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了一篇上月爬武当山的文章,其间想起很多年前徒步上峨眉的经历,不由得去翻出过去写的游记。
当年窝在学校大教室里码字排图片的画面也随之回到了脑海中。读研那几年,没有课程和任务的时间,就最爱在图书馆或教室里码字,有时写论文,有时写小说,偶尔在旅行bbs上写游记。天地安宁,身心平静,真是这辈子最快乐无忧的时光了。
那时候大概也没有想过这个习惯和爱好竟然持续了十几年。
回看当年的记录,文笔稚拙,内容浅薄,但情绪饱满,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旅途记忆。也正是年少时看过的风景、经历的旅程,一路遇到的人们和故事,塑造了我此时的样子。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先爬青城,再登峨眉,成功地成为“幽秀”的好同学。 此前都不曾怀疑过自己的脚力。直到来到峨眉山,直到遇上嘉嘉和姗姗两个爬山强人,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宅太久了,还是山路不适合我?峨眉山据说是国内登山路线最长的传统名山,如果要走完所有景点的话,得连续走上三天,当然我们没有自虐到那个程度,尤其是旅行的最后一站已经人困马乏的时候。上午11点,万年寺停车场,我们三人开始了峨眉的徒步之旅。 登山路上人不多,遇到一个来自黑龙江的阿姨,带着一家人,70多岁的老父亲和20多岁的闺女,从山脚的护国寺一路走上来。阿姨说只要爬到了山顶,回去后做事都会感觉不一样。
一路上,遇到最多的是下山的人,他们坐索道到山顶,然后步行下山。不过下山也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有些已经是一瘸一拐的姿势了。我们互相打招呼,互相打气,他们告诉我们离前一站还有多远,于是我们就向着那个短期目标前进。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从山顶上下来的老奶奶们,好几个都是70、80多岁的古稀老人,背着进香的袋子,拄着木杖,一步一步地从山顶上走下来。她们的一次朝拜,从上山到下山大约要一个多礼拜。因为有一颗虔诚向佛的心,再漫长再艰难的山路,她们都甘之如饴。峨眉山上天气多变,瞬息万象,大雾刚刚弥漫,下一秒就被大风吹走;蓝天刚刚露脸,阴云又悄然密布,难怪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经过万年寺,路过息心所,到达小巧幽静的初殿,在美丽的华严顶一览众山小。爬过一段无比痛苦的钻心坡,到达洗象池已是6点了。终于看到了传说中峨眉山上态度嚣张放肆的野生猕猴,大猴背着小猴,眼直直地在游客身上找寻吃的东西。同行的两个姑娘无意在此地留宿。继续上行,就是一段如噩梦般的罗汉坡,陡峭的石阶一眼望不到尽头,还要处处提防野猴子忽然出现在眼前似乎要直扑过来。幸好,路上三三两两的人们都慢慢走到了一起,终于赶在8点天黑之际到达雷洞坪。峨眉山的挑山工
9个小时,23公里,自己都开始佩服自己了!原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突破了瓶颈之后,竟然有了健步如飞的感觉。若不是在雷洞坪上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我们估计还会往上爬到卧云庵,尝试下留宿寺庙。 雷洞坪的一夜,原以为爬了一整天的山,即使站着都能睡着,却在潮湿的被褥里辗转反侧了大半个晚上差点失眠。 第二日天未亮便又起床,穿上厚重的棉衣赶往接引殿的索道站。山路上还一片漆黑,却已十分热闹,全是上山看日出的人们。生平第一次见到公共汽车似的缆车,一大团人塞进一个大车厢,哗啦啦地运到金顶上去。 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是峨眉山的四绝。住宿的老板说我们运气很好,连续了五日的阴雨在我们到达的时候放晴。 可我们还是无法看到完整的日出,只有长长的一道火烧般的金红色云霞。 也望不到远处的贡嘎雪山,但却一睹了仙境般的翻腾涌动的云海。霞光万丈
从金顶返回雷洞坪停车场,放弃了坐索道,徒步而下,刚好补齐了上山没有走的那一段路。PS:峨眉山上的山路分A、B线。A线景色优美,路线长,一天基本不可能登顶;B线景色稍逊,但是距离短,适合一日徒步计划。只是A线上最美的清音阁、一线天这次没有机会去到,留待下次不自虐的时候再去罢。 去峨眉之前,并没有提前查询或者预定住宿,因为觉得这样热门而成熟的景区一定不会找不到住的地方。而当到达峨眉山下的晚上,出乎意料地在路口看到“3077 YHA”的绿色标志时,和同行的嘉嘉两人默契地几乎同时冲了过去。 宁静的夜里,种着睡莲的庭院里烛光点点。推开镌刻古朴的木门,吧台上一排球形的瓷灯正透出温暖的橙光。宽大的沙发,原木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叠关于旅行的书,布艺台灯发出柔和的微光,白瓷碟上的白色栀子花散发着阵阵浓郁的香气,而另一个瓷盘上,主人自家种出的葡萄正安安静静地泛着水光。 这样的景象在丽江或拉萨很是常见,而出现在峨眉山下那一排单调死板的白色楼房后,的确叫人吃惊不少。
就是在这样温暖的灯光里,我们遇到了来自惠州的珊珊,刚一个人从海螺沟跑到峨眉山下。第二天,她和我们一起爬山,我们一路走,一路和途中遇到的人打招呼,一路互相打气和鼓劲。
因为大伙儿的欢声笑语和加油鼓励,那九个小时的石阶上山路才不至于那么痛苦和艰辛。
而那一个住在雷洞坪的夜晚,身下是热得发烫的电热毯,身上是混着峨眉山顶水汽的潮湿棉被,即使爬山之后全身酸痛而疲惫,却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也是辛苦但无比难忘的旅程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