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的家园——读周国平先生作品有感(2)

文摘   2024-10-17 09:02   江苏  

(续10.16日《守望精神的家园》——读周国平先生作品有感1

周国平是一位严肃而深刻的学者,尤其体现在他对尼采的研究上。国人对尼采的研究虽有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但是,真正得其精髓者首推周国平。
检索发现在王国维、鲁迅、茅盾、高寒时代,他们都对尼采做过专门的研究,都有过颇有见地的论述和评价。然而,其后对尼采的研究中断了很久。

捧读周国平研究尼采的作品,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对尼采哲学著作的翻译和推介达到这样的新境地的,没有人超过他。《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样的哲学论著,竟然能让我们沉浸其中,这不能不说,在哲学研究成果中是罕见的。究竟有多少人有兴趣读一点哲学的东西,没有调查,所以很难说。这就是周国平的不一样,不一般!他的哲学著作能有如此的引力和魅力。


“尼采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周国平把尼采的思想归结为是:一、解除理性和道德对生命本能的压抑,使生命本能健康发展;二、发扬人的超越性,做精神文化价值的创造者;三、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科学和伦理的人生态度。周国平认为后来的弗洛伊德、萨特都受到了尼采思想的影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他说,尼采是一个热爱人生、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索着人生的人,在尼采身上可以探溯到西方种种思潮的源头。他对尼采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客观肯定,匡正了多年来尼采研究中的偏颇,值得我们思考。

尽管如此,周国平仍然理性地阐述“尼采对西方病态社会的反抗本身带有一种病态性质,长于破坏而短于建设。他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就此而言,这种全面检讨而不失公允的治学精神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研读大师或经典作品的时候是一味膜拜,还是理性审视呢?我们要思考,还要回答。理性的回答是,我们在读书,即便是阅读经典名著时,也应该有类似判断。比如,即便是阅读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这类作品时,也应该有一份这样的眼光。
作品、作者、主题、人物形象,都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是五彩的,有时还有灰色的一面,甚至更多。积极一面、消极一面往往并存,只是多寡不同而已。就拿作品内容来说,比如《红楼梦》中与作品主旨密切相关的《好了歌》就是这样,其作用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且看,“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有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怎么看《好了歌》的价值,我们是否可以可以这样看,其对于封建统治者蛊惑读书人热衷追求功名利禄,是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这是其积极一面。另一方面,《好了歌》对世俗家庭的破坏作用同样客观存在,这就是其消极的一面了。再看,现在研究、传承、推广“国学”的学校、老师很多,当成特色项目在做的学校也不少。但是,国学著作中也有糟粕。选文、推介,要慎之又慎,否则就可能犯“致命性的错误”。由此又想到,前面若干年,一个什么“……母语课”教材,不也是剑走偏锋了吗?用了一个单元讲述圣经,还让学生完成荒唐的、匪夷所思的练习,这不是教训又是什么呢?所以,本文开始就说周国平是一位“严肃而深刻”的学者,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需要真实,而不虚假,严谨再严谨。为的是,守望精神的家园!
扯远了,回到周国平先生的作品,读其作品感受到的是诗歌一样的美文,情理相融的评述。他用诗歌的语言阐述着哲理,珠联壁合。那极具个性的语言和穿透力极强的思维光华,犹如一双上下飞舞的灵巧纤手,拨动着人的心弦。静思默读,实在是一种享受。
多年前,我就阅读、收藏过他的随感辑《人与永恒》、《周国平哲理美文》……但是,后来在书店看到五本装的《周国平文集》时,依然毫不犹豫地“据为己有”,那真是一份欣喜。区教育局举办的校长培训班上也发过他的书。那还是要读的,不是让它睡大觉。
季节总在轮换、流转,现实的无常和思维的定势形成了逆差,催我思考。然而,我总是被繁琐的工作和庸碌的生活拉扯着,我不是属于“运动型”的,平时也讷于言论,除非不得已而为之。我总是以为,沉默也许意味着千言万语。我渴望着静坐或践行,当然,偶尔或得空时,会提笔做点整理。在心神不宁之时读周国平的作品确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放牧……
                (约1700字,未完)


秦月汉关泰州
交流实践和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