量稀少,极度濒危,目前崇左的白头叶猴数量从80年代的200来只恢复到了1300多只。

因为白头叶猴完全野生,所以出不出来觅食完全看它们心情。昨天我打电话来咨询时,工作人员说最近天气太冷,连续好几天猴子都没出山了。

当我们沿着栈道四下留意着慢慢走时,一个讲解员小姐姐从前面折回来告诉我们前方的一片山脚下有猴出没。我们立刻加快脚步,急速往前走去。

栈道尽头就进入了甘蔗田之间的水泥路。绕到茂密的甘蔗林里走了一段,遇到一个监测巡视员大叔,领我们爬下一个陡峭的黄土斜坡,走进一片长满构树和木棉的树林。木棉树的叶子这会儿还未落,树干密布一个个凸起的刺,很明显的特征。 

山脚下的密林,枝叶繁茂,大叔指着远处一棵高出其他树木的大树冠,说就在那里,有一个猴子。

那棵树长在陡峭光秃的崖壁下,比其他的树都高,叶子被日光照得粼粼闪光。因为猴子的跳动,树叶簌簌抖动。循着大叔指的方向,在高处的枝头看见很醒目的一头白毛,透着明亮的阳光,毛茸茸的。 

一只白头叶猴坐在远处的枝头

有时它躲进树冠里,但长长的白尾巴还露在外面,荡来荡去我们就盯着那不停晃动的枝叶,寻找白头叶猴的身影。

那猴子有时端坐在树梢看着我们的方向,但因为实在隔得太远,即使镜头拉到最长焦还是特别小,隐隐绰绰的一个影子,隐匿在浓密的树叶间。 

讲解员说,这是一只猴群以外落单的公猴。保护区这片山林里,除了几个一起生活的猴群,还有几只独居的单身猴。猴群最近刚生了一只小猴,才七天大,所以特别警惕,不怎么往外走。 

然而这只单身猴也没有在树枝上觅食很久。不一会儿,它就跳下树冠,完全消失了踪影。我们继续盯着那棵树看了很久,树冠静静的一动也不动了,看来那只猴子吃完饭回家去了。 

景区内有专门的观测白头叶猴的路线和观测点,围绕着几座异峰突起的喀斯特石山。喀斯特石山下,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甘蔗田。我们沿着甘蔗田间的小道走到4号观测点、2号观测点,但是已经12点多了,到了白头叶猴的休息时间,所以只见蓊郁葱茏的树林和陡直高耸的崖壁,一点点都没有猴子的踪影。

喀斯特峰林下茂密的甘蔗林




拇指山下的甘蔗田里,一对夫妇正在收割甘蔗,大婶见到我们就问道:“看到猴子了吗?”我点点头,但上午的远观也过于远了,就跟他们打听哪里最容易看见猴子。

“这里,那里,都能看到,昨天下午就有游客看到了好多只。”大婶指指近旁的拇指山,又指指较远的独山。又笑着说,他们看了几十年,都看烦啦。在他们看来,这景区天天有人专程大老远地赶来看几只猴子,也是够奇怪的。


碧绿的甘蔗田舒展绵延,占据了石山下的几乎所有平地。今天早上,从崇左市区开过来,国道两侧也全是广阔无际的甘蔗田。这些甘蔗表皮紫黑,茎秆细长,顶着鱼尾葵散开的细长叶,不是水果蔗,而是榨糖用的糖料蔗。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产区,糖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而崇左更是蔗糖生产第一大市,糖产量占全省33%,有“中国糖都”之誉。


太久还未收割的老甘蔗根节处已经萌发了新芽


大中午的也没什么可能性见到猴子,我在甘蔗林里绕来绕去,吃甘蔗、聊天。

这成片的甘蔗林都是附近乡里的村民所有。在被甘蔗枯叶遮挡的地上,摆着石块做标记以分成各家各户。被收掉的那一方就像秃了一块。有些收得早的,现在已经冒出了新芽。一茬甘蔗种下,可以收三到五年。

那一家夫妻二人开了一辆小农用车来收甘蔗。甘蔗的收割是纯人工体力活,完全靠手砍,一并砍掉尾稍和蔗叶,再理成一捆扎好,扛到车上。他们家估计是种植大户,所以农用车后改装加了一个铁支架,把甘蔗捆平放在支架上,如同一个杠杆,通过发动机牵引将几十公斤的甘蔗捆抬起,堆到挂车上。

甘蔗由各地的糖厂统一收购,所以这个季节,驶在国道上时常遇到运输甘蔗的大货车。

收割甘蔗完全得靠人工


小小改装过的农用车能帮忙省去将甘蔗扛上车的大力气



大婶很热情,砍了一截甘蔗递给我,但这糖料蔗实在太硬,牙齿根本咬不下去。大叔说他们两人一天可以砍3吨,今年甘蔗的收购价是每吨560元。他们家每年靠种植甘蔗能收入10多万。我迅速地在脑中倒推——甘蔗亩产平均6吨,每年10万,那他们家得有30亩地,每年要收割两个来月。

甘蔗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崇左市250多万人,130万靠甘蔗生活。

再往前走,又遇到了另外两位在蔗田里忙碌的大姐。聊起来,说今天早上就有几只猴子下山到了水泥路上,跑来跑去。但是中午时分太阳这么大,猴子肯定不出来。

收割甘蔗完全得靠人工,将甘蔗砍下,砍掉尾稍和蔗叶,堆成一捆一捆


我顺着导览图上的观测路线全部踩了一遍,又返回到早上进入的木栈道。来这里的游客来就不多,这会儿更是空无一人。团团簇簇的三角梅开得正盛,在午后日光下红艳似火。


回到出入口,我却不死心地,又带点直觉感应似的没走出去,而是径直又走入对面方向的另一段栈道。走着走着,忽见路的前方什么东西在动。脚步慢下来,定睛一看,在栈道的尽头,竟有四五只猴子在跑来跑去! 

