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谈:巧设“曲问” 驱动探究

文摘   2024-12-15 08:53   江苏  

所谓“曲问”,就是欲问甲题而佯问乙题,学生在回答乙题中自然会得到甲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曲问”,这有利于学生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曲问”,其实是具有驱动性的问题。

如何设计“曲问”呢?试举例浅析如下。

一、反其义巧设曲问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六上)一文,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前两个部分后,教师设“曲问”:“人类破坏了地球后果很严重,同学们都为此而忧虑,恰恰相反的是老师并不担忧,因为老师的眼光看得很远。你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吗?”(生:老师在想,人类破坏了地球后就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再问:“老师这样想行不行?为什么?你能说服老师吗?”(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找到理由,来说服老师。)由于下文所写的正是人类不能移居其他星球的原因,因此,学生对“驳倒”老师充满了信心。这样既巧妙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五下)一文,在总结课文后,设“曲问”:“如果你是齐威王,与田忌再赛一次马,该怎样吸取教训,使自己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引导学生放飞思维,探索规律。让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抓“矛盾”巧设曲问

如,《景阳冈》(五下)一文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后,却产生了“怕虎”的心理:“再跳一只大虫出来,却怎么斗得过?”。这时,老师及时提问:“武松这种胆怯、退缩的想法,不是与‘打虎英雄’的美誉相矛盾吗?你是怎样看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在学生的辩论后,教师及时评议总结:这里写武松“怕虎”并不损害打虎英雄的形象。因为武松是人,不是神。人的体力是有限的,武松打死猛虎后“手脚都酥软了”,连死虎都拖不动,怎能再斗活虎?英雄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更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况且武松已经打死了猛虎,这就充分证明了他英勇无比。这时武松的体力消耗很大,在这特定的情况下,写他的“怕虎”的心理。不仅不会影响其英雄形象,反而更加真实可信,使人觉得他有胆有识,是真英雄。

又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四上)时,设“曲问”:“西门豹明知‘给河伯娶媳妇’是骗钱害人的,而他是邺的最高长官,为什么不直接处置巫婆和官绅头子呢?”引导学生对两种斗争方式进行比较,深入领会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严惩首恶、唤醒民众的高超斗争艺术。

提问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最忌零碎与平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读文本,抓住关键内容,巧妙设置“曲问”,优化教学流程,促使学生放飞思维,主动探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全文约1000字)


秦月汉关泰州
交流实践和思考
 最新文章