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旅程
文摘
生活
2023-11-23 18:30
浙江
最近事情多得有些焦头烂额,果然就错过了在这个公众号开张十周年的那天上来冒个泡(完全忘记了)。2013年的11月8日,我申请了这个公众号:“宛若花开。”——嗯,没错,最初是有这个突兀的句号的,后来认证的时候才得以删掉——发了第一篇文章。十年前的那个午后——那会儿我还在银行上班——不同于今天的阳光和煦,记得有些阴冷,杭州正秋雨绵绵。我在一栋大楼22层的小格子间里,因为一些事有感而发,用手机打下这篇文章发在朋友圈。那是“朋友圈”才出现的头两年,圈里很纯粹,都是熟识的友人、同学、同事,或是通过微信找回的久别重逢的旧友、老同学——于是就被我用来充当了此前的人人网日记或新浪博客的功用。《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大概恰好说出了很多同龄人当时的内心想法,因而大伙儿纷纷留言、讨论,并且问我是否可以复制发给他们的朋友。公众号那会儿是个更新的玩意,暗紫色的宇宙星球界面,写着“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slogan。用来转发文字最便捷,而且注册也十分简单。我把文章稍加完善,就发到了公众号上,默认字体,默认格式,找了张网图作封面,“朴实无华”。那时的我自诩是个文艺青年(这个词现在似乎消失了?),延续着上学时的习惯,无时无事不付诸于表达或倾诉,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一阵春风、秋雨气候的转变,工作上、朋友间的任何风吹草动,就能让我思绪万千,拉拉杂杂写下一堆体悟。于是,这个不热闹却也不冷清的刚刚好的一方界面,为我提供了自得其乐的小天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将原本很遥远的人,因为不经意间的某个小机缘而连接起来。有些人看到了,感受到相同的频振,乐于在忙碌中用有限的空闲来阅读它;或者也给我留言,说上几句他们的心事。得益于彼时治愈系文章受到的偏爱,以及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我那些细碎的轻浅文字竟幸运地集结成一本小册子。而那个书名里,也带了“喜欢”两字。到了几年后的第二本小书,总算是得偿所愿地将我个人更看重珍视的游记付梓。这都不得不归功于这个无心插柳的公众号,促使我能够一直保持书写,直至今天。渐渐地,“心灵鸡汤”已不熬了,我归结于是自己年岁长了、成熟了,不再被那些小情绪小念头所扰,不再沉浸于回忆过往。虽然更新频次每创新低,但尽可能地记录下了我的旅行。旅途上的人与景物,故事与见闻,会随着我的脚步,不停歇。上周末去上海出差,和朋友Q小聚。我们2012年相识于某个旅行论坛,都在寻找一起去新疆的旅伴,虽然那次没有同行,但觉得投缘,13年相约一起去甘南。此时,Q感叹:“正好十年了!”那几年我刚毕业到杭州,熟人不多,却社交属性爆棚;业余时间有限,便更向往自由和旅行;正好微信兴起,扩大联络极度方便,因而那段时间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么想来,是可以约上好多顿“十年纪念”的饭了。说起我和Q相识的论坛,好像是穷游网?当时磨房、马蜂窝也有这样的功能。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约伴bbs或网站了。上个月朋友过问我,现在出门能在哪里找到同路的人。我摇摇头:没有了,疫情开始至结束后,就再没有约伴的靠谱地方了。过也是我在旅行中认识的,2011年秋天。看,竟是12年前的事了。那次一起去西北的伙伴们十分投缘,计划着相识十年时再找一个地方同游。不料2021年疫情反复无常,十年之约遂搁置。十年吧,仿佛飞快,不过一恍惚。但又似乎很长,细细回忆,此间已经经历了那许多事、发生了那么多变化。这个公众号的订阅用户里,大部分是早年因为《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再也不在朋友圈说话了》而关注的,后来我不再写那类文章了,你们也没取关,我倍感荣幸,因为老友一直陪伴着。旅行中,我们在某地相遇,或者同游一程,然后告别。或许会在某日重逢,而大部分都再无交集。但网络与文字的连接就比较不一样。我们互相诉说过心事,但素未谋面。你可能好多年都不再点开这个公众号,但某天它的推送正好被你刷到了,随后点开一看:哦,那人还在这儿写着呢。你下意识地这么一想,又把窗口关掉了。也是2013、2014年之际,我组织过几场读诗会。我自己读过最喜欢的诗里,有一首扎西拉姆·多多的《你的张望》——时过境迁,万物改变,知道你还在张望,就足够温暖了。庆幸,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步履轻快,目光清澈,内心坦然”,十年后我依然如故。虽然梦想和欲望少了,激情和冲劲淡了,精力也大不如前,但茫然、迷惑也日渐消退,而积累了更多的平静、释然和专注。世人对整数的时间总是格外在意,比如十年,五十年,百年……我不妨也效仿下这份仪式感,草草记录些许,留待下一个十年时,可以回头张望张望。今日份的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