再仔细一看,还不止四五只呢,一只在草丛里吃着树叶,两只在栈道下的水渠边窜来窜去,假山上蹲了一只,小广场上还有三四只。但是,栈道尽头有道栅栏门挡住了去路,我便飞也似的跑出验票的进出口,从外面绕到那个小广场。 





还好,猴子们还在这继续用餐。白头叶猴之所以叫叶猴,因为他们完全吃素,以树木的叶、芽、果实为食。有一只猴子近在路边的树丛里,双手交替飞快地往嘴巴里塞叶子,嘴巴快速咀嚼,狼吞虎咽。




蹲坐在假山上的那只也还在,面朝远方,似在沉思,垂落的尾巴又细又长,头肩一圈的白毛被斜射的阳光照得透亮。白头叶猴身体的毛色乌黑油亮,唯独尾巴后半截和头肩长着白毛。头上的白毛柔软蓬松地向头顶聚拢,一撮竖起,像是用发胶梳成一个时髦发型。

白头叶猴的平均寿命在25岁左右


有一只在水池旁,讲解员说那只是公猴,是这个猴群五个月前新上任的猴王。因此,七天前出生的幼崽小猴不是它的儿子,而是前任猴王的(母猴的怀孕期约6个月)。 

前任猴王输掉了王位后——因为他当了五年猴王,所以有不少子嗣——就带着他所有儿子,一堆公猴子,到后面的那片山另立山头了。

白头叶猴是群居动物,一个猴群中有一个成年公猴当猴王,猴王一般担任三到五年,通过新、老公猴的打斗产生。输掉的那只就要离开猴群。

白头叶猴的幼崽与成年猴完全两样,它们浑身金黄色细毛,脸和耳朵还是白的,显得弹珠似的大眼睛滴溜溜的忽闪忽闪,小精灵似的。我四下寻觅,想看看那只才七天大的小猴崽。忽见栈道下的水渠边蹲着的那只猴子怀中露出一个圆圆的金色小脑袋。但母猴侧对着我,紧紧搂着金色幼猴,就是不转过身来。母亲的天性让它格外警惕,即使同伴们全都跑到上面的树丛采食更丰富的植物叶子,它仍旧小心翼翼地与其他物种保持距离。

怀抱着金色小猴的母猴,就是不转过身来

白头叶猴生活规律,清晨和傍晚各下山觅食一次。近来天气过于寒冷,打乱了它们的吃饭时间,可能是因为早上没下山,所以下午两三点钟让我幸运地遇到了它们。

白头叶猴每日作息时间表


这个猴群有二十几只猴子,自然除了猴王都是母猴。母猴胆子小,快速地吃完东西就赶紧往回跑。

白头叶猴生活在喀斯特石山地区,居住在山上的岩溶洞穴中,天天攀岩爬树,练得身躯健硕纤细,行动迅疾如飞,灵活而优美。呼的一下,姿态矫健地从这边飞到了那轻盈借助细荡到远处飞快地林深处没几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约莫半小时后,这个猴群的二十多只猴子都完成了晚餐,陆陆续续地或跳或窜,飞奔跳跃着回家去了。 

虽然今天在太阳底下暴走了十几公里,但最终得见稀有的白头叶猴,兴尽而归。


原路返回崇左,穿过老城区,来到左江边。


正是日落时分,橘色红光铺满江面,微波潋滟。江中心有座小小的石头岛,形如大鳌伸出的脑袋,名鳌头峰。

在石峰最高处,矗立着一座五层八角攒尖顶楼阁式的白色砖塔,也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


这座塔是歪的,倾斜地非常明显,全名叫左江归龙斜塔。而与苏州虎丘斜塔、比萨斜塔那些因后天因素而倾斜的斜塔不同的是,归龙斜塔在建造时就有意筑成倾斜。

归龙塔底下三层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上面两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加建。因塔建于江心石岛上,石岛又正好处于江水拐弯处,因而建塔时,匠人特意塔身迎着江水来的方向倾斜从而达到与水流冲力、风力等的平衡。

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座白色小塔,就这样歪歪地站在江中心,以这种巧妙的智慧,风轻云淡地化解了江流荡涤之力。

船上看斜塔


左江归龙斜塔,倾斜角度4°36′46″


太阳渐渐滑到了西边城市的天际线,霞光将天色水色都晕得通红。澄澈而平静的江水深邃得透出神秘的蓝紫色,两岸峰林矗立绵延,与苍翠葱茏的竹林相掩映

清丽的左江,串联起秀美不输桂林的桂西南喀斯特风光。我想溯流而上,去到那上游旖旎如画的支流看一看。


左江两岸的田园喀斯特风光


江日落

- To be continued. -



-  河山岁月:西南篇  -

桂林、漓江,迟到的山和水

在橄榄坝,晒一晒傣乡的太阳

宛若花开
生命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愿你们也能感受到。 你好,我是宛小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