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江南,隐逸西溪
文摘
科学
2022-07-21 22:58
浙江
春天那会儿,给《中国国家地理》的杭州附刊写了一篇西溪的文章。6月时和正刊一起发的。欢迎大伙儿来杭州,来西湖和西溪,但记得一定得避开酷热的七八月。西溪与西湖,宛若杭州城的一对明眸,镶嵌在城市的西部,互相表里,各有千秋。在一座城里,有一处人文景观丰富的西湖和一处自然野趣横生的湿地,作为生活于此的人,是很幸福的。相较而言,西湖盛名在外,一年四季游人如织;而西溪则低调许多,更多几分隐逸之幽。在西溪,船行树下的隐逸悠远
由紫金港路上的湿地公园东门进入,第一眼就会看到笔直宽阔的绿堤。满眼的绿意,叫人瞬间就摆脱了城市的喧嚣。绿堤东西走向,长1600米,堤岸上遍植花木,是每年春天举办“花朝节”的主要场所,海棠、琼花、百合、牡丹、杜鹃、梅花、紫藤、山楂、樱花、丁香,沿着绿堤依次展陈开去,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接替盛开。2013年4月,花朝节时开放的天目琼花
绿堤两侧是大片的水塘池沼,接踵相连,绿树掩映,是西溪湿地内划定的生态保育区域,北为合建港,南为包家埭。这样的生态保育区,目前在西溪湿地一共有五处,另外三处分别在费家塘、虾龙滩和朝天暮漾。生态保育区内不设建筑、道路,限制人员进入,远离人为干扰,以对池塘、湖沼、林地、植被等进行更好的保护培育,修复湿地功能,形成鱼禽鸟兽的良好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013年4月,开满杜鹃花的西溪
生态为重、生态优先的理念一直贯穿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作的始终。二三十年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曾经历过一段阵痛期。当时,杭州城市发展加速,城西高楼渐起,湿地逐渐被蚕食,面积急遽缩减;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致使西溪水体污染、河道淤塞;散落在西溪湿地内的农舍房屋等建筑杂乱破败,历史文化遗存消失…… 2003年,依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保护工程以湿地生态为先,对湿地保护区内原有的自然村、农户、企事业单位进行外迁,农居等建筑悉数拆除;对河道水网实施全面整理,清淤固堤,改善水质;按照湿地生物群落优化植物配置,并复种西溪传统的梅树、桑树、柳树、芦苇等。各项治理措施依次落实,自2003年8月到2009年5月,保护工程分三期,历时5年多竣工。2011年5月,第一次来西溪湿地
我此前有几次盛夏来到西溪湿地,碧水荡漾,草木葳蕤,芦苇高大茂盛,荷花开满池漾。园内气温明显比城里清凉,是避暑佳处。而这一次是早春,沿着曲折栈道徜徉水际,水面开阔空明,芦苇、菖蒲刚刚冒出半尺高的绿叶,岸边柳树正抽出新芽。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022年3月,早春的西溪湿地
经过近20年的保护、治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已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花繁林茂,四时皆景。沿绿堤两侧,还设计了湿地植物园,分区展示西溪湿地的湿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水生观赏花卉和湿地经济作物。湿地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西溪湿地内的开阔水域、浅滩、沼泽、苇荡为水禽提供了繁殖、栖息、越冬的场所。比如位于湿地公园东南的莲花滩,总面积525亩,汀洲遍布,水草丛生,是西溪湿地三大观鸟区之一(另两处为千金漾和朝天暮漾),也是涉禽类水鸟的主要观赏区。“莲滩鹭影”,为著名的西溪十景之一。莲花滩岸陆树林丰茂,1公里长的观鸟游步道旁,种有密集的孝顺竹作为遮掩,以避免往来游人对鸟类的影响。穿行此中,只闻“叽叽啾啾”的各种鸟叫声此起彼伏,宛如一首森林协奏曲。2022年3月,傍晚在莲花滩看到高树上的小鸟
竹林、树丛里时不时传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猛地一道身影呼啦啦地蹿出树丛,展翅从天空中划过,或迅疾地掠过水面。在水岸边,建有观鸟亭和观鸟楼作为观鸟的掩体,游客与鸟类保持一定距离,既可尽情欣赏和观测鸟类,又不会使鸟类受到惊扰。截止2021年,西溪湿地观测到的鸟类种数已从2005年开园时的79种增加到了196种。全杭州的鸟类几乎半数都可以在西溪湿地见到。在湖沼、滩涂,可以看到白鹭、大白鹭、苍鹭、池鹭、夜鹭、黑水鸡、鸻鹬等涉禽和绿头鸭、斑嘴鸭、绿翅鸭、小鸊鷉等游禽。岸边林地里,较低矮的灌丛生活着灰胸竹鸡、环颈雉、灰背鸫、黄喉鹀、黑脸噪鹛、棕头鸦雀、鹊鸲等;而高处的枝头则有大山雀、白头鹎、发冠卷尾、白眉姬鹟、强脚树莺等中小型鸟类,以及白尾海雕、黑冠鹃隼、凤头蜂鹰等鹰科猛禽。2022年3月莲花滩,一只水鸭悠然划水而过
