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管理:高质量教育需要“互动式”的教育科研——彼此交流一个观点,大家拥有更多智慧
文摘
2024-10-31 16:56
江苏
教育科研是高质量教育的源头活水。就两种常见的教育科研形式“教育研训”和“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内涵项目建设等)而言,教育研训曾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因此,一些研训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就教科研项目而言,也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现象。比如,立项课题、内涵项目建设,往往被一些区域的名校、规模大校、老面孔的名师、骨干教师所获得,而一线普通教师、普通学校往往很难获得较高级别教科研项目。上述弊病,显然不利于激发教育的活力,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有鉴于此,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革故鼎新,大力实施“互动式”的教育科研。(1)研训内容和主题的选择,要倾听教师的建议和需求。来自教师又服务教师的研训,才最为有效。(2)研训形式和方法的样态,要降低“重心”,避免专家“高高在上”“单向灌输”。要让教师与专家双向奔赴,展开对话、交流、分享、共生。可谓“彼此交流一个观点,大家拥有更多智慧”。(3)研训类别和频次的安排,要进行统筹,以防重复研训、多头研训。教师的时间并不宽裕,学校注重统筹整合,会节约教师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高质量教育需要名特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高质量的教育更需要一大批敬业爱岗、执着前行的普通教师投身教育科研。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领悟到,教科研项目不应是名特优教师的“专利”。在鼓励名特优教师积极开展教科研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要防范“名特优教师”挂名研究的现象。教科研应该是“普惠的”。为此,有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名特优教师在同一轮研究周期中,一般不要主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课题,或者主持不同级别的同一专题的课题,否则就可能挤占了研究资源。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与进来,有信心跨入门槛,有可能获得进阶,让教科研项目更具“普惠性”。这样做,支撑高质量教育的教科研基础才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