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谈:教学、教研、读书、写作的“10个碎片”——不成文的随感和摘录
文摘
2024-11-03 08:42
江苏
为了不给垂阅的同仁、朋友以阅读压力,所以用“碎片”呈现(不举案例,各自对照找寻):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中外,大凡有成就的教师,没有不动笔写作的,有的甚至著书立说。李镇西说:“教师成长需要写作。20多年的教育成长经历告诉我,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前的摘录)窦桂梅说:“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这是周国平的话)教师的成长不能没有“五谷杂粮”,如果把专业理论书籍看做“细粮”,那么非专业的书就是“粗粮”。没有“粗粮”作支撑,吃再多的“细粮”也不能促使教师健康成长。同样的道理,课堂教学、读书思考、小课题研究、网络教研……这些都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不用拒绝,也不能拒绝,也拒绝不了……这方方面面应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达到共赢的成效。今天的教师不是需要不需要写作的问题,而是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写作的问题。教师需要的是工作中的自省自悟的亲自写作,而不是庸匠代笔的劳作。需要的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写作,而不是评职称时的敲门砖。需要的是来自教育实践和反思的写作,而不是没有内容的概念化的写作。教研、写作、专业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三个关键词。如果说教研是教师成长的软件工程,写作则是教师成长的硬件工程,那么专业成长则是教师成长的系统集成。如果说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内涵发展,教育写作则是教师成长的形象展示,那么专业成长则是教育工作者一辈子都应该追求的职业目标。理性地说,理想的语文学习不是一定要考个高分,不是要人人都能一下子出口成章,写作时一挥而就。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爱上语文,让学生具有语文情怀。纵使学生现在不怎么样,但是有了语文情怀,他终究会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成功,至于考试、写作自然不在话下。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闪烁创造的火花,细节折射教育功力,细节是表现教育修养,细节体现了教学艺术,细节隐藏着机会,细节凝结成效率,细节会产生效益。“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真理对于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启发。8.[课堂教学思考]社会生活中,人类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存在着“水土流失”的现象吗?在教学实践中,理念未能厘清,亦或没有科学扬弃传统教学经验,不能辨证审视最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语文教学根基松动,“水土流失”,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守住语文教学的水土,当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我的观察与思考)要关注语文课有没有落实到“语文”二字上。只有“进”得去,方能“跳”得出,这个“进”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打量、揣摩和感悟。倘若语言文字训练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就会缺少对词句的推敲、涵咏,缺少对关键词在表情达意的方面的领会,更不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本的基本表达方法。(2)夯实双基,比如书写训练不可缺失。(近期,教育部有要求;前不久,本人发过拙稿《手写板书,历久弥新》)(4)兴趣的调动和激发不能忽视,时下太过功利,忘却了兴趣。(5)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不可分割,一些割离现象不能忽视。(6)纸质媒体的阅读有些弱化,或深受冲击,要引起重视。9.[教学与思考]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学习、读书,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常态课。谁都知道,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样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教育生活的主旋律。当下,教改中的新名词、新概念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一线教师,即便是资深教师、骨干教师,有时也应接不暇,不明就里。固然,提出这些新名词与概念者是颇费思量,也是为了推进教改的,但是要厘清来龙去脉,不要让一线老师无所适从,尤其要明晰这些提法与传统教学经验与原则的关系。一线教师怎么办?笔者以为,如果适应不了,那就细嚼慢咽,循序渐进。而不要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否则,有悖初衷。总之,教改——既要有改革热情,更要有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