在莲花滩,时常会遇到由专业老师带领的观鸟活动小组。当然更多的,是晨昏时分背着超长镜头来拍鸟的摄影爱好者。这几年随着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每年都能观测到新的鸟类,比如青头潜鸭、松鸦、红喉姬鹟,都是近几年来到西溪湿地的新成员。西溪湿地面积的70%是水域。单看西溪的那些地名:港、溇、漾、荡、渚、滩、溆、埭,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韵。若从高处看西溪,碧水连绵,曲水弯环,池塘河港被塘堤上的如烟绿树隔成棋盘似的网格。西溪早春,如画中烟雨江南
我们现在提及西溪,通常是指湿地或片区,而西溪最初是——现在依然是—— 一条河的名字。现今的西溪,习惯上将留下至松木场八字桥的河段称为沿山河,将八字桥至余杭塘河的河段称为西溪河;全长约25公里。高中时,我住在西溪河下宁桥边,周末经常骑车去浙江图书馆或植物园,就要跨过一条条河。对城西纵横交错的河道已习以为常,但从来没有想过那些河水从哪里来,又将流向哪里去。沿山河暮色
西溪所在的区域,是南临西湖群山、西连天目山余脉一处低洼地,所以它就像一个水盆似的,承接着周围诸山岭的溪流,水积于此而成湿地。历史上西溪最主要的水源来自东苕溪水系。东苕溪的正源南苕溪,发源于东天目山的马尖岗,南苕溪出天目山后,从西往东流。清时居于西溪河渚的学者孙之騄编撰了一册《南漳子》,此书序中写道“河渚在西溪之北,古之南漳湖,当天目山下流之冲,潴为巨泽,蛟蜃之所出没”,可见苕溪汛期水量巨大,下游水患频仍,西溪一带积水成湖。序中又写道“逮东汉灵帝熹平元年,余杭令陈公浑开南上下两湖,以蓄淫潦,捍之以横塘,泄之以斗门。水之来也势缓而力分,南漳湖之受水亦益少。水渐杀,土渐出,伏而为滩,突而为洲”。此中所述余杭县令陈浑所开之湖,即现今的余杭南湖,当时起滞洪蓄洪的作用。南湖东南修有出水闸,水从此闸流出,往西经蒋家潭、和睦港,流入西溪湿地。2022年初春的西溪,还略有萧索之色
2006年,西溪文化研究会的20多名会员,由西溪官河溯流而上,在余杭云栖村板照山的半山腰上找到了一个建于1990年的蓄水池,正是西溪的源头。这道山涧与一路的溪流汇聚成上埠河,经留下,流入西溪湿地。2011年,绿意盎然的初夏
2009年,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竣工后,钱塘江水从大刀沙附近的取水口流入,经输水渠道、隧洞从留下的东穆坞溪流出,流入沿山河、五常港,由此进入西溪湿地及城西河网。将钱塘江水引入,为西溪湿地补充了优质的活水水源,改善了水质;同时湿地内的水位抬高,流速加快,又能增强自净能力。现在西溪湿地的整体水质保持在Ⅲ类,核心区域可达Ⅱ类。西溪湿地因地势低洼,周围群山汇水于此形成水网河渚,又因位于城郊,常有人类活动作用于此。从古至今,在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为活动的交互作用下,西溪湿地的范围一直在发生变化。杭州地方史研究专家林正秋教授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西溪湿地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的良渚文明;而在东汉陈浑开南湖疏导苕溪后,西溪一带的河渚、沙洲露出,开始被人们开发利用。深潭口的古樟树下
唐时,西溪人口聚集,主要从事农耕为生,种桑养蚕。五代吴越国,杭州第一次成为都城,城郊的西溪一带广修佛寺。至宋高宗南渡定都杭州,开辟了途径西溪、通往余杭洞霄宫的辇道,西溪的交通因此便捷,河渚之上船来人往,商贸、娱乐等活动也日益繁荣。明清时期,西溪的居民除渔耕桑蚕外,种植的柿子、茶叶、竹笋、蔬果等经济作物也逐渐丰富;许多自然村落形成,庵寺及文人名士的园林别业迅速增多;无数人慕名来此泛舟游湖、寻梅赏芦;这是西溪湿地人类生活最兴盛的时期,这样的繁盛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此后的几十年,因为战乱、人口扩张、经济建设等,西溪湿地日渐荒芜,面积缩减。可以说在一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中,西溪湿地几度兴废,几经沧桑,随着人类对其的开发、治理,逐渐由天然的原生湿地演变为城市次生湿地,面积也缩减为仅十余平方公里。现在,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范围被确定为:东起紫金港路西,西至绕城公路东,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的区域。西溪湿地与其他自然的原生湿地不同,在它的发展演变中,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西溪湿地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漫步于曲折的游步道上,只见水中洲岛交错,芦苇摇曳,塘堤上遍植桑、柿;茂林修竹后有一抹粉墙黛瓦,蒙蒙烟树下有几处古朴村舍,柴门绿篱,春水盈盈,宛如行于画卷之中。当我们从深潭口往南行,开阔的水域景观逐渐被小块的水塘和塘基上的竹林、树林取代。同行友人一眼就认出了道旁一片尚未长叶的桑树林。在鱼塘塘基上种桑、种竹、种柿子,称桑基鱼塘、竹基鱼塘、柿基鱼塘,是西溪原住民在千余年的农耕实践中形成的“生态农业”方式。桑树每年都会被修剪掉老枝,为了发出能更多分杈
