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谈: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1)
文摘
2024-11-04 20:12
江苏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朗朗”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朗朗的书声。不必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唐宋诗文,不必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今贤文,单是那些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选文,就需要我们去纵情朗读。然而,蓦然回首,细细咀嚼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一遍遍的朗读,我们又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缺少了一种味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缺少了什么?笔者以为:学习语文的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默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默读离得越来越远了,而课堂上的浮于表面的互动、交流却比比皆是。就读而言,审视时下不少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施中一味地强调朗读,甚至组织反反复复、“人声鼎沸”的喊读,那只能算是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成《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这种朗读甚至是阅读教学的“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带来的则是新的负面影响。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考乃至小升初的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中,阅读量已然非同当年!这是需要相当层次的默读能力的。这不能不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不赘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之“5”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自然包括默读)该版课标,在“学段要求”的“第一学段(1-2年级)”,就明确提出:“学习默读”的要求;在“第二学段(3-4年级)”明确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第三学段(5-6年级)”明确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甚至有“学习浏览”的要求。在“第四学段(7-9年级)”明确提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更有“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的要求。这里要明晰的是,笔者强调默读的不可缺失,绝非囿于学业测试和升学之需,更重要的是为了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之所需。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弱化的倾向,有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些老师耽于课堂的“热闹”,疏离了课堂的“清静”;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理解内容。第二、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第三、默读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第四、默读的实用价值高。由于默读速度快而理解深,所以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阅读方式。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多指默读能力。实践证明,阅读技能的建构离不开大量的默读实践…… (第一部分,约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