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教三年级。
在教学《西湖》(三上第6课)时,我不想直接揭示课题,打算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句自然地引入新课。
于是,上课伊始,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有天堂,下有……’”我稍作停顿后接着说,“同学们,下有什么呢?”
伴随着我的期待,忽然有许多同学一起喊道:“下有地狱。”回答得肯定而又自信!
“上有天堂,下有地狱”,对仗实在工整!可是,与我所期待的相去太远,完全出乎意料!面对这些学生快捷的回答,我既怅然若失,又忍俊不禁。
唉!我心中所期待出现的天堂般的“苏杭”变成了“地狱”!我该如何评价孩子们的回答?又该如何反思这样的尴尬?
是断然否定,还是匡正引领?
我思索着……然后迅速应对:“呵……是的‘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我国和外国的神话故事中就有许多写的是发生在‘天堂’与‘地狱’的故事……难怪你们想到了这一句……”
我又接着说:“可是,老师希望大家补充完整的这句话是形容两处极其美丽的名胜……应该是哪句啊?”
话音刚落,有几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是下有苏杭!”
我点点头:“是的,苏州、杭州在人们心目中就如同天堂一样美好!你知道杭州最美的景点是哪里吗?”‘西湖!”“是西湖!”底下已经是七最八舌了。于是,我揭示了课题……
“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亦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引发了我的思考……
对成人或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谓是耳熟能详的话语。可是,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未必人人都烂熟于心。有不少同学可能还未必有这样的语言积累!即使他们再灵巧,可是“巧妇难为之无米之炊”啊!
而且,我上课伊始提供给学生的语境也未必明确,对一群在低年级就学过对对子的孩子们来说,用“下有地狱”应对我给的“上有天堂”,实在没有什么不当……
孩子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其实是因为我把所有孩子都看“大”了,或者把孩子们都看成“小大人”了。我以自己的积累去揣度孩子们的积累,怎能不闹笑话呢?另一方面,我又想到,上新课是否都有必要如此绕弯子再揭题呢?引发了我新的思索……
(全文约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