据蒋村村民回忆,当时的人家只要有地就会种桑树和柿树,桑蚕和柿子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传承已久的水乡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在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中,都得到了保留和恢复。此外,本地村民数百年来利用、改造湿地的宝贵经验,也被借鉴和使用。比如对湿地内泥质塘堤的修筑,按照原住民的传统方式,打入柳树桩来护堤。相比起石块、松树桩等材料,柳树桩更加“生态”,它们能生根发芽,繁密的根系能够巩固堤岸,柳枝长成,又成为堤岸上的一道风景。3月的青梅果实
步移景异,不知不觉间,我们已走进幽深的竹径,竹林后隐匿着一处古朴草堂。明清之际,邹孝直、章次白、冯梦桢等文人曾在西溪筑园居留、读书会友,作画吟诗,为西溪留下丰厚的历史底蕴。湿地南部周家村附近复建了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西溪梅墅等草堂别业,现代社会的人们或许能从中一窥当时文人晴耕雨读、寄情山水的情怀与意境。在这个早春时节,水岸起伏的坡地上,无数株梅树舒展着花枝,娉婷袅娜,花开似海,如粉雪漫漫,暗香浮动,宛然一片香雪海。前来赏梅的人们在梅树下拍照、野餐,伛偻提携,往来不绝,好不热闹。西溪自唐时起就开始种植梅花,至明清之际,西溪梅花已成盛景,与灵峰、孤山并称西湖三大赏梅胜地。“西溪探梅”是清初“西湖十八景”之一。西溪梅花以“绿萼”最为著名。绿萼因绿色的花萼而得名,花色白中透绿,似雪如玉,花香悠远,自带一种高洁气度,自古就是梅中名品。现在西溪梅花除了绿萼,还有江梅、玉蝶、宫粉、朱砂、南京红、长兴红等品种,共有梅树20000多株,梅林300多亩。梅树多临水而栽,因此在西溪赏梅,最妙的就是乘坐摇橹船从梅树舒展的花枝下过,穿花拂水,幽香袭人,谓之“曲水寻梅”。这是西溪的早春之趣。至于到了深秋,层林尽染,芦白柿红,更是为西溪增添了缤纷热闹的色彩。芦苇是西溪湿地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不管是漫步于塘堤湖岸,还是乘舟于西溪湿地的湖湾港汊中,随处可见连片的芦苇,高大茂盛,随水波摇曳荡漾,叫人立刻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夏日芦苇荡
芦苇对于湿地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促淤固堤、抑制藻类,还能为鸟类提供隐蔽、栖息、觅食的场所。在西溪湿地中心的水域腹地,于蒹葭深处有一座始建于宋的“秋雪庵”,庵在水中,需乘船方可到达。每当深秋时节,芦花成片盛开,飞扬似雪。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就描绘过秋雪庵秋夜之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2022年3月,在芦苇荡遇到白鹭
宋室南迁,中原地区的很多生活、生产习惯也随之被带到了杭州,柿子树就是从那时开始落户西溪。柿子树寿命很长,可达千年。西溪湿地内现在还有7000多棵柿树,主要在周家村和洪园区域,其中百年以上的柿树有4500多株。柿子品种主要为火柿、盆柿、高脚方柿。每年九十月间,塘堤上的柿子树亭亭如盖,红果累累,缀满枝头,与碧绿的秋水两相映照,构成西溪十景之一的“火柿映波”。“火柿映波”处白墙上的画
周家村沿山河边的一大片柿子树,此时还未长出叶来,伸展着光秃秃的树枝,但树下、河边的野地里,紫色的诸葛菜已开得热热闹闹。一群孩童在紫色花海中追逐奔跑,几个大姐在地头找寻时令的野菜马兰头。在西溪湿地的南缘,视线越过平阔的水塘与河流,远处黛色山影起伏,群山的那一侧,就是西子湖。开满了紫色的诸葛菜(二月兰)
西溪与西湖,千余年来共同陪伴守护着这座城,它们被人类改造,同时给予丰富的馈赠,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的见证者。而今,在“双西合璧”的新阶段,野趣盎然、田园牧歌的西溪湿地也会成为更多人的杭州记忆。- End. -
相关文章:
江城武汉,春江何处无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