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另眼看(2,续"1")
文摘
2024-11-17 19:35
江苏
现象扫描:到操场上看体育课,我们会看到,老师讲解示范后,马上就是学生的热身运动和练习。那欢呼雀跃、龙争虎斗的场面往往一直持续到下课,让学生乐而忘返。体育课堂几乎没有繁冗的环节,没有多余的附加内容。好多情况下,体育老师也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之中。这就是体育课。有人曾生动地说,“一是出汗,二是笑”的体育课就是好课。如此简洁而不失精当的概括确实道出了体育课的本质。理性反思:体育课往往是简约的,正是因为简约,才有了那份灵动和投入。其实,简约也是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要空灵而不要贮满,要简朴而不要芜杂。吕叔湘先生早就提出:语文教学要轻装上阵,负担过重是导致老大难的重要原因。然而,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使得语文教学积重难返。 如,有的教师教学《燕子》一文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也不是通过读书,积累内化语言,而是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接着介绍候鸟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有了如此多的附加内容,该课的教学已经与语文相去甚远了。更有甚者,有教师在《田忌赛马》一文的教学中,探讨起了排列组合的规律;另有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偏离了语文的取向,过多涉及了天文、地理知识……这种繁冗与多余的附加,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这样的教学已经与语文的本质渐行渐远了!以上列举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动机还是目的都不是为了语文,而是指向语文之外的。这种教学不是走在语文的路上,或是没有着力于语文,这样,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这种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语文教学的简约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简约上,目标的简约就必须做到明确而集中。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系统化设定。每次都是条分缕析地拟订为“文化自信”是什么,“语言运用”是什么,“思维能力”“审美素养”又是什么,这显然是对“课标”提出的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目标的形而上学的解读或误读。其实,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带着整合的目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就“审美素养”这一核心素养目标而言,一方面,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文本固有的,它蕴涵于语言文字的语境当中,在“人”“物”“事”的铺陈中;另一方面,它又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文化认同里;而且,当其他几个方面的素养目标提升乃至达成了的时候,文化自信目标往往会自然生成。因此,“文化自信”目标绝不是附加的标签。当割裂了几个方面的目标后,在教学中就难免会出现那种附加的、繁琐的、生硬的流程。这样的语文课也就失去了体育课上的那份灵动、简约。因此,语文教学的简约,要做到目标简明扼要,过程简洁明了,手